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颈椎曲度的变化的观察,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将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53例)和牵引对照组(53例),通过积分量表观察疗效,并测量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5)。手法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手法治疗组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较之牵引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手法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放松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理曲度改善、以及疗效的关系。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组采用单纯放松手法,在治疗6疗程前后分别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值,统计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也分别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均有明显的效果。单纯放松手法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其手法安全性、可调控性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电针联合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则予电针加颈椎牵引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P0.05);治疗3个疗程后,试验组VAS评分、功能评分、症状体征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能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缩短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4家医院将1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77例)和牵引对照组(60例),测量治疗前后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85-88,后插9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可视化热图评估定点侧屈旋扳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定点侧屈旋扳手法)与对照组(非定点仰卧三牵手法),每组各60例,隔日1次,15~20 min/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曲度、患侧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VAS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治疗组VAS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降低优于对照组(P 0.05),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非定点仰卧三牵手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红外热成像可视化热图可作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一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与自身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两组间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对照组运用牵引治疗,治疗3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力学平衡枕是解除颈神经受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减血痹汤联合牵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8年9月于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枕颌布带牵引法对颈椎进行牵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加减血痹汤,2周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对比,2组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加减血痹汤联合牵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推拿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使用针灸、牵引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推拿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减轻疼痛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针刺和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牵引治疗,腹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腹针结束后给予牵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取牵引疗法,方法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牵引治疗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纯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段脊柱生理曲度改善的效果。将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单纯放松手法,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手法,治疗6个疗程前后分别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每组治疗前后也分别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单纯放松手法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因其手法安全性、可调控性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治疗组采用三小定点整脊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深度值D的改变情况。结果:2组临床控制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椎病治疗评分、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的深度值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小定点整脊术与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改善其临床症状,三小定点整脊术临床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龙氏手法联合针刺及中药颈椎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龙氏手法治疗,观察组用龙氏手法、针刺、中药颈椎熏蒸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颈椎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手法联合针刺及中药颈椎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改善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7,(8):1026-1027
目的:探究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配合佩戴颈围治疗,治疗组行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促进颈椎曲度及活动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优化牵引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牵引+干扰电+脉冲微波治疗。治疗组牵引方案为多方位颈椎牵引,对照组为传统枕颌带平行牵引,每天牵引1次,每次2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肢疼痛缓解、症状改善、局部肌肉压痛及肌肉软组织张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椎体侧弯、棘突偏歪、椎体侧摆、椎体前后滑脱等影像学表现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多方位优化牵引方案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的疗效,选择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对照组33例采用颈椎牵引和颈部常规手法,治疗前后测量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椎间位移距离,及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定疼痛程度,并于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AS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椎间位移矫正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是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与矫正半失稳椎体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牵引联合理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牵引联合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治疗,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牵引联合理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邬文洁 《陕西中医》2012,33(8):992-994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缓解神经根受压症状,改善颈椎功能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ulligan手法联合电动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症状、体征及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均给予颈椎电动间歇牵引,治疗组则配合Mul ligan手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1天后、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及疼痛的变化情况,采用颈椎功能评定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ul ligan手法联合电动间歇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症状、体征及疼痛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有效率78.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纠正棘突偏歪和改善椎间隙的宽窄度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闭合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