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üller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uller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治疗13例膝关节后外侧损伤,7例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伴有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其中5例为陈旧损伤。先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采用髂胫束前侧约10mm宽腱束经胫骨骨隧道至后侧胭肌腱通道,与胭肌腱平行返回胭肌腱上止点,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胭肌腱。采用股二头肌腱前1/3腱束及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早期进行CPM锻炼及股四头肌锻炼,6-8周扶拐下地。结果: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屈伸活动障碍,外旋稳定性和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别。术后1年,有2例在屈膝30。位存在内翻I度松弛。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77~94分,平均86分。结论:Miiller法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临床操作简便,不受重建材料限制,重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应用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2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行膝关节检查,发现伴随有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各1例,选择骨-腱-骨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内侧鹅足肌腱部位游离半腱肌进行内侧副韧带重建术。结果12例手术后伤口Ⅰ期愈合。6个月内10例膝关节稳定,应力位拍片内侧比健侧张开均<5mm,挤压螺钉位置良好。11例关节屈曲0°~120°,1例伴股骨外髁骨折者关节活动度90°。结论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能提供足够的张力,达到坚强固定和关节囊缝合目的。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胭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胭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43例。急性损伤23例,陈旧性损伤20例。术前Lysholm评分29~77分,平均56.6分。通过小切口用取腱器切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腱,编织成四股并与微孔钢板相连,建立骨隧道,将四股胭绳肌腱安放至合适位置,用微孔钢板与界面螺钉双重固定。术后无须外围定,早期CPM锻炼。结果4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26个月,平均12个月。按Lysholm功能评分,平均93分。优28例,良13例,可2例。全部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良好、稳定性增强。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创伤小、固定可靠、再松动率低、可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髌腱同时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确诊为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的患者39例,其中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28例,外侧副韧带损伤2例。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髌腱移植物进行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同时重建,用挤压界面螺钉固定,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膝关节支具固定。本组患者中38例得到随访,1例失访。术后随访7~48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平均积分由术前的22分提高到术后的84分,全部病例均无并发损伤和排异反应,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00°~120°,术后6~8个月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能较好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保留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部分束支与残端纤维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价值.[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89例,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4例,交通事故伤23例,生活中扭伤10例.关节镜下发现ACL在股骨髁间窝处断裂24例,胫骨髁间止点断裂28例,ACL前内侧束(AMB)断裂14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3例.采用保留ACL残端四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32例,自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嵌压固定法重建20例;保留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37例.胫骨端采用界面钉固定和在胫骨桥上肌腱缝线打结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7.5分,终末随访平均95.2分,术后提高27.7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距离4 mm±3 mm 72例,6 mm±2 mm 17例;Lachman试验阴性79例,弱阳性8例,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76例,良13例.[结论]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及爬行替代和本体感觉建立,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单端固定法重建膝交叉韧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单端固定法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探讨其优缺点。方法应用双股半腱肌腱,单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38例,后交叉韧带24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由术前43分提高到术后93分。结论双股半腱肌腱,单侧固定法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是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四股胭绳肌腱同时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8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的患者,切取双侧胭绳肌腱折成四股,关节镜下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股骨端应用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应用Intrafix固定。应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评价效果。结果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38.5±7.8)分,术后12个月随访,该评分为(90.5±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各膝关节前后抽屉试验(+),术后各膝前后抽屉试验(-)。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四股胭绳肌腱同时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的疗效。方法对18例ACL单束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保留未损伤的部分ACL、建立骨隧道、穿过移植肌腱、股骨侧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固定,胫骨侧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患者疼痛均消失,关节稳定,恢复关节活动度,固定物无松动。1例出现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IKDC分级:术前B级5例、C级10例、D级3例,术后A级8例、B级8例、C级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ysholm评分:术前(68.34±4.53)分,术后(93.24±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ACL的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方法简便、固定确实,恢复其解剖结构,保留的部分束促进韧带愈合,利于膝关节本体觉建立和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分析影响其手术效果因素。方法: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侧附着点,在近侧腱肌交界处切断半腱肌腱,对折两股编织转移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隧道内口侧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股骨隧道外口加强固定。结果:手术28例,平均随访3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5.7%。结论:(1)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较B-PT-B通过隧道时柔顺通畅;(2)隧道内口可吸收钉挤压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韧带撞击内口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3)隧道内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刚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经关节镜证实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 MRI和临床检查确诊为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松弛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自体双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端应用Endobutton系统,胫骨端应用挤压螺钉固定,同时取另一侧腘绳肌腱重建后外侧复合体,股骨和胫骨端均用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病例。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4(12~24)月,未发现稳定性丢失病例。重建前行后抽屉试验示:2+6例, 3+10例, 4+15例,均合并外旋位后向不稳定;重建后行后抽屉试验结果示:阴性21例, 1+6例, 2+4例,外旋位后向均稳定,较手术前改善明显(P0.05)。膝关节伸直和屈曲30°位内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3、 6、 12月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分别为(78.7±4.8)分、(89.1±3.7)分和(97.2±1.5)分,均较重建前(69.5±5.6)明显提高(t=6.438,t=7.562,t=5.389,P均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是一种有效纠正膝关节后向后外向、不稳定的方法,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重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LARS人工韧带和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前瞻性选择了5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经医生介绍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和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肌腱的使用指征,患者自主选择其中一种韧带作为移植物。