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2年5月25—27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广东省中医院承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协办的"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新进展培训班"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与营养支持",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个地区的100多名围手术期领域专家到会,并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亲自出席并作大会发言。陈可冀院士肯定了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既往所做的大量工作,鼓励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与营养支持"深入研讨,对目前规范化的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指导意见进一步实践,并提出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专家共识或指导意见;陈凯先院士表达了对专业委员会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希望,鼓励专业委员会在内涵建设和组织建设各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再创佳绩,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天津市南开医院吴咸中院士为本次会议发来了贺信,祝贺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改  相似文献   

2.
2014年5月16-18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包括20多个省市、自治区围手术期领域专家及代表共100多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将于2008年10月在广州举行"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会议将主要围绕快速康复外科与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交流。大会将邀请国内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到会并进行专题讲座。会议结束授予国家Ⅰ类继续教育学分。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将于2007年7月在广州举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吴咸中院士、陈可冀院士等国内外著名的围手术期领域及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做专题报告,现将有关征文事宜通知如下。1会议内容(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2)专家专题报告;(3)大会学术交流。2征文内容及要求(1)围手术期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围手术期医学领域的应用展望。(2)围手术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围手术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临…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5月15—16日,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由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定于2014年5月16—18日在北京市举办“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以“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为主题,邀请我国相关领域院士、著名专家作专题报告,通过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回顾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历程,探讨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的新理论和新发展,推动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现征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定于2014年5月16—18日在北京市举办“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以“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为主题,邀请我国相关领域院士、著名专家作专题报告,通过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回顾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历程,探讨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的新理论和新发展,推动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现征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承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于2007年7月27--29日在广州召开.  相似文献   

9.
2009年9月18—20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6位围手术期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代表到会并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于2014年5月16-18日在中国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对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新理论、新思路和新发展开展学术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本次会议学术论文内容丰富内容,涉及外科、妇科、骨科、麻醉科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中药分类通常是以药材自然属性作为依据,如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真菌类中药”包括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的“药用真菌”和真菌的固体发酵产品一从古代的曲、酱、酒等至现代的“菌质”均属“真菌药物”,已有千年以上药用史。但因生物分类学长期来误将真菌视为低等植物,故使“真菌类中药”也随着属于植物药,就既缺乏科学的归属更难以解释“真菌药物”的性质,从而将影响它产品的定位,脱离中药范畴,与那些在理念、工艺、应用上都有显著差异的现代其他各类生物制品统一定位。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一项生物技术,它的发展受益于中医药理念、经验的指导,工艺与应用也具有中药特色,近期又接受应用现代中药的研发内容要求与实验方法,其下游工程也和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一致,产品有合格质量标准,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因此它既有中药历史传统又符合现代中药的要求。虽然“真菌类中药”拥有研发潜力巨大、生产.Y-艺多种、临床涉用面广等优势,且现代中药生物技术一目体发酵工程更已有显著的重要进展,但至今仍因缺乏科学归属与合理定位,而影响它的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已确认真菌并非植物,早已成立了真菌界Fungi,又与一些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卵菌Oomyces、粘菌Slimemoulds等被统称为菌物Fungi,因此建议在中药范畴内正式冠名一类真菌为主的菌物药,以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即真菌的“固体发酵系列工程”所产各类菌质将成为重要支柱。本文同时介绍了菌质的历史、理念、工艺、应用等情况和已研发的三种代表性菌质的基本情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药分类通常是以药材自然属性作为依据,如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真菌类中药"包括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的"药用真菌"和真菌的固体发酵产品--从古代的曲、酱、酒等至现代的"菌质"均属"真菌药物",已有千年以上药用史.但因生物分类学长期来误将真菌视为低等植物,故使"真菌类中药"也随着属于植物药,就既缺乏科学的归属更难以解释"真菌药物"的性质,从而将影响它产品的定位,脱离中药范畴,与那些在理念、工艺、应用上都有显著差异的现代其他各类生物制品统一定位.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一项生物技术,它的发展受益于中医药理念、经验的指导,工艺与应用也具有中药特色,近期又接受应用现代中药的研发内容要求与实验方法,其下游工程也和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一致,产品有合格质量标准,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因此它既有中药历史传统又符合现代中药的要求.虽然"真菌类中药"拥有研发潜力巨大、生产工艺多种、临床涉用面广等优势,且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固体发酵工程更已有显著的重要进展,但至今仍因缺乏科学归属与合理定位,而影响它的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已确认真菌并非植物,早已成立了真菌界Fungi,又与一些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卵菌Oomyces、粘菌Slimemoulds等被统称为菌物Fungi,因此建议在中药范畴内正式冠名一类真菌为主的菌物药,以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即真菌的"固体发酵系列工程"所产各类菌质将成为重要支柱.本文同时介绍了菌质的历史、理念、工艺、应用等情况和已研发的三种代表性菌质的基本情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与未来医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它植根于西方文化.中医学是世界上惟一有5000年连续历史的、独立于西方医学的医学,它植根于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的生、老、病、死。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决定二者必然有相通、甚至有相同之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是要找到中医、西医和其他现代科学之间的共同语言,使两种医学体系共同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5.
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体现了精准医疗的基本精神,但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精细化、精准化需要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中医精准医疗有别于西医精准医疗,其特点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专注于对整体状态的认识和把控,并能够融合西医的各种客观数据,体现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发展系统中医学和系统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精准医疗体系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一过程涉及以病规范证、系统科学、状态辨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杰 《河南中医》2002,22(3):3-4
循证医学对未来中医临床医学的影响有以下6个方面:(1)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科学化,避免乱医乱治,浪费资源;(2)促进临床医生业务素质的提高,紧跟科学发展水平;(3)发掘临床难题,促进临床与临床流行病科学研究;(4)促进临床教学培训水平的提高,培养素质良好的人才;(5)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有利于卫生政策决策科学化;(6)有利于患者本身的信息检索,监督医疗,保障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7.
论中西医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和西医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通过哲学与历史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用大科学而不是小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医和西医,加强学科间协作,多学科协作发展大医学。  相似文献   

18.
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必须具备以下三点:(1)P波必须是由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Ⅰ、Ⅱ导联正向,AVR负向)。(2)P波频率小于60次/分,一般在40-60次之间。(3)PR间期大于0.12秒。常见与人健康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但也可见于许多器质性心脏病。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心肌性病变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近年来,笔者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效果明显。我们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及其它拟交感神经药物配合应用生脉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补血汤三方组成的复律汤治疗窦性动过缓50例,现在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多元的基本理念出发,将科学知识区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大类;继而围绕中、西基础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范畴)体系三要素展开,具体论证两大医学体系分属形上科学、形下科学,具有不可通约的特性,认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保障需要中、西医的共存。  相似文献   

20.
确立中医学的"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1],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1确立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学科”,是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