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51足)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测量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45例均获随访,时间6~16(10.3±2.1)个月。Bhler角术前为-9°~17°(5.6°±11.4°),术后恢复至15°~40°(27.5°±11.3°);Gissane角术前为75°~97°(85.6°±11.4°),术后恢复至110°~140°(127°±13.0°)。术后发生切口延迟愈合2例,皮瓣边缘坏死1例。结论选择好恰当的手术时机,掌握骨折复位技巧,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45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根据Maryland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30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3.3%。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术前B hler角0~20(10.0±4.5)°,术后B hler角恢复至25~40(35.0±3.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 1 998年 7月~ 2 0 0 3年 8月 ,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 1 8例 2 0侧 ,比较手术前后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结果 术后经平均 1 0 6个月随访 ,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行走 ,足弓恢复正常 ,B hler角由术前平均 - 6 2 5°恢复至术后平均 1 9 35°,跟骨丘部高度由术前 36 4 0mm恢复至术后 4 2 90mm。结论 对于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Y”形钛钢板固定 ,即可复位距下关节 ,恢复B hler角、Gissane角 ,同时又可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宽度 ,使其达到解剖复位 ,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74例(78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测量术前及术后B hler角及Gissane角,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74例均获随访,时间6-24(15.1±5.6)个月。术后B hler角由术前的-23°-30°(12.2°±9.7°)恢复至12°-45°(32.6°±7.0°),术后Gissane角由术前的83°-139°(113.1°±11.6°)恢复至102°-145°(120.8°±9.6°)。优36足,良34足,可8足,优良率89.7%;Ⅱ型优良率92.3%,Ⅲ型优良率87.2%。3足术后出现伤口浅部皮肤坏死,1足出现伤口深部感染,4足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精细的术中操作,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1998年7月~2003年8月,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18例20侧,比较手术前后Bǒ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结果 术后经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行走,足弓恢复正常,Bǒhler角由术前平均-6.25。恢复至术后平均19.35,跟骨丘部高度由术前36.40mm恢复至术后42.90mm。结论 对于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Y”形钛钢板固定,即可复位距下关节,恢复Bǒhler角、Gissane角,同时又可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宽度,使其达到解剖复位,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4足)采用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28例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末次随访时,Bhler角从术前的13.6°±3.5°改善至25.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ssane角从术前的87.8°±7.7°改善至115.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优24足,良6足,可4足,优良率为88.2%。结论采用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49例(58足)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Ⅲ、Ⅳ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关节面复位后跟骨外侧放置跟骨锁定接骨板。手术前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跟骨骨折的复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8个月。患者切口均无严重感染和广泛的皮肤坏死;骨折均愈合,时间3.5~4.5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8.3°±6.1°和125.7°±8.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价系统评分:优40足,良14足,差4足,优良率93.1%。结论 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82例跟骨骨折患者(88足),恢复跟骨B(o)hler角、跟骨外形和距下关节面的平整,并用自体或异体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18±1.5)个月.距下关节面恢复平整,B(o)hler角由术前6°±2.0°恢复至33°±2.0°.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56足,良21足,可8足,差3足,优良率87.5%.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重点是恢复跟骨外形、B(o)hler角和距下关节面的平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20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无伤口并发症。跟骨Bhler角由术前5.2°±3.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0.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P0.01);Gissane角由术前92.9°±4.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22.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4,P0.01)。Maryland足部评分:优10例,良8例,可2例。结论闭合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和跟骨结节横形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71例跟骨骨折患者(82足),其中治疗组38例(39足)给予跟腱旁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33例(43足)给予跟骨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AOFOS评分、Bhler角改变、Gissane角改变。结果 71例均获随访,时间8~28(14.6±1.2)个月。并发症:治疗组切口延迟愈合2足;对照组切口延迟愈合3足,创缘坏死2足,浅表感染1足。