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体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患肢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可造成关节挛缩及变形、肌肉萎缩.我们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3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相关理论及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后肢体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由于拮抗肌及牵张反射亢进,随意运动受到抑制,阻碍运动恢复及获得正常运动范围,使精确的技能运动及协调性运动难以恢复.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因此,早期抗痉挛治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中非常重要.笔者现就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刺拮抗肌侧穴位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的肢体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是中枢性肢体瘫痪的特征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引起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张红  李毓 《新疆中医药》2007,25(4):56-58
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特别是中风病所致的偏侧肢体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风后偏瘫肢体的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中风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影响中风  相似文献   

5.
中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这往往会影响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康复,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会造成永久性痉挛性瘫痪,导致终身残疾.因此,对于中风患者出现患侧肢体痉挛,及早予以抗痉挛治疗显得非常重要.笔者以温阳益气通络法结合直接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80%~9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增高,肌张力持续增高不但会引起疼痛,关节挛缩,而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中医药对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治疗一直都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张亚男  沈燕  王舒 《光明中医》2013,28(6):1298-1299
中风病致残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痉挛性瘫痪造成的,约有65%的存活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肢体痉挛,其不但会引起肢体的疼痛还会造成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探寻有效的治疗痉挛性瘫痪的药物和疗法,是医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也是困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难题。目前,以"简、验、便、廉"为特点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98例,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所采取的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的痉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3.88%(46/49),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痉挛情况恢复良好,肌张力1级与1+级患者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情况,极大地提高患者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三维一体针法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随着对脊髓外伤诊断与抢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大幅下降,但致残率明显上升,在我国可达90%以上,几乎都会出现截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痉挛的症状不但会引起患肢疼痛,并可引起患者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最终导致永久性关节功能丧失,这个问题成为外伤性截瘫患者康复治疗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脑损伤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由于其肌肉长期处于痉挛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压疮、肌肉挛缩、关节变形、关节脱位、病理性骨折及上述情况所致的心理障碍等,是导致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下降、残疾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临床上脑功能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内容。笔者应用温经通络散足部熏洗联合穴位刺激干预治疗脑损伤后肌张力增高患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运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后,其中运动障碍偏瘫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病人出现肢体痉挛是恢复的过程之一,而痉挛性偏瘫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到痉挛期后,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限制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何有效抑制痉挛、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患者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病人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病康复的重点和难点,中医针灸在缓解痉挛、促进自主运动的出现方面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基于临床实践和科研思考,现将透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方法运用研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针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中风后出现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针灸疗法、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分别采用Ashworth量表、简化Fugl-meyer量表对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针灸治疗和康复治疗均能够改善患者痉挛状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治疗与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肌张力上无明显差异,但在随访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和阴阳针法和康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痉挛情况;较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远期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衡阴阳刺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采用平衡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5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肌力、肢体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平衡阴阳刺法能使患侧肢体的肌力和活动能力在短时间均有较大的改善。结论:平衡阴阳刺法能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14.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1],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2]。痉挛性瘫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中风后偏瘫肢体肌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现将近10年来针灸及综合疗法治疗痉挛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5例中风痉挛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23例)、常规治疗组(22例)。心理护理组为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常规选穴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等,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和关节活动度变化的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心理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5.65%,优于常规治疗组86.36%(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的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心理护理组对症状改善的影响强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疗法的运用对改善脑中风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和关节活动度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患者于后遗症期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失调及神经递质失调所导致~[1],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手段纷繁复杂,本文查阅检索了近10年相关文献,总结了不同中西医手段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现状,现综述如下。1中医治疗1.1单纯针刺疗法1.1.1毫针针刺法俞国桥~[2]认为,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1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都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对研究组患者使用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比两组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都无不良反应发生,但研究组治疗后肌张力恢复的总有效率较高,肢体运动功能更好,日常生活能力更强。结论: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有效促进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恢复,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兴国县中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患者为参照组(31例),实施传统针刺治疗;2020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患者为研究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肌张力评分降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且研究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参照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积极实施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抑制肌张力增高、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朱氏头皮针留针配合肢体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稳定血压、脑细胞保护剂等基础治疗,并同时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静脉点滴,治疗组加用朱氏头皮针疗法和肢体功能训练,每日1次,疗程5 d,间隔2 d,继续第2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肌张力减轻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早期进行朱氏头皮针留针配合肢体训练治疗可以缓解肌张力增高,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降低痉挛性瘫痪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肌痉挛属于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肌强直、反射亢进、肌张力提升等.因肌肉痉挛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畸形、关节挛缩、在肢体酸胀疼痛等情况.对患者的行走能力、轮椅上的姿势均会造成影响.还会增加骨折、异位骨化、褥疮的发生风险,对患者康复疗效.日常生活能力均产生影响。.有数据资料显示在肌痉挛患者中,40%的患者由于发生痉挛,影响到康复治疗效果,其中有25%的病例存在严重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