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马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涉及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调与海马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促进细胞凋亡可能参与慢性应激损伤海马。抗抑郁剂通过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逆转海马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鼠大脑皮层及海马tau蛋白磷酸化、Aβ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采用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β-淀粉样肽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取单纯或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1月后采用Western bloting 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总tau蛋白及磷酸化的tau蛋白,以ELISA方法检测Aβ0,42含量,同时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①损伤模型组大脑皮层及海马总tau蛋白及磷酸化的tau蛋白明显升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降低其表达,与损伤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未修饰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②损伤模型组大脑皮层及海马Aβ40,42明显升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降低其表达,与损伤模型组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③损伤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粗面内质网扩张、膜断裂,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核膜不清等改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上述改变有减轻作用,较骨髓间质干细胞未修饰组明显。 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tau蛋白磷酸化,减轻Aβ的含量,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海马结构的可塑性改变,探讨其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24只Wistar大鼠右侧海马植入双极电极,平分为2组:对照组和电刺激组,观察动物发作行为,记录脑电发放,行右侧海马部尼氏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癫痫发作组出现明显的神经元缺失、胶质细胞增生和BDNF表达上调.结论本模型中海马结构的可塑性改变可促进癫痫发作,是慢性癫痫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脂质体将外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导入弥漫性轴突损伤模型大鼠脑内,力图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再生及修复的作用,促进损伤大鼠的形态功能恢复。结果显示基因转染后弥漫性轴突损伤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得到改善,额叶皮质组织神经丝蛋白表达增加,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弥漫性轴突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及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受移植部位微环境、各种生长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实验拟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老年性痴呆鼠行为学恢复及海马线粒体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 2006-09/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实验室完成。 材料:神经干细胞来源于新生1 d龄SD大鼠。Y迷宫筛选对电击敏感并逃避迅速的三四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移植,每组10只。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参照包新民等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制备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造模后,神经干细胞组双侧海马区注射神经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双侧海马区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组注射神经干细胞同时持续侧脑室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行Y迷宫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中学习记忆能力。 结果:联合移植组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 并高于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 < 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干细胞组学习记忆能力虽有明显恢复,但与联合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还有一定的距离(P < 0.05)。 结论:神经干细胞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能能稳定海马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能改善老年性痴呆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目前希望能提高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来促进神经的修复再生。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体内植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05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无菌条件下取2月龄F344雄性大鼠股骨、胫骨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PNL-BDNF-IRES2-EGFP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 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经钳夹制作成右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在损伤处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2 μL,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 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2,4周,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损伤侧L4,5脊髓前角存活的神经细胞数目,通过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观察大鼠损伤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应用荧光激发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损伤侧L4,5脊髓前角细胞的存活数目多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并且神经功能恢复也比其他两组好。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可观察到神经损伤处有较多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并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比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多。 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力  何俐 《中国卒中杂志》2008,3(6):460-464
酪氨酸激酶A(TrkA)和酪氨酸激酶B(TrkB)是神经营养因子的高亲和力受体,通过与其 特异性配体(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结合,发挥对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它们与脑缺血缺氧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TrkA和TrkB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后的 表达、作用及其保护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癫痫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现有的研究多为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本文采用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24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细胞核空泡化,可见嗜神经细胞现象,免疫电镜及免疫组化显示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多于正常对照者,证实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病理改变明显,且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 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 mL(1×106 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 1 mL。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复杂,其中不仅存在多种化学物质,而且也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物质能否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功能还不清楚。 目的:探讨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髓鞘前脂蛋白的影响。 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传到第3代后,分别用正常和损伤的Wistar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培养20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内髓鞘前脂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即时定量-PCR检测髓鞘前脂蛋白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水平。 结果与结论: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和培养液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高。提示,损伤的脊髓匀浆上清液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有利于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力改变情况,研究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NTR)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米氮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方法记录大鼠游动距离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海马BDNF、TrkB和p75NTR表达阳性区吸光度值。结果抑郁症模型大鼠在目标象限游动距离减少,海马BDNF及TrkB蛋白表达减少,p75NTR蛋白表达增加;米氮平逆转上述行为学异常及蛋白表达异常(p﹤0.01)。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可能存在BDNF-p75NTR通路信息传递增强,而抗抑郁治疗用药可能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的改变引起相应行为学改善。  相似文献   

