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例资料病例1,男,72岁,以"口角歪斜伴言语困难1d"为主诉于2010年3月5日入院.患者既往有痛风病史4年.入院后查头颅磁共振示"左侧基底节区、半卵圆区及颞叶急性脑梗死".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d口服,奥扎格雷钠(丹奥)40 mg(2次/d)静滴,依达拉奉30 mg(2次/d)清除自由基,忌嘌呤饮食.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0岁。因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6~ h急诊诊入院。入院前一年曾行双侧髂动脉搭桥术,长期服用APC。体检:血压32.0/17.3kPa),右肺尖可闻及干性啰音,腹部体征阴性。CT示脑梗死。入院诊断:脑梗死,肺部感染。给予抗凝(APC每日一次,每次40mg)及抗感染治疗。入院后36h。突发右下腹痛,排便一次,便后腹痛加  相似文献   

3.
魏欣 《宁夏医学杂志》2002,24(3):170-170
1 患者,女,65岁,主因"突发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2小时"于2000年11月28日入院.11月28日凌晨3∶00家人发现患者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未出现意识障碍,四肢抽搐恶心及呕吐.于凌晨5∶00急诊入院.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测血糖40mg/dl.查体:神志清,问之不语,查体合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负荷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负荷剂量组患者给予第1天口服氯吡格雷300mg,之后改为75mg,1次/d,常规治疗组患者从入院起一直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持续用药30d。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Barthel评估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负荷剂量组患者7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下降,30d时的Barthel评估指数有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75岁,主因"左侧肢体乏力、言语欠清8 d"于2013年10月9日入院。初步诊断为:1急性脑梗死;2冠状动脉植入术术后。10月9日晚患者无法入眠于10月10日凌晨0:04给予唑吡坦5 mg,效果不佳。10月10日下长期医嘱佐匹克隆3.75 mg,睡前口服,10月10日晚服药后仍无法入睡,于23:48临时给唑吡坦5 mg,10月11日凌晨又临时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谵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随访认知和功能状态的改变.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办法,处于同一年龄段且卒中亚型相同的患者被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通过对脑梗死并发谵妄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比较入院时和1年后随访的认知和功能状态的改变.结果 84名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在入院4天内的筛查中,发现25名谵妄患者,谵妄组平均年龄(75.43±12.40)岁,男性患者占72.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梗死后谵妄与视力差、入院时MBI得分<10分、CRP> 5mg/dl、吞咽障碍,IQCODE>3分有独立的相关性.脑梗死后谵妄患者1年后MMSE和IADL评分较入院时下降,谵妄组评分低于非谵妄组,MBI评分两组均有提高,谵妄组评分低于非谵妄组.结论 脑梗死后谵妄可以造成患者持续的认知损害,早期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1 病历资料男性患者,74岁,以"胸痛5 h"为主诉入院。患者于5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胸骨下段及上腹部疼痛,无放射痛,伴皮肤出汗、气短,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及黑蒙,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急打120。急诊科医生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口服氯吡格雷片300 mg后入住心血管内科。既往脑梗死病史15 a,高血压病史10 a,空腹血糖增高病史1 a。实验室检查: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1例因轻瘫误诊的多发性硬化病例。方法 诊断治疗1例肢体无力缓慢加重的女性患者,鉴别脑梗死与多发性硬化。结果 患者入院临床特征、客观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确诊多发性硬化,经大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 g×3 d、0.5 g×3 d、240 mg×3 d)冲击治疗,改口服泼尼松60 mg(每周减量10 mg,直至减完),右侧肢体无力好转出院。结论 多发性硬化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脑梗死,客观影像学、脑脊液特异的寡克隆区带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脑梗死的患病情况,探讨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制定脑梗死再复发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确诊为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000份脑梗死人群的资料中抽取出40例1年内未复发的病例作为对照组。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100例患者的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因子分析筛选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收缩压、收缩压分级、糖尿病、吸烟与1年内脑梗死复发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显示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以分成8个因子,而关系最密切的是第一个因子,即入院收缩压及收缩压分级。结论:脑梗死1年内复发与入院收缩压、收缩压分级、糖尿病、吸烟有关,尤其与入院收缩压及收缩压分级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因素可以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何春  张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65-3466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氯吡格雷75 mg/d治疗,治疗组在入院1周内给予大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DS)。结果经过1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更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李建华  张惠芳  刘敏  陈征 《北京医学》2006,28(6):354-35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差异,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比较入院前和出院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CRP水平.