治疗组的手术切口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Bhler角及Gissane角、末次随访AOFO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肯定,切口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暴露治疗30例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Bhler角:术前-6°~20°(6.35°±10.34°),术后3个月20°~36°(28.32°±5.29°);Gissane角:术前71°~110°(89.76°±11.32°),术后3个月112°~140°(122.45°±7.89°);两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均获随访,时间9~23(14.23±2.23)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11(9.2±1.5)周。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恢复正常。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无内固定物折断等相关并发症。术后34~80(46.2±8.98)周取出钢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5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为90%。结论跟骨外侧U形切口能很好暴露骨折部位,利于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对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加陶瓷骨或人工异体骨植骨治疗4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共44足,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切口一期愈合38足,切口持续渗液4足,皮瓣坏死2足。40例均获随访,时间6~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Bhler角由术前-15°~5°(-4.16°±3.98°)恢复至术后25°~40°(32.18°±4.28°),Gissane角由术前73.9°~91.5°(84.1°±6.28°)恢复至术后108.8°~117.4°(112.8°±5.63°),跟骨宽度由术前38~45(40.9±2.2)mm恢复至术后30~34(31.2±2.1)mm。术后无骨折畸形愈合、足弓塌陷、腓骨下端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按Maryland评分标准评定:优29足,良10足,可4足,差1足,优良率88.6%。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重建跟骨的大体形态,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3足)采用开放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 21例获得8~25个月随防。B lher角由术前12.5°±0.6°矫正为术后的36°±0.4°,Gissane角由术前98.7°±0.5°矫正为术后的135.3°±0.7°。术后疗效评价:优14足,良7足,差2足。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方法手术治疗9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LISS钢板组47例,解剖钢板组45例,观察两组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S钢板组后倾角、膝关节自由活动度分别为10.7°±2.9°、128.3°±18.5°,均大于解剖钢板组的8.3°±1.7°、102.4°±17.6°(P0.01);LISS钢板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8.4±20.3)分,高于解剖钢板组的(80.3±18.9)分(P0.01);LISS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6%,低于解剖钢板组的20.00%(P0.05)。结论 LISS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安全可靠,膝关节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开窗直视下联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38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在跟骨外侧皮质开窗后直视下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尽量恢复Gissane角、Bhler角;对有骨缺损者行自体髂骨及异体骨植骨后钢板内固定。术后X线片上测量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与术前进行比较。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1例患者(32足)获得随访,失访5例(6足),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X线片示骨折处均达到骨性愈合。Bhler角:术前-3.6°±5.8°、术后29.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术前88.9°±6.3°、术后115.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跟骨长度、宽度及结节部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后功能:优11足,良13足,可5足,差3足。结论跟骨外侧开窗直视下联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疗效满意,SandersⅣ型骨折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9足)采用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治疗,并评价其效果。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患者功能均恢复满意。疗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优25足,良8足,可6足,优良率为84.6%。Bohler角:术前为11.2°±1.8°,术后恢复为39.2°±3.5°;Gissane角:术前为76.0°±9.1°,术后恢复为118.0°±3.7°。距下关节面最大垂直位移术前为5.0mm±2.0mm,术后恢复为0.4mm±0.1mm。结论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有效恢复跟骨关节面的解剖形态和足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短节段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2月,对1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T126例,L19例,L22例)采用经皮微创弓根钉经伤椎和上位相邻椎体撑开复位固定。全麻后进行有效对抗牵引复位,利用C形臂X线透视机定位弓根钉进钉点并经皮小切口旋入弓根钉,然后在髂嵴肌深层潜行安装尾杆固定。术后2周、3个月、6个月测量伤椎椎体前高、Cobb氏角,拔钉时按Denis疼痛分级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17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其Cobb氏角丢失存在,且以3例爆裂性骨折为明显(椎体高度80%~85%,Cobb氏角15°~28°),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68.8±10.5)%,显著低于术后2周(98.2±1.5)%、3个月(95.0±2.5)%、6个月(85.0±4.7)%(q=20.429,P0.05;q=18.205,P0.05;q=11.882,P0.05)。伤椎Cobb氏角术前21.7°±5.1°,显著大于术后2周5.2°±1.0°、术后3个月7.9°±2.0°、术后6个月10.4°±2.6°(q=22.139,P0.05;q=18.517,P0.05;q=15.162,P0.05)。17例疼痛评分均在P2以下,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结论经皮短节段弓根钉技术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简单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