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目的 初步了解深圳市坪山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控制登革热传播媒介,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对坪山新区白纹伊蚊进行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坪山新区白纹伊蚊对残杀威的抗药性指数为1.45,属敏感;对DDVP(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药性指数分别为2.14、2.27和4.17,属低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双硫磷的抗药性指数分别为22.84和21.91,属高抗性。结论 坪山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控制登革热媒介时需要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内江市白纹伊蚊种群幼虫及成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内江市白纹伊蚊抗性治理提供相应对策。方法在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东西南北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刘维德推荐的生物测试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抗性水平,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虫的抗性水平。幼虫抗药性监测结果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敏感品系(S-lab)为参照。结果内江市白纹伊蚊种群幼虫对溴氰菊酯为高度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为中等抗性,对双硫磷为低抗性,对敌敌畏敏感。成虫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为中抗,对敌敌畏和双硫磷为敏感。结论加强对内江市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2016—2017年江门市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抗性变化趋势,为合理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控制登革热等伊蚊传染疾病在江门地区的暴发流行。方法在江门市6个街道的居民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3代,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进行检测。结果所有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均小于3,为敏感水平;有2个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达到了3.39~4.00倍,为低抗水平,其余属敏感水平;有4个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达到4.57~6.48倍,为低抗水平,其余属敏感水平;有1个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的抗性达到3.98倍,为低抗水平,其余属敏感水平;所有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的抗性达到3.14~5.27倍,均属低抗水平。比较2016年和2017年监测的数据,江门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无统计学差异;2017年对双硫磷的抗药性相较于2016年有升高的趋势。结论江门市白纹伊蚊幼虫对5种常用杀虫剂大多数处于低抗或敏感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对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及时了解抗性发生的程度,延缓抗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淮安市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为科学选择杀虫剂提供合理依据。方法采集不同生境(城区、城郊、农村)白纹伊蚊成蚊在实验室进行饲养繁殖,对繁殖的Ⅳ龄初幼虫采用蚊虫幼虫浸渍法测定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淮安市三种环境白纹伊蚊对敌敌畏、双硫磷、乙酰甲胺磷、仲丁威、胺菊酯产生低度抗性,城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低度抗性、农村白纹伊蚊对吡虫啉产生低度抗性;其余均为敏感。结论淮安市白纹伊蚊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低度抗性,应注重其抗药性发展,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登革热媒介防制提供用药指导。方法从福州市城区和农村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用WHO推荐的生物药浸测试法测定抗药性指数。结果白纹伊蚊在城区对溴氰菊酯抗药性指数为2.13,农村对残杀威抗药性指数为2.27,已产生抗药性。而城区对残杀威和DDT、农村对溴氰菊酯和DDT均为敏感。结论福州地区白纹伊蚊对部分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城区与农村抗药性存在差异,应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省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指导今后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卫生杀虫剂,提高蚊虫的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市等9个市州,分别在城区各处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1代后,采用浸渍法进行生测。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和抗性级别。结果内江市、绵阳市和泸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是114.50、45.18和35.49,呈高水平抗性;其余监测点抗性较低或敏感。绵阳市和自贡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9.60倍和198.57倍,呈高水平抗性;其他监测点氯菊酯监测结果较高效氯氰菊酯低一些,最高呈中抗性。绵阳市、内江市和攀枝花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呈现高抗性;自贡市呈中等抗性;其余监测点抗性较低或敏感。大部分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敌敌畏和双硫磷敏感,个别呈现低抗性;只有自贡市的呈中抗性。结论各地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溴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加强和坚持抗药性监测,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四川省自贡市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选择杀虫剂、制定防蚊灭蚊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种常用杀虫剂,采集城区各方位不同生境白纹伊蚊成蚊在实验室饲养繁殖,取Ⅲ龄末Ⅳ龄初幼虫采用蚊虫幼虫浸渍法测定不同杀虫剂的LC50,并与敏感品系LC50比较计算抗性倍数(RR)。结果自贡市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RR=1.88)敏感,对敌敌畏(RR=19.75)、溴氰菊酯(RR=19.23)呈中抗药性,对高效氯氰菊酯(RR=116.22)、氯菊酯(RR=198.57)呈高抗药性。结论自贡市白纹伊蚊幼虫4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中抗至高抗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产生高抗药性,用药时需注意,在防蚊灭蚊工作中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  相似文献   

8.
