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腧穴。方法:使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纳入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共93篇,涉及53个穴位,出现346频次。选穴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使用频率最高。经络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是足阳明胃经、任脉、手厥阴心包经。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所选穴位以足三里、中脘、内关最多,经络主要集中在胃经、任脉和心包经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近10年的有关文献资料,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选取的穴位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及总结,总结出常用穴位按使用频次依次为:肾俞、脾俞、足三里、命门、关元等。常用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任脉、足阳明胃经等。这些腧穴、经脉应为针灸治疗本病取穴的规律而被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穴特点。方法:收集近10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Clementinel 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现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用腧穴47个,总频次600次。所选经脉以足阳明胃经选用频次最高(195次),其次为任脉(119次)与膀胱经(88次);所选腧穴频次最多为足三里穴(101次),中脘(84次)、内关(63次)、天枢(50次)、太冲(35次)次之。特定穴占总腧穴的85.11%(40/47),其中募穴的使用占优势(189次),用穴个数多,集中在中脘、天枢、期门等;其次是五输穴、交会穴和下合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分别为157次、136次和122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足三里-中脘。结论:总结了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和Pub Med 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MGH的临床文献,通过筛选,最终从纳入的153篇文章中建立针刺治疗MGH选穴频次及频次居前5位的选穴分析数据库,对选穴归经、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针刺治疗MGH的针刺组方共有85条,涉及穴位105个,频次居前5位的穴位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膻中;针刺治疗MGH涉及十四条经脉及经外奇穴,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等;选穴主要分布在躯干部,以近部选穴为主。结论针刺治疗MGH最常选用腧穴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取穴;主要以近部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965-1968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选穴的一般规律,为今后展开相关的临床、动物研究提供穴位选取的证据支持。方法:使用电子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出近10年针灸治疗R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报告,统计分析其选用穴位的归经及使用频次。结果:共纳入45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体上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使用的频率最高,为14.76%;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为13.37%;足少阳胆经腧穴又次之,为13.09%。具体穴位使用的总频次上,阳陵泉和曲池占75.56%,并列第一;足三里和肩髃位列第二、三,分别占68.89%和55.56%。结语:十四经脉中,各经脉均有穴位涉及,其中阳经连续居前;总体上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使用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则位列第三、四;在纳入统计分析的所有穴位中,阳陵泉和曲池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足三里、肩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选穴规律。方法:对近15年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梳理,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选穴及配伍规律。结果:统计35篇文献组方62组,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治疗UC的RCT文献呈逐年增多趋势;治疗方法主要是穴位埋线配合中西药、灌肠;腧穴使用频次依次为足三里、天枢、大肠俞;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和膀胱经居多;证型以脾胃气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肠结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好的是足三里-中脘-天枢;聚类分析出4个聚类群,从中总结出穴位埋线治疗UC的常用腧穴组合规律。结论:穴位埋线治疗UC时多以调理肠腑为基本治法,同时辨证配伍及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7.
背景: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穴位组方规律。方法:系统检索9个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网络分析,对FD治疗中的穴位处方进行提取和分析。通过正向推理、反向推理、贝叶斯分析等方法对伴有烦躁症状的FD患者的穴位处方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共纳入45篇文献,涉及30个穴位,总应用频次为172次,涉及29个经穴和1个奇穴,分布于10条经脉。使用频率居前三位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19.77%)、内关(16.86%)和中脘(12.21%)。穴位涉及经脉最多的是足阳明胃经(34次)。最常用的穴位组合为内关和足三里。核心处方为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对于伴有烦躁症状的FD患者,经正向推理,穴位处方为:内关、太冲、期门、中脘、膻中、天枢、足三里;采用反向推理和贝叶斯分析,穴位处方为:内关、中脘、膻中、三阴交、天枢、足三里。结论: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可作为治疗FD患者的主要处方。对于伴有烦躁症状的FD患者,可同时穴取内关、中脘、膻中、天枢、足三里。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文献中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穴位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文献中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所使用的穴位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1)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取经、选穴和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应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球后、睛明、太阳、足三里、合谷;奇穴选用频次最高,经脉选用频次前3位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取穴部位以头颈部选取最多;其次为下肢部和上肢部。结论: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核心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核心组穴为球后、睛明及太阳,配以足三里、合谷、光明、三阴交等穴,其取穴规律以局部取穴以及邻近取穴直达病所为主,远端取穴以足三里、合谷等辅以调理脏腑经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199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录于万方、维普、CNKI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的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对其治疗时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21篇文献中,采用辨病结合辨证选穴的文献有4篇占19.05%(4/21),采用辨病选穴的文献有14篇占66.67%(14/21),采用辨证选穴的文献有3篇占14.29%(3/21)。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21/21,100%)、中脘(19/21,90.48%)、胃俞(14/21,66.67%)、脾俞(12/21,57.14%)、肝俞(9/21,42.86%)、天枢(8/21,38.10%)、太冲(7/21,33.33%)、内关(5/21,23.81%),使用腧穴最广泛、频次最多的经脉有膀胱经、胃经、任脉。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辨病选穴最为常见,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常用经脉多集中在膀胱经、胃经和任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筛选2007年~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上的关于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试验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选穴规律和特点。结果:总共纳入文献126篇,选用经络8条,穴位19个,选穴频次201次。结论:最终得出选穴频次最多的穴位为足三里、曲池、血海、肺俞、膈俞,每条经络的选穴比例以手阳明大肠经最高,其次为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最常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相似文献   

