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脐周四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脐周四穴包括任脉之水分、阴交二穴及肾经之肓俞共四穴。此四穴毗邻先天之根蒂——脐(神阙穴).具有其特殊功效。壮元益肾、滋阴养血功效显著。笔者临床上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每用此四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肥三针治疗单纯性肥胖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庆芬  邓倩萍  徐秋玉 《新中医》2004,36(10):50-51
目的:观察肥三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以针刺肥三针(中脘、带脉、足三里)治疗,结果:近期临床痊愈10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结论:肥三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4.
经穴中有不少同名穴,如足少阳胆经有头临泣和足临泣,头奔阴和足窍阴;足阳明胃经有足三里、上巨虚(巨虚上廉)、下巨虚(巨虚下廉),而手阳明大肠经则有手三里、上廉、下廉;腹部任脉有气海、关元,背部足太阳膀脱经则有气海俞、关元俞。这些命名基本相同的穴位,其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穴位的发展,早期只是依照病痛的局部找压痛、郁血等异常反应处进行针灸,这就是“以病为输”和“取血者”的取穴法;后来到了“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的阶段,则针灸处确定了位置,又定出了名称。从名称上可以反映出古人是怎样认识这些穴位的,还可分…  相似文献   

5.
宿宝源 《河南中医》2002,22(3):62-63
腕踝针是在腕部和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是把人体前后正中线为标线 ,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六个纵行区。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水平线称横膈线 ,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 ,横膈线以上各区加“上”字 ,横膈线以下各区加“下”字 ,如上1区、下1区 ,以此类推用称各区。腕部和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 ;①腕部 :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 (内关、外关穴 ) 1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 ,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 ,依次称为上1、上2 、上3 、上4、上5、上6。踝部进针点共 6…  相似文献   

6.
7.
几个颈部穴位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崇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0):473-473
几个颈部穴位的临床应用体会何崇指导邱茂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9孙丽娜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阳110032人的颈部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循行的重要部位,颈部穴位的功效主治亦比较复杂,现介绍部分应用颈部穴位治疗的病例,谈谈笔者对颈部穴...  相似文献   

8.
任玉娟 《陕西中医》2006,27(4):480-481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99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同时急性期在耳后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第1疗程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法能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很快消退,减轻面神经损害程度,利于面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9.
牙痛发作突然 ,疼痛剧烈 ,是门诊常见的痛症之一。1997年以来 ,笔者用太冲配下关穴治疗此症 10 6例 ,获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男 6 7例 ,女 39例 ;年龄最大 5 1岁 ,最小 14岁 ;病程最短 1d ,最长 3月。 10 6例中 ,龋齿 4 7例 ,牙本质过敏 4 8例 ,牙髓炎 3例 ,牙裂 7例 ,冠周炎 1例。风火牙痛 78例 ,虚火牙痛 2 8例。2 治疗方法无论上下或左右牙齿疼痛 ,先取患侧足厥阴经太冲穴 ,常规消毒皮肤 ,捻转进针 ,得气后风火牙痛用泻法 ,虚火牙痛用先泻后补法。患者出现牙痛缓解或痛止时 ,再配患侧下关穴 ,得气后留针 30min ,每 1…  相似文献   