1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足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对神经元损伤后再生修复和防止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阿尔茨海默病足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中Tau蛋白磷酸化促进了疾病的发生,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阻止Tau蛋白磷酸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ONF)基因表达的影响,推测针刺改善缺血再灌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4-血管阴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刺激百会、肾俞、足三里穴后,利用RT-PCR检测BDNF mRNA。结果 正常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极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明显增高,治疗15d的针刺1、2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更高,及早治疗且治疗时间为20d的针刺3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较降低。结论 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BDNF水平增高有利于损伤的神经元存活、恢复;针刺促进脑内细胞分泌内源性BDNF可能是针刺有效治疗缺血再灌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取鼠龄3个月的SD大鼠6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00 g,随机抽取4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用于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 方法:60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n=24):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以微量注射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 L-1)的培养液5 μL至脊髓损伤区;PBS组(n=24):注入等量(5 μL)磷酸盐缓冲液体;空白对照组(n=12):注入生理盐水5 μL。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取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细胞移植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高于PBS组和空白对照组(P < 0.05);空白对照组与PBS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自愿适量运动对脑的有益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强 《神经科学通报》2008,24(4):265-270
本文综述了在人和动物方面有关自愿适量运动有益于脑作用的研究,包括改善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增强心理幸福感、降低老年痴呆症发生危险度和发挥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的作用等。运动对脑的作用机制包含上游和下游两方面:上游途径主要涉及投射到海马的几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增强,其中包括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乙酰胆碱和γ-氨基丁酸;下游途径主要涉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提高和神经元发生的增强;其中,激活β受体介导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传递被认为是运动导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强的前提,上述过程在细胞内的可能信号转导机制主要涉及G-蛋白偶联受体-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交互及正反馈调控。  相似文献   

16.
缺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否可对正常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功能产生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00μmol/L的γ-氨基丁酸可引起经缺氧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孵育的神经元钙离子浓度增高,此种作用可被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拮抗剂k252a完全抑制。在缺氧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的影响下,100μmol/L的γ-氨基丁酸诱发的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门控电流由生理条件下的内向电流转为外向电流,可被k252a所抑制。其反转电位左移至-93 mV,并可被k252a和Na-K-Cl转运蛋白抑制剂布美他尼可完全抑制。提示缺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通过提高Na+-K+-Cl-转运蛋白功能,使得γ-氨基丁酸A受体门控电流反转电位左移,并导致γ-氨基丁酸激活γ-氨基丁酸A受体后引起细胞内钙超载而发挥兴奋作用,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外源性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对脑缺血损伤时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但关于内源性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元保护作用目前机制不清。鉴于此,实验以正常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高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和采用RNAi技术沉默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作用于缺血神经元,观察不同条件培养基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验证RNAi靶向沉默预处理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可促进神经元凋亡,氧糖剥夺预处理可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能明显降低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体外培养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一定浓度范围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可获得较高的神经元分化比例。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10,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5,10,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诱导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另设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 结果与结论:①向神经细胞诱导后,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收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均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具有神经再生和修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抑郁症与BDNF表达变化所致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改变有关。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BDNF水平有关。BDNF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干预对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年雄性SD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缺血时间2h。随机分为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常温时大鼠脑温控制于36.5℃~37.5℃,肛温为35.9℃~36.9℃;亚低温时脑温维持于32.5℃~33.5℃,肛温为32.2℃~33.1℃。两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一再灌注及亚低温干预后2、6、24和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同时行三苯基氯化四唑(1TC)染色、HE染色、TUNEL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组化与TUNEL双重染色,从而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脑梗死体积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神经元凋亡数量。结果 与常温缺血组相比,亚低温缺血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P〈0.01),脑梗死体积小(P〈0.01),缺血灶周围脑皮质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增高(P〈0.01),而且神经元凋亡数量少(P〈0.01)。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的神经元细胞核中,未发现TUNEL染色阳性者。结论 亚低温干预治疗可促进缺血灶周围的脑皮质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减少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