11.
李晶  姜涛  杜元灏  庞博 《天津中医药》2016,33(5):270-273
[目的]研究现阶段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收集针灸治疗消化性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分析其诊断、治疗的现状与特点。[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章78篇。目前针灸治疗FD的诊断标准多为罗马Ⅲ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单纯针灸为主,耳针、温针灸、穴位注射等也较为常见;腧穴选择主要以足三里、内关、中脘为主;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证型以脾胃气虚为主;疗效评定多使用以临床有效率为主的自拟疗效标准。[结论]研究结果亦证明针灸治疗PD的疗效肯定,目前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辨证分型,在疗效评价上缺乏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对随访和不良报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筛选2007年至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上的关于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试验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选穴规律和特点。结果:总共纳入文献126篇,选用经络8条,穴位19个,选穴频次201次;最终得出选穴频次最多的穴位为足三里、曲池、血海、肺俞、膈俞,每条经络的选穴比例以手阳明大肠经最高,其次为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最常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相似文献   

13.
鲁秀蕾  戴萌萌  陈华德 《新中医》2020,52(6):117-12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9年1月-2019年3月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3篇,常用穴位53个,总共频次282次,最常用的5个穴位是肩井、膻中、乳根、期门、足三里;涉及经脉12条,除手少阴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外均有涉及,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任脉出现频次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八会穴使用频次较高。穴位分布主要集中在胸腹部、腰背部及四肢。结论: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以胸腹部局部取穴及四肢循经取穴、选用特定穴为主,经络选取主要为胃经、胆经、任脉。  相似文献   

14.
时香雄  樊小农 《光明中医》2010,25(9):1656-1658
目的分析国内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腧穴谱。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相关临床对照试验,对1979~200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针刺穴位的分布情况。结果共有28篇随机对照试验,其中用于治疗小儿厌食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和经脉分别为四缝穴,任脉和足阳明胃经。结论针刺治疗小儿厌食具有见效快、无副作用等特点,其中以四缝穴为主要穴位,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为治疗主要经脉。  相似文献   

15.
黄河  付勇  熊俊 《江西中医药》2013,(12):44-45
目的:总结国内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腧穴谱。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相关RCT研究,对1979-201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剌穴位的频次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28篇RCT,频次最高的穴位和经脉分别为委中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结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等特点,其中以委中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要穴位,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为治疗主要经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检索近20年已发表关于针灸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用SPSS Modeler进行穴位关联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7篇,涉及经脉14条,累计穴位52个;取穴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为足三里、合谷、曲池、太冲及三阴交等.关联分析中前3名二连规则为合谷-足三里,曲池-足三里,曲池-合谷.结论 针灸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取穴具有一定的规律,其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数据支持及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分析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sis,DGP)现代临床文献的经穴配伍选用规律。方法对1982—2014年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WF)收录的符合针刺或针刺配合其他疗法治疗DGP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其选穴运用频次、选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及选穴配伍关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得到相关文献35篇,分析发现配伍频次15次以上穴位的分别为:足三里与中脘配伍频次为33次,频率为94.29%;足三里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3次,频率为65.71%;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足三里、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5次,频率为42.86%。所选腧穴所属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等,主要选取下肢部、胸腹部及背腰腧穴。足三里穴与中脘穴运用频次最高,且配伍最为常用。结论针刺治疗DGP的选穴配伍规律在按部配穴法中主要以上下配穴、三部配穴、局部配穴和前后配穴法为主;在按经配穴法中主要以交会经配穴法和表里经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王乐亭教授治疗肝区痛的用穴特点、选穴规律和成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 2016建立通过王乐亭教授治疗肝区痛穴位库,使用R语言作为工具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王乐亭教授在治疗肝区痛时,使用穴位51个,总频次577次,使用最多的穴位为:合谷、肝俞、足三里、脾俞、曲池。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使用个数为34个,占总经穴数的65.38%,总使用频次为729次。交会穴的使用穴位数量和频次最高,其次为背俞穴、五腧穴和募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治疗肝区痛,穴位关联度最高的为肝俞=脾俞。聚类结果显示,有4种类穴位组合。结论:本研究在临床上总结出王乐亭教授治疗肝区痛的组方特点、立方思路和穴位配伍组合;在研究方法上,首次引入了R语言作为工具,拓宽了应用于针灸处方的数据挖掘思路,对于已经故去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整理、传承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索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s,ROU)的相关文献,总结其选穴的特点和穴位分布规律,拟为针灸治疗ROU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科学合理选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选穴频次最高为足三里穴,其次为合谷、三阴交、颊车等穴。针灸治疗ROU选穴突出了近治和远治作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特点,且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为主的分布规律,体现了中医针灸"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思想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