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海拔缺氧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藏族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来自西藏、生长环境均在海拔3500 m以上的藏区PDA患者.年龄3~21岁,平均(10 4±5 5)岁,入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后行介入治疗.其中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手术皆采用国产封堵器在降主动脉造影下行介入封堵.结果 除1例试封堵失败转外科外,余8例手术均取得成功.2例重度PH患者术前测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78、83 mmHg,术后即刻测肺动脉收缩压降至16、48 mmHg,中度及轻度PH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症,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严重肺部感染及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长期生活在高海拔低氧地区可逆性PH的PDA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的历史已有40余年,随着介入材料与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国产封堵器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报告我院2003-01~2006-12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 27例患者的中长期随访结果,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选择:①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最狭窄直径2~16 mm;②年龄≥6个月,体重≥4 kg;③无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④无合并需外科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⑤无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右向左分流;⑥无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如败血症、严重感染等[1]。1.1.2病例资料:27例PDA患者,男13例,女14例;年龄2~57(13±12)岁;造影测得PDA最狭窄处直径2~15(6.3±4.5)mm。1.2治疗方法1.2.1介入器材: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PDA封堵器及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匹配的输送鞘管。1.2.2介入方法: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下,穿刺右股动脉、股静脉;常规...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与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闭合动脉导管未闭 (PDA)与房间隔缺损 (AS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共对 2 7例 (PDA18例、ASD9例 )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其中男 12例、女 15例 ,平均年龄 (2 6± 17) (6~ 6 4)岁。PDA患者先行主动脉造影 ,证实PDA并测量其内径大小 ,根据PDA大小及形状选择Amplatzer蘑菇伞 ,并经传送器将其推送至PDA内 ,再次行主动脉造影证实封堵成功后退出传送装置。ASD封堵则在经胸心脏超声指导下进行 ,并用测定球囊测定ASD大小 ,选择较ASD内径大 4~ 6mm的Amplatzer封堵器 ,用传送装置将封堵器送至ASD处 ,当心脏超声证实其位置合适后进行释放。结果  18例PDA患者中 17例用Amplatzer蘑菇伞 (其中 8/ 6、12 / 10、14 / 12各 4例 ,10 / 82例 ,16 / 14 3例 )封堵成功 ,另 1例 31岁女性患者 ,因PDA内径达 16mm ,而选用直径 2 0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 9例ASD患者中 4例年龄在 4 8岁以上 (最大者为 6 4岁 ) ,均伴有肺动脉高压 ;9例患者所用Am platzer封堵器的直径为 2 4~34mm。 2 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闭合PDA与ASD安全、有效 ,对巨大型PDA可采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20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2d作常规血液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 204例患者中女146例(71.6%),男58例(28.4%),平均年龄(18.2± 16.8)岁;动脉导管未闭(PDA) 80例(39.2%),室间隔缺损(VSD) 72例(35.3%),房间隔缺损(ASD)52例(25.5%).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计数减少率为(8.69±21.86)%(-91.6% ~ 85.8%);7例(3.4%)血小板计数减少至(50~ 100)×109/L,2例(1.0%)<50× 109/L;49例(24.0%)血小板计数下降≤10%,84例(41.2%)下降10% ~ 50%,8例(3.9%)下降>50%.术后血小板计数为(226±79)×109/L,较术前(250±73)×109/L明显降低(P<0.01);PDA、ASD术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降低(P<0.01),VSD术后虽较术前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13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OR=1.009,95%CI 1.001 ~ 1.08,P=0.036)和封堵器直径(OR=1.257,95%CI 1.069~ 1.478,P=0.006).结论 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短期内常见并发症,PDA封堵器直径≥14 mm和ASD封堵器直径>20 mm较易发生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即刻和短期疗效。方法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伞和国产封堵器对28例患者进行试封堵,术后1d、1、3和6个月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20例封堵有效,释放封堵伞,8例封堵无效收回封堵伞。在20例有效封堵组中,PDA最窄直径为(10.4±2.7)mm,所选择的封堵伞肺动脉端直径为(15.6±3.2)mm。吸氧前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3.5±1.8)%、(98.2±1.8)%(P<0.01)。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95.5±24.1)、(56.3±18.3)mm Hg(1mm Hg=1.33kPa)(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70.8±18.2)、(41.0±13.8)mm Hg(P<0.01)。