正白纹伊蚊是我国重要的媒介昆虫,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也是骚扰人群的主要蚊种[1]。使用杀虫剂来杀灭媒介伊蚊是控制登革热传播流行的主要手段,但杀虫剂的频繁使用却导致白蚊伊蚊抗药性的产生。为了解白蚊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水平,我们分别于2007、2008年的7月份对我区白纹伊蚊进行了抗药性调查。1材料与方法1.1试虫来源将位于宝山区辖区内的上海摩托车厂内废弃容器中采集的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了解攀枝花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攀枝花市5县(区)(分别位于东、南、西、北、中位置)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浸渍法进行测定。结果攀枝花市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83、2.04,已产生低抗性;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双硫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14、0.50、0.63,属敏感。结论应加强对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预防或延缓抗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水平,为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种深圳市常用杀虫剂,使用幼虫浸渍法对深圳市有代表性的5个区的白纹伊蚊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深圳市白纹伊蚊对5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残杀威均显示低抗性(抗性倍数为2.72~5.84);对双硫磷在福田区和南山区监测点均为高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4.74、37.57);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在福田区监测点均为高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7.29、129.46、72.44);对氯菊酯在罗湖区监测点表现敏感(抗性倍数为1.09);其余各监测点为低抗或者中抗性。结论在登革热重点防范区域进行灭蚊时,要考虑到对蚊虫抗药性增长的影响,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适当混用或者轮用药物,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登革热近年来在广州地区多次暴发流行,给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等带来严重影响。白纹伊蚊作为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对于突发的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只能依赖卫生杀虫剂迅速降低成蚊密度,控制其流行。而卫生杀虫剂的反复使用,必定带来抗药性的产生。该文总结了近5年登革热与白纹伊蚊研究、白纹伊蚊在广州地区的变化趋势及抗药性研究的相关报道,探讨广州地区对白纹伊蚊等虫媒进一步的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白纹伊蚊成蚊的诱捕能力,利于登革热的流行监测。方法根据白纹伊蚊的生态特性,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诱卵器、林立丰等设计的诱蚊诱卵器,设计研制具有较好诱蚊诱卵效果的伊蚊诱捕器,并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效果初步验证。结果室内实验伊蚊诱捕器组的诱蚊总数及诱卵总数均高于诱蚊诱卵器组(Z=-2.178,P=0.029;Z=-2.021,P=0.043);居民区实验结果显示,伊蚊诱捕器组的诱蚊效果指数(MEI)、诱卵效果指数(OEI)均高于对照组〔MEI伊蚊(Z=-7.529,P=0.000),OEI伊蚊(Z=-6.058,P=0.000)和MEI库蚊(Z=-2.484,P=0.013)〕,同时伊蚊诱捕器组的M EI伊蚊(rp=0.244,P=0.000)、OEI伊蚊(rp=0.256,P=0.000)与同步调查的居民区的布雷图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p=0.256,P=0.000)。结论伊蚊诱捕器具有良好的诱捕伊蚊成蚊及蚊卵的效果,兼具较好的灵敏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器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评价广州市近年来4次登革热疫情及其媒介防治的情况与效果。方法收集、分析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叮刺率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结果4次流行共发生2286例本地病例,疫情最早首发于5月,最晚终止于12月,发病高峰在8—10月,共出现40个暴发疫点,累计流行614d。经过积极的防治,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7年的4.64,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7年的0.54。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使用速杀型杀虫剂对疫点进行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对成蚊的杀灭率达98.2%。对农村、城中村、社区等3种类型疫点的控制历时分别为10.3、49.4、56.6d(P〈0.01)。结论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及时、快速、全面、反复地杀灭媒介伊蚊成蚊为主导,辅之以全面落实清除、控制孳生地的措施。要不断探索、完善对媒介伊蚊(尤其是成蚊)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以客观、科学地评估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云南省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法检测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104 d,共确诊病例232例,其中本地感染145例,缅甸输入87例。流行季节为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瑞丽市城区(124/232,53.45%);男女性别比为1.2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80岁,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者居多。结论此次疫情为瑞丽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采取伊蚊综合控制措施,布雷图指数≤5.0,疫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流行特点,以期更好地做好登革热防制工作。方法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采用ELIS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头痛及肌肉骨关节痛为主,并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49.35%),白细胞减少(31.17%)及血小板降低(22.08%)。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可在2~22d内检出,ELISA检测阳性率达42.54%,高于ICT检出率(34.81%);发病高峰为10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呈散发状态,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时采集患者血清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登革热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自然界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广州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进行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的调查,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探索该地区登革热流行的来源和特点。方法采集广州市各区新旧疫点附近的白纹伊蚊幼虫标本,饲养为成蚊后提取蚊虫总RNA,用登革热病毒特异引物经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阳性结果反应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在荔湾区逢源街(2006年8月)、从化市邓村(2007年4月)和白云区云溪(2007年5月)各检出1宗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蚊虫标本。其中荔湾区逢源街和从化邓村标本的RT—PCR产物经过序列测定证实为登革热病毒I型。结论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毒可能在自然界白纹伊蚊种群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3个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死亡率,测定其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荔湾区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产生了抗性;天河区和从化区成蚊对氯菊酯敏感,而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则具初步抗性。结论对于此次试验中的3个区来说,在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这3种杀虫剂中,氯菊酯的药效较好,天河区和从化区成蚊对此较为敏感,可作为目前首选使用的杀虫剂;从化区成蚊整体上来说对这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较高;天河区成蚊对于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抗药性强于从化区,荔湾区成蚊对于3种杀虫剂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现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_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2005-2012年宁波市累计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人性病例,其中25~50岁有8例,男女性别比为1.75:1。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为主(36.37%)。白纹伊蚊是宁波市登革热传播主要媒介蚊种。结论宁波市白纹伊蚊广泛存在,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