同期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出院时辛伐他汀组与非辛伐他汀组的血浆CRP为(9.32±6.40)mg/L和(12.22±7.18)mg/L,显著低于入院时的(28.12±25.62)mg/L和(27.98±27.01)mg/L(P<0.01);出院时辛伐他汀组血浆CRP亦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组(P<0.01).②据入院时血浆CRP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RP高值组和低值组,出院与入院时比较,高值组和低值组血浆CRP均显著降低(P<0.01),但只有高值组出院时辛伐他汀治疗者血浆CRP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治疗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使CRP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咏梅  吴秀云  曹静静 《吉林医学》2013,34(19):3964-3964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71岁,因头痛、头晕3 d,伴四肢无力。门诊以"腔隙性脑梗死"收入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差,四肢活动正常,神经系统未查及阳性体征,结合颅脑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后给予红花注射液(陕西省亚宝药业,生产批号为110412)1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以改善脑血流,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88岁.主因"乏力、腰背疼痛4年,加重1天"于2010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既往有脊柱压缩性骨折、脑梗死、冠心病病史.4年前患者因脑梗死遗留行动迟缓、尿失禁,在住院期问常规检查发现血钾低、贫血、腰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预防再发脑梗死(R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84例初发脑梗死患者,按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以75~15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晚1次)治疗;联合组42例,阿司匹林(75~150 mg)联合辛伐他汀(20 mg)治疗。观察2组患者RCI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有4例出现RCI,复发率为9.5%;而对照组则有8例出现RCI,复发率为19.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同时,该治疗方案还适宜长期服用,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0岁,以"发作性剑突下疼痛 5天,晕厥 1次"入院.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 8年.无糖尿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60岁,因"头晕伴右侧肢体麻木5h"于2010年1月5日入院。入院前5 h突然出现头晕,未恶心、呕吐,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站立不稳,言语不清,无意识障碍及二便失禁。高血压病史10年,心房颤动8年。以脑梗死、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收入院。体检:T:36℃,P:106次/min,R:20次/min,BP:160/80 mm Hg,一般情况可,心率106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右侧肢体肌力Ⅵ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MRI双侧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心电图心房颤动。入院后给予奥扎格雷100 ml静滴日1次,依达拉奉30 mg静滴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甘露醇125 ml静滴每日1次。于1月5日14:00突然出现昏迷、不省人事,喉中痰鸣,瞳孔d=2 mm,光反应迟钝,即行头颅MRI示脑干栓塞,即加用尿激酶30万U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67岁,诊断糖尿病8年,因双下肢麻木、无力1个月于2007年5月9日入院治疗。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5年,无呼吸道疾病病史,曾对青霉素过敏。体检:BP140/85mmHg,神清,心肺(-),腹部(-),双下肢肌力Ⅳ~Ⅴ级,病理征(-)。入院进一步检查:血糖11.3mmol/L,HbAlc8.7%,X线胸片(-),ECG正常,头颅CT示双基底区脑梗死,老年性脑萎缩。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神经病变、脑梗死、高血压。给予胰岛素降血糖,卡托普利(25mg,tid)降血压,来适可(40mg,qd)调脂,血塞通活血化淤,维生素B1、维生素B6、弥可保营养神经等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新入院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0 mg辛伐他汀组、20 mg辛伐他汀组、40 mg辛伐他汀组,比较不同组间血脂水平、脑血管狭窄条数、再发脑梗率、脑梗死体积恢复百分比及远期生活质量。结果 20 mg和40 mg辛伐他汀治疗组平均每人脑血管狭窄条数分别为(2.1±0.3)和(1.2±0.3),低于对照组的(3.2±0.5)。20 mg和40 mg辛伐他汀治疗组患者脑梗死体积恢复百分比为(9.1±1.8)%和(11.2±1.9)%,高于对照组(6.3±1.7)%。20 mg及40 mg辛伐他汀治疗组MBI评分分别是(61.2±11.3)和(65.3±9.8),QOL评分分别是(31.3±10.1)和(35.8±7.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口服20~40mg辛伐他汀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脑血管狭窄及梗死体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负荷量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首次给予口服负荷量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疗程均为2周。于入院时、用药1周及用药2周后比较神经功能评分(NDS),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DS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量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东菱克栓酶、丹奥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于入院第1、3、5天给予东菱克栓酶10 BU、5 BU、5 BU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共用3次,第6天以丹奥8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4 d,每日1次.结果 本组病例总有效率92%,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东菱克栓酶、丹奥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