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仅1例例外;X线胸片示肺血有所减轻、心脏缩小,心胸比率从(59.2±6.6)%减少到(54.2±3.3)%(P<0.01)。8例放弃封堵者,4例临床可见明显分界性紫绀,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0.3±13.9)、(139.5±20.0)mm Hg(P<0.01);主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6.0±20.2)、(106.3±16.9)mm Hg(P<0.05)。其余4例患者2例试封堵后残存大量分流,2例出现头晕和胸闷等症状。结论经导管封堵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丁守良  张磊  张华  马兰香  赵妮 《武警医学》2007,18(10):761-763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限度,探讨联合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162例经超声筛选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5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96例、肺动脉狭窄(PS)16例,介入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缺损和狭窄处直径,重复超声检查,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介入术后重复造影及超声检查评价封堵器位置、球囊扩张效果等。结果心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均能明确诊断,对其部位、形态均能良好显示。上述两种方法测量50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4.93±2.73)mm和(5.66±2.7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96例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3.22±1.45)mm和(3.96±1.42)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16例PS瓣环直径,分别为(16.16±4.26)mm和(17.94±5.5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术中超声监测发现封堵器影响瓣膜开闭者9例,并经超声监测下重新调整位置直至正常。VSD及PDA介入术后造影共发现残余细小分流7例,24h后超声检查残余细小分流全部...  相似文献   

9.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指征、方法学和并发症预防。方法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弹簧圈或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或Amplatzer无聚酯纤维栓子(Amplatzer plug)的介入治疗。其中1例为冠状动脉瘘术后残余漏合并PDA。结果19例冠状动脉瘘患儿瘘口最窄处平均直径(3.7±1.6)mm(2.5~8.2 mm)。右冠状动脉瘘11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瘘8例。与右心室交通14例,与右房交通5例。肺动脉平均压力为(28.0±5.0)mmHg(25.0~67.0 mmHg),肺动脉与体循环血流比值为1.6±0.8(1.0~2.3)。10例植入1枚Gianturco弹簧圈,3例植入2~4枚Gianturco弹簧圈,应用Duct-Occlud弹簧圈3例。另有2例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应用Amplatzer plug 1例。1例冠状动脉瘘外科术后残余漏并合并PDA者,同时封堵PDA成功。即刻封堵率为55.6%(10/18),术后1个月及1年封堵率分别为88.9%(16/18),100%(18/18);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在封堵后即刻发生弹簧圈漂移至左肺小动脉,用异物钳取出后再行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11年无再通和封堵器移位。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 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进行试封堵治疗未成功的经验教训。临床资料 例 1,女 ,16岁 ,心脏彩超提示动脉导管未闭长 8mm ,直径 13mm ,并考虑合并肺动脉高压 ,怀疑右向左分流。例 2 ,女 ,19岁 ,心脏彩超报告 :动脉导管未闭 ,长 6mm ,直径 12 .7mm ,并合并肺动脉高压。方法 常规完善术前准备 ,行左、右股静脉 ,左股动脉穿刺 ,用 6F端侧孔导管至肺动脉 ,右心室持续测压 ,6F猪尾导管至降主动脉造影并持续测压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封堵器。经输送系统送入封堵器对PDA进行试封堵并观察患者症状及肺动脉、右心室和主动脉内压力变化。结果  2例PDA患者经主动脉弓造影得到确诊 ,PDA最窄径例 1直径 11.3mm ,例 2直径 11.7mm。压力测定如表 1(单位 :mmHg)两者均放弃介入封堵。 结论 对合并肺动脉高压 ,尤其是右向左分流不很明显的PDA患者可以行试封堵术。患者肺动脉压右心室压主动脉压例 1试封堵前S13 1D72S14 7D12S14 0D90试封堵后S15 7D82S167D15S80D41例 2试封堵前S110D60S10 8D17S13 5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价值。方法封堵术前应用CDE筛选25例老年PDA适应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流束血流信号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照,经统计学相关处理判断其正确性;连续波多普勒(CW)测量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峰值,根据简化伯努利方程ΔP=4V2估算跨三尖瓣压力阶差,再加上右心房固有压力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对照,经统计学相关处理判断其正确性;所有患者均行封堵术介入治疗,封堵术后再应用CDE判断封堵术疗效。结果根据CDE特征筛选25例老年PDA实施封堵术全部获得成功,封堵术后CDE判断疗效满意。CDFI测量分流束血流信号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照,呈正相关(r=0.71,P<0.001);CW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对照,呈正相关(r=0.63,P<0.001)。结论CDE在老年PDA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封堵术前筛选适应证应用CDFI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和应用CW估测肺动脉压力是关键,封堵术后判断疗效应用CDFI观察有无过PDA残余分流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实施的ASD和PDA封堵术患资料20例,其中ASD10例,PDA10例。