其中LARS组25例,保留自身韧带残端不予清创,韧带两端以钛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腱组30例,股骨端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术后均行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于术前及术后3、6、9、12、15、18个月进行Lysholm-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及KT-2000测定。[结果]术后52例病人得到完整随访,3例失访(LARS组1例,异体腱组2例)。在术后第3、6、9个月Lysholm-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LARS组显著高于异体腱组(P0.01),同期比较两组间差异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自术后第12个月起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8个月的随访期内LRAS组KT-2000检测结果优于异体腱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同期KT-2000检测结果差异有增大的趋势。[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较使用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术后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好,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远期效果两者相差不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关节镜下采用四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移植加可吸收螺钉固定法治疗6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结果 6例患者随访10个月,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56.7分,术后10个月时为76~96分(平均82.2分).结论 自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弹性模量与交叉韧带相似,强度大于交叉韧带.植入物为四股,可吸收螺钉固定,固定牢固,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Endopearl与Intrafix固定四股半腱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取自体的双侧半腱肌腱对折成四束后对12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新鲜损伤5例,陈旧性损伤7例;Ⅱ度损伤4例,Ⅲ度损伤8例)行关节镜下重建,移植肌腱股骨侧用Endopearl加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胫骨侧用Intrafix固定。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4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超过120°,无伸膝受限,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2例,其余为阴性;Lyshlom评分从术前(85.55±2.68)分增加至术后(90.6±2.3)分。结论关节镜下应用Endopearl与Intrafix固定四股半腱肌腱单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方法确切,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分析影响其手术效果因素。方法: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侧附着点,在近侧腱肌交界处切断半腱肌腱,对折两股编织转移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隧道内口侧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股骨隧道外口加强固定。结果:手术28例,平均随访3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5.7%。结论:(1)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较B-PT-B通过隧道时柔顺通畅;(2)隧道内口可吸收钉挤压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韧带撞击内口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3)隧道内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刚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肌腱肌肉交界处切断肌腱,对折四股编织转移镜下重腱后交叉韧带,内口侧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12例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术前后抽屉试验10例阳性,术后1例阳性;Lachman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1例阳性,1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5例阳性,术后均消失。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结论 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韧带两端无骨块,通过隧道较B—PT—B顺畅。可吸收螺钉在隧道内口侧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受韧带撞击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的牢固附着,股骨隧道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强度。手术具有创伤小,能早期锻炼,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无内固定物的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运用和效果。方法自2002年12月~2004年6月对3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了无内固定物的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其中13例移植肌腱采用二股半腱肌腱和二股股薄肌腱,另20例仅为二股半腱肌腱,术前和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29例为阴性,4例为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36~57分,术后Lysholm评分为71~96分。结论无内固定物的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为生物固定,固定可靠、费用少、短期效果好,中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宋光虎 《中国骨伤》2008,21(10):783-784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胭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体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胭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断裂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32岁,平均22岁;左、右膝各10例。取自体胭绳肌腱,保留肌腱的胫骨止点,两端编织缝合后预张。建立胫骨、股骨隧道,并制作胫骨骨桥结构,股骨隧道为内窄外宽结构。骨栓肌腱结嵌入股骨隧道内,牵引线带着肌腱结远端的腱束经股骨、胫骨隧道穿出,与胫骨止点上的肌腱交叉,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并缝合固定。术后患膝以支具固定在屈曲45。位。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61.5±4.6)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2.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胭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方法为生物学固定,避免使用高值耗材,降低了手术费用,且有利于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下应用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的体会。方法对30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镜下自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术后定期随访,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30例6~24个月获随访,无化脓性关节炎、移植物断裂、螺钉松动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前抽屉试验均阴性,发生后抽屉试验阳性1例,Lachman试验阳性1例,侧方应力试验阴性。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术前Lysholm评分(22.3±4.6)分,术后(83.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功能满意。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损伤小,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肌腱肌肉交界处切断肌腱,对折四股编织转移镜下重腱后交叉韧带,内口侧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12例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术前后抽屉试验10例阳性,术后1例阳性;Lachman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1例阳性,1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5例阳性,术后均消失。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结论 镜下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韧带两端无骨块,通过隧道较B-PT-B顺畅。可吸收螺钉在隧道内口侧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受韧带撞击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的牢固附着,股骨隧道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强度。手术具有创伤小,能早期锻炼,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分析影响其手术效果因素.方法: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侧附着点,在近侧腱肌交界处切断半腱肌腱,对折两股编织转移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隧道内口侧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股骨隧道外口加强固定.结果:手术28例,平均随访3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5.7%.结论:(1)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较B-PT-B通过隧道时柔顺通畅;(2)隧道内口可吸收钉挤压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韧带撞击内口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3)隧道内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刚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