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MSM急、慢性HIV感染者与MSM中HIV未感染者口腔菌群的变化规律和差异。方法 2019年5-11月,收集15例MSM急性HIV感染者、15例MSM慢性HIV感染者以及15例未感染HIV的MSM健康对照者的咽拭子标本。提取咽拭子基因组DNA进行16S rRNA基因PCR扩增,然后对其V4~V5区域进行测序,并对口腔菌群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这四大菌门占据全部菌群成员的90%以上,其中对照组中四大菌门所占比例为91.92%,急性HIV感染组为97.73%,慢性HIV感染组为98.62%。与MSM对照组相比,MSM急、慢性HIV感染组口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下降,并且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MSM急、慢性HIV感染组的丁酸弧菌属、拟杆菌属、劳特罗普菌属、乳杆菌属、罗氏菌属、棒状杆菌属等丰度显著低于MSM对照组;MSM急性HIV感染组金氏菌属、普氏菌属丰度显著高于MSM对照组,而纤毛菌属显著低于MSM对照组;MSM慢性HIV感染组链球菌属丰度显著高于MSM对照组,而放线菌属丰度显著低于MSM对照组;MSM慢性HIV感染组的假单胞菌属、金氏菌属和Oribacterium丰度与MSM急性HIV感染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MSM急、慢性期HIV感染者口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急、慢性HIV感染组之间的口腔菌群组成及丰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粪便标本50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菌属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数量及比例变化。结果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拷贝数量均明显下降,这说明手术对于肠道菌群有抑制作用。从各类菌所占比例变化来看,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的比例变化未发生明显改变,梭杆菌属类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双歧杆菌和丁酸盐产生菌在菌群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结论结肠癌手术对于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都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51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5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胆囊结石与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分别以其各自粪便菌群作为代表,肠道菌群以传统培养方法选择性培养并进行定量分析;肠道菌群的构成和组分根据微生物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患者粪便中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明显增加,肠杆菌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患者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含量明显下降,乳酸菌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较高,胆囊结石患者中变形菌门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个体(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含量在两类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细菌属水平上,粪肠球菌、拟杆菌属、普拉梭菌属、毛螺科菌丰度较高,胆囊结石患者中普拉梭菌、毛螺科菌、罗氏菌属的含量胆囊结石患者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是机体从胆固醇代谢异常到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及菌群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TACE治疗20例),健康体检者27例。高通量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患者便菌群结构,Anosim、LEf Se软件与R语言stats包分析菌群组间物种相对丰度、组间物种多样性、群落差异、进化分支等差异。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取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门水平,各组的最大优势菌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两者占比之和在健康组 90%,在原发性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 80%。拟杆菌门在健康组、原发性肝癌组、TACE治疗组占比分别为48. 44%、44. 96%、48. 60%,厚壁菌门在各组占比分别为47. 09%、38. 15%、33. 93%,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均低于健康组;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高于健康组;其余菌门虽有所变化,但占比均0. 5%。健康组物种丰富度Observed species(264±47 vs 230±64, t=2.499,P=0. 014)及ACE值(284. 11±50. 82 vs 252. 96±67. 58, t=2.158,P=0034)均大于原发性肝癌组。Between组(原发性肝癌组+健康组)的秩较原发性肝癌组及健康组高,R 0,健康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肠道菌群组间结构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 05);Between组(TACE术前+术后)的秩低于TACE术前组,R 0,TACE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结构差异大于组间结构差异(P 0. 05)。原发性肝癌患者肠内机会致病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245、0.421、0.327、0.446,P值分别为0. 049、0. 001、0. 008、0. 001),潜在益生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b、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314、-0.490、0.285、-0.374、-0.528,P值分别为0. 011、0. 001、0. 022、0002、0. 001)。差异菌中的机会致病菌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递增而增加,C级高于A级(Z=4.301,P=0038)与B级(Z=4.063,P=0044)。而潜在益生作用菌的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C级低于A级(Z=3.882,P=0. 049)。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不同,而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相近,TACE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肠道菌群失调与原发性肝癌临床分级存在关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等级的递增,菌群失调程度更为明显,潜在益生作用菌减少,而机会性致病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去甲斑蝥酸钠对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及对照组,建立H22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饲养动物2 w,然后采集小鼠粪便,并进行Illumina miseq 2×300 bp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各组样本所包含物种量丰富,且物种丰度和均匀度趋于一致;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组与生理盐水处理组或对照组比,存在显著的菌群差异;在门水平上,差异最显著的菌群为变形菌门,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组变形菌门所占比例为9.1%,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或对照组(分别为2.8%和2.3%,P0.05);在属水平上,差异显著的菌群包括拟杆菌属等,生理盐水处理组拟杆菌属所占比例为26.8%,显著高于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组或对照组(分别为13.2%和6.8%,P0.05)。