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股静脉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将患术前的X线、彩超资料作为术前组,术后6个月的X线、彩超资料作为术后组.且对术前组和术后组从心脏大血管各径线、血液分流、各房室内径、压力及肺血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全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封堵术后X线检查示所有患心胸比率、心脏表面积、右下肺动脉干宽径、右心房心高比率、右心房宽径(RAI)、肺动脉段基线(P1)、肺动脉主干横径(P2)、肺动脉段突出度(P3)等值均变小.肺血均减少,透视下“肺门舞蹈”征消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全部病例均无残余分流及再通,各房室内径缩小.压力降至正常。结论:X线与彩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内到外、从形态到功能分析手术前后心脏状况.尤其可观察肺血的改变.从而可以全面地评价手术疗效。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PDA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适合各年龄组ASD及PDA的介入治疗,其临床应用的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4.
PDA是高原地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居首位。本文通过对37例儿童PDAX线分析,认为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PDAX线征象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因高原缺氧易早出现肺动脉高压,因而肺动脉的凸出,右下肺动脉的增宽及右心房的增大较平原明显,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县较紊乱,易与房或和室间隔缺缺损其它心内系统的复合畸形相混淆,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是手术治疗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15.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26例。结果 全组26例堵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例(61%),微量残余分流8例(31%),少量残余分流2例(8%)。术后24 ̄48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例(92%),微量残余分流2例(8%)。1便封堵术后17小时发生溶血,54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6.
冉迅  吴立荣  张蓓 《西南军医》2016,(5):401-404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经导管介入治疗的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08例,房间隔缺损(ASD)230例,室间隔缺损(VSD)217例和肺动脉瓣狭窄(PS)7例。结果介入治疗总成功率为97.73%(647/662),其中PDA、ASD、VSD封堵术成功率分别为98.56%、98.26%和96.31%,PS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成功率100%。各种类型的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2%(18/662),其中封堵器脱落3例,残余分流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III° AVB )5例,严重血小板减少3例,心包填塞1例,与介入治疗无关死亡1例。平均随访6个月,PDA和VSD完全闭合率达到100%,ASD完全闭合率均达到99.12%,PBPV跨瓣压差进一步降低至正常范围,血小板减少和III° AVB在3星期内完全恢复。结论严格把握适应症和注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经导管介入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4 0 2 )岁 ,体重 5~ 50kg ,平均 (17 0 9± 8 11)kg。PDA最窄处直径为 1 3 2~ 9 0 0mm ,平均 (4 3 0± 1 0 2 )mm。输送长鞘为 6~ 10F。手术时间为 45~ 13 5min ,平均 (73 3 1± 2 1 44)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60~ 2 6 90min ,平均 (7 0 9± 4 55)min。术后即时、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 2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82例均成功地置入心健牌PDA封堵器。 18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 10 9例 (59 89% )即时完全堵闭 ,3 0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43例仅有微量的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为 40 11% ;2 4h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163例(89 60 % )完全堵闭 ;1个月后 8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仅 4例有残余分流 ,79例完成术后 1年的随诊 ,仅 2例仍有残余分流。术后 2年仍有 1例残余分流。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心健牌PDA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远期效果满意 ,可替代进口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0年11月,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男5例,女9例,年龄4-48岁,平均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至22年。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可控弹簧圈。分别于术后24h ,1,3,6个月及1年以上行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再通PDA为漏斗型12型,管型2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1-8mm,平均4mm。封堵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11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24h 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d出院,10例随访1-18个月,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PDA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替代外科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