10.
11.
癫病即因情志所伤 ,或因先天遗传 ,致使痰气郁结 ,蒙蔽心窍 ,阴阳失调 ,精神失常所引起的以精神抑郁 ,表情淡漠 ,沉默痴呆 ,喃喃自语 ,出言无序 ,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的多发的精神病。笔者 2年来运用针刺治疗癫证 2 9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2 9例患者中 ,女性 2 0例 ,男性 9例 ;年龄最大 47岁 ,最小 2 1岁 ;病程短者 3天 ,病程长者 5年。2 治疗方法2 .1 针刺取穴  主穴 :神门、大陵、印堂、三阴交、上脘、膻中。  随证加减穴 :肝郁气滞加太冲 ;痰气郁结加丰隆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2 .2 施治…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崩漏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漏下症,是妇科经、带、胎、产四大症之一,多发生在青春期或更年期,在妇科疾患中占的比例较大。笔者采用培土法则,运用针加灸的手段,治疗漏下取得满意效果,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52岁;漏下时间短者月余,最长者5年。更年期综合征12例,产后3例,青春期3例。均有下腹部隐痛,淋漓不断,腰酸乏力,精神倦怠,多梦易醒,唇舌色淡,面色萎黄或苍白,脉芤或缓之象。18例均经妇科检查或B超检测无恶性病变和大的肌瘤。2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穴百会、关元、太白、神门、足三里、太冲。关元穴采用震颤手法针下出现紧涩感,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验观察,笔者发现针刺荥穴和俞穴对脏腑的功能具有相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凯  李齐同 《针刺研究》1998,23(3):185-186
在针灸临床中,一些经穴由于性能相近,作用相似,经常同时配伍应用,这些两个经常配合应用在一起的穴位又被称为“对穴”,“对穴”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对穴”的应用起源较早,许多针灸古典医籍中都有记载。如明代高武编著的《百证赋》,其内容包括百种病证的治疗法则和配伍规律,大部分是一对穴位相互配伍治疗疾病。这是因为购穴的配伍要比药物配伍优越的多,药物配伍有时可发生相畏、相反之弊,而经穴的配伍却都能够互相协调,同时发挥各穴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可根据脑穴的性能,疾病的归属,选用不同的配穴方法。采取本经、表里经、…  相似文献   

15.
饶泽华  岳增辉 《河南中医》2021,41(2):185-187
肺经是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起始经脉,其起始穴是气血在体表经脉循行的起点,然而肺经起始穴的临床研究并不多见,这与肺经起始穴的争议不无关系。对于云门、中府何者为肺经起始穴的争论,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穴起中府"之说始于《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认为,手太阴肺经经气从云门穴发出,肺经起始穴应为云门穴。从穴位名称分析,肺气从云门进入经络,汇入中府并在中府聚集,云门应在中府之前,则气血出于云门,止于期门,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从经脉走势角度来看,穴起云门则经脉循行流畅,无须周折。因此,云门穴作为肺经的起始穴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6.
归来、气冲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归来、气冲的部位,在现行《针灸学》、《腧穴学》的叙述中分别定作天枢下四寸、五寸,与历代医家记载多不一致。现据古代有关文献考证分析,以就正于同道。一、关于归来欲知归来的具体位置,必须首先探明临床可行的腹部骨度直寸。骨度法的最早记载见于《灵枢·骨度》,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灵枢·骨度》骨度的长短能否作为现行临床取穴的依据,考《内经》无腹部孔穴定位的具体记载。《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最早详细记述腹部腧穴的定位,《甲乙》之后的针灸医籍多从其说。《甲乙》无明确的腹部直寸的文字可查,但从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却能窥其一斑。如:中极在脐下四寸,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虽没有讲明曲骨就是在横骨的上缘,但《甲乙》  相似文献   

17.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繁荣  赵凌 《天津中医药》2014,31(10):577-58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罗国礼 《现代中医》1996,9(1):34-35
格林巴利氏综合症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医将本病归属瘘证范畴,我们采用电针疗法取穴大杼、新设、肾俞、大肠俞、肩Ou、曲池、合谷、环跳、髀关、阳陵泉、绝骨等穴治疗37例,总有效率为96%。  相似文献   

19.
黄红 《中国针灸》2021,(2):210-212
《灵枢·经脉》篇谓任脉络穴为尾翳,近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如《腧穴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又谓任脉络穴为鸠尾,当代学者甘定中[1]、杨威[2]则考证认为任脉络穴为会阴。关于任脉络穴的3种说法给当今临床和教学带来很多困惑。笔者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任脉络穴的学术研究史进行考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此祈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均采用颈部取穴为主的治疗方法。’结果:痊愈48例,显效1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结论:颈部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