结论去甲斑蝥酸钠对肝癌异位移植瘤小鼠肠道微生态有显著的影响,或许有助于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汉两民族之间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手术并经病理学证实为早期CRC的患者83例。根据不同民族分为汉族组(43例)和维吾尔族组(40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5 d内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并对大肠埃希氏菌、具核梭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脆弱拟杆菌4种细菌进行实时定量荧光PCR反应检测,记录基因相对表达。结果共鉴定出10个细菌门类和110个细菌属类。两组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的丰度较高。在属分类上而两组丰度较高的细菌属类有肠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拟杆菌属、梭杆菌属等。两组之间各细菌门以及细菌属水平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肠埃希氏菌、具核梭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脆弱拟杆菌的基因相对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CRC患者中,拟杆菌属含量较高,其次为梭菌属、梭杆菌属、肠杆菌属,且在维汉两民族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差异,从而为探索淡色库蚊自育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5℃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成蚊,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高变区进行测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β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结构差异,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鉴别组间在丰度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结果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隶属18个门、28个纲、70个目、113个科和170个属,优势菌门主要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沃尔巴克氏体菌属为共有优势菌属,在自育及非自育淡色库蚊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7.6±11.3)%和(47.5±8.5)%;粪杆菌属(0.4%±0.1%)、杜氏杆菌属(0.5%±0.0%)、马赛菌属(0.5%±0.1%)等为自育淡色库蚊特有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大于非自育淡色库蚊(P均>0.05),而Shannon指数(P> 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膳食纤维的摄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参与体检的29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基本情况及膳食纤维摄入情况。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粪便,提取粪便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受试者肠道菌群水平,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性。结果除谷类与海鲜,结直肠癌组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肉类的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膳食纤维的摄入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结直肠癌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吉氏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肉毒梭菌、艰难梭菌明显增多(均P<0.05)。在结直肠癌组中,除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外,在对照组中,除吉氏拟杆菌外高膳食纤维亚组与低膳食纤维亚组的各菌群水平均有差异(均P<0.05);在高膳食纤维亚组,结直肠癌患者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菌群水平均有差异(均P<0.05)。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膳食纤维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肉毒梭菌、艰难梭菌与膳食纤维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膳食纤维的摄入情况影响肠道菌群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变化分析。方法2018年10—12月间选取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来该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粪便标本中消化链球菌属、柔嫩梭菌属、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进行实时定量PCR,并检测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消化链球菌属、柔嫩梭菌属、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四种菌属的拷贝数均低于对照组,FBG和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FBG与柔嫩梭菌属、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均呈负相关(r=-0.420、-0.541、-0.658),HbA1c与柔嫩梭菌属、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均呈负相关(r=-0.399、-0.507、-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其中柔嫩梭菌属、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与血糖代谢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48例HCC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分别行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常规腹腔镜肝切除术。随访3年。结果 观察组切缘肿瘤细胞阳性率为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x2=5.804,P=0.016);两组围术期胸腔积液、发热、切口感染、胆漏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 m、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98.6%、94.6%和90.5%,与对照组的95.9%、93.2%和86.5%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3 a生存率为8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观察组3 a肿瘤复发率为2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3%(P<0.05)。结论 与常规腹腔镜肝切除术比,采用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能实现肿瘤切缘的可视化,保证肿瘤切缘安全,有利于提高HCC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017418(lncRNA 017418)和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重组蛋白P29(rP29)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重组融合表达菌株pET28a-P29/BL21与LB液体培养基混合孵育,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纯化rP29。3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佐剂组和免疫组,每组12只,免疫组将纯化的10μg rP29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后,腹部皮下3点注射,总剂量100μl/鼠,佐剂组注射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对照组不作处理;首次免疫后2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加强免疫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强免疫后2周,无菌环境下制备脾细胞悬液,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分选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和B淋巴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RNA 017418、Notch1、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IL-10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量;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和GraphPad Prism6.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rP29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1000。qRT-PCR检测lncRNA 017418在脾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为2.25±0.10,高于对照组(0.81±0.05)和佐剂组(0.99±0.13)(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的CD4^+T、CD8^+T和B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对照组22.0%、9.2%和59.8%,佐剂组22.8%、7.6%和60.7%,免疫组22.1%、9.7%和60.4%。LncRNA 017418在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49±0.03,高于对照组(0.97±0.02)和佐剂组(1.06±0.10)(P<0.01),LncRNA 017418在免疫组CD8^+T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87±0.12,与对照组(2.06±0.14)和佐剂组(2.00±0.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017418在免疫组B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3±0.03,与对照组(0.97±0.07)和佐剂组(1.08±0.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在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92±0.04,高于对照组(1.10±0.10)和佐剂组(1.20±0.08)(P<0.01),IL-2的相对表达量为1.45±0.07,高于对照组(1.07±0.08)和佐剂组(1.09±0.11)(P<0.05);IFN-γ的相对表达量为1.51±0.11,高于对照组(0.92±0.05)和佐剂组(1.03±0.14)(P<0.01、0.05);IL-10的相对表达量为0.52±0.01,低于对照组(0.95±0.04)和佐剂组(1.05±0.10)(P<0.01);对照组和佐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lncRNA 017418与Notch1、IL-2、IFN-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244、0.5902、0.8415,均P<0.01),与IL-10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4432,P<0.05)。结论LncRNA 017418在细粒棘球蚴rP29诱导的小鼠中表达上调,Notch1、IL-2、IFN-γ在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上调,IL-10在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损伤指数指导下高功率短时程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患者75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功率方法消融,两组均在损伤指数指导下消融。损伤指数目标值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低部4.0~4.5。消融终点为达双侧肺静脉隔离,必要时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及基质消融。比较两组肺静脉单圈隔离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差异。结果常规功率组38例,高功率组37例,两组基线资料无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随访。常规功率组与高功率组的肺静脉单圈隔离成功率分别为71%和75.7%,单次消融3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分别为33例(86.8%)和33例(86.5%),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分别为31例(81.6%)和32例(86.5%),消融时间阵发性房颤分别为(105.5±35.5)min和(88.6±31.7)min,持续性房颤分别为(115.6±40.8)min和(93.3±39.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X线透视时间和射线剂量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损伤指数指导下的高功率消融可缩短房颤消融时间而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6只Sprague-Dawley大鼠(120~160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n=8)、模型组(n=10)和治疗组(n=8)。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及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第12周,处死模型组2只大鼠,确认造模成功。随后治疗组大鼠给予150 mg·kg-1·d-1小檗碱灌胃4周,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等渗盐水灌胃。第16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绒毛变化;苏丹黑B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量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拟杆菌及普拉梭菌的数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内毒素(0.288±0.045)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1.07±0.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192±0.049,0.94±0.07)(P<0.05),小檗碱干预可显著降低内毒素(0.213±0.025)和TNF-α水平(0.93±0.07)(P<0.05)。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0.05±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166±0.014),小檗碱对肠黏膜occludin蛋白表达有促进作用(0.055±0.0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模型组(7.29±0.47)相比,对照组(9.49±0.59)拟杆菌数量降低,治疗组拟杆菌的数量增加(9.77±0.87);与对照组(5.42±0.63,9.49±0.59)相比,模型组大肠杆菌(6.92±0.77)、普拉梭菌(8.70±0.62)数量增加,小檗碱干预减少了大肠杆菌(6.34±0.71)、普拉梭菌(9.77±0.87)的数量(P<0.05)。结论小檗碱有效地保护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肠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气管抽吸物中单核细胞亚型的变化,借此探讨其与BP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62例,其中BPD组(氧依赖超过28天)24例,对照组38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气管抽吸物中单核细胞亚型M1和M2所占的比例,ELISA法检测TNF-α、IL-1和IL-10表达。结果两组早产儿气管抽吸物中单核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BPD组M1占7.65±1.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7±0.54%(P<0.01),BPD组M2占3.38±0.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5±1.32%(P<0.01)。BPD组早产儿气管抽吸物中TNF-α和IL-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PD组IL-1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BPD患者单核细胞M1亚型比例显著升高,M2亚型比例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率(NLR)对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的巨块型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行TACE联合MWA治疗的巨块型HCC患者87例,根据术前NLR水平分为≥2.37者47例和NLR<2.37者40例,比较两组生存时间。结果 高NLR组患者男性比例为78.7%,≥55岁比例为29.8%,肿瘤直径为(7.1±1.2) cm,Child-Pugh A级比例为61.7%,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者比例为34.0%,血清ALT水平>40 U/L者比例为76.7%,AST水平>40 U/L者比例为53.2%,AFP水平≥200 μg/L 者比例为59.6%,与低NLR组的80.0%、27.5%、(6.9±1.1)cm、62.5%、30.0%、75.0%、57.5%和57.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低NLR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92.5%(37/40)、62.5%(25/40)和20.0%(8/40),均显著高于高NLR组的55.3%(26/47)、31.9%(15/47)和8.5%(4/47,P <0.05);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1~17)个月和28(23~33)个月(P <0.05)。结论 术前NLR值可用于行TACE联合MWA治疗的巨块型HCC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太高,一定存在一些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应认真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伯氏疟原虫对小鼠脾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影响,将1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5只。感染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伯氏疟原虫(106个/鼠)进行感染,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6 d,取小鼠脾,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B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及其表面分子CD62L、CXCR3、CD69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脾B细胞百分比含量为(79.2±3.6)%,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4.3±4.4)%(P<0.01);感染组脾NK细胞百分比为(2.2±0.7)%,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6±0.8)%(P<0.01)。CD62L在感染组B细胞中的百分比为(77.7±4.4)%,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2.8±7.1)%,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2L在感染组NK细胞中的百分比为(61.9±4.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86.6±4.2)%(P<0.01)。CXCR3在感染组B细胞中的百分比为(4.1±0.1)%,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0±0.2)%(P<0.01);CXCR3在感染组NK细胞中的百分比为(2.1±0.9)%,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3±0.4)%,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9在感染组B细胞和NK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54.3±4.7)%、(22.2±1.6)%,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9±0.4)%、(1.3±0.3)%(P<0.01)。提示感染疟原虫的小鼠可能通过增加B细胞的数量以及上调其表面分子CXCR3和CD69及NK细胞表面分子CD69的表达水平发挥抗疟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取肝动脉切除重建和门静脉切除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HC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4例,采取肝动脉切除重建的HC根治术治疗、B组23例,采取门静脉切除重建的HC根治术治疗和C组23例,采用常规根治术治疗。随访32~46(36)个月,比较术后1 a、2 a和3 a生存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1.4±2.6)h,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9.8±2.3)h和(9.2±1.2)h,P<0.05】,术中出血量为(914.5±175.0)mL,显著多于B组和C组【分别为(791.8±182.0)mL和(728.6±157.5)mL,P<0.05】,下床时间为(19.4±3.5)h,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15.8±2.7)h和(15.5±2.3)h,P<0.05】,排气时间为(23.2±11.8)h,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18.6±11.0)h和(19.0±11.1)h,P<0.05】,住院时间为(21.6±7.2)d,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17.0±5.2)d和(16.2±4.4)d,P<0.05】;三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3%、56.5%和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66.7%、41.7%和33.3%,显著低于B组的91.3%、73.9%和52.2%(P<0.05)和C组的87.0%、69.6%和47.8%(P<0.05)。结论 联合肝动脉切除重建的HC根治术并不比门静脉切除重建或常规根治术治疗HC患者能获得更好的中长期疗效,应慎重选择该术式治疗HC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98例巨大PLC患者,其中20例接受ALPPS治疗(A组),38例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肿瘤(B组),和40例接受直接手术切除肿瘤(C组)。术后,行CT增强扫描,应用IQQA-Liver肝脏CT解读分析系统进行肝脏三维重建,测量全肝体积( TLV)、残余肝脏体积(RLV)、术后3个月肝脏体积(FRLV),计算肝增生体积和肝增生率。结果 术后,A组FRLV为(366.3±31.7)mL,显著大于B组【(185.2±16.4)mL或C组(181.9±14.2)mL,P<0.05】,肝增生率为(68.8±6.4)%,显著高于B组【(21.4±2.0)%或C组(22.6±2.3)%,P<0.05】; 术后15 d,A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7.0±2.7)g/L,显著高于B组【(34.1±2.9)g/L或C组(34.0±3.2)g/L,P<0.05】;A组2 a总生存率为70.0%,无进展生存率为55.0%,B组分别为55.3%和36.8%,C组分别为52.5%和42.5%,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LPPS可使巨大PLC患者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加快了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取在内镜下套扎术(EVL)后应用卡维地洛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EVB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行EVL治疗,和观察组37例,采用EVL后给予卡维地洛治疗,均随访12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在急性期,本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死亡2例和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量和止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10.4±2.4)d对(12.1±2.2)d,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 w,两组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2 w,观察组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4.9±0.32)mg/l、(20.4±9.4)pg/ml和(25.1±8.1)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5.5)mg/l、(28.6±7.6)pg/ml和(34.7±9.3)pg/m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2.9%对48.4%,P>0.05);在随访3 m和6 m,观察组再出血率分别为11.4%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和45.2%,P<0.05)。结论 在EVL术后应用卡维地洛治疗肝硬化并发EVB患者疗效较好,能减少再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