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疗效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意义.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28例(46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7例,女1例;年龄22~58岁,平均38.9岁;病程5~35年,平均17年2个月;髋关节屈曲强直7例(14髋),伸直强直21例(32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34髋,改良前外侧与外侧联合切口12髋;其中应用全生物型假体40髋,混合型假体6髋.术后24 h即开始进行系统性康复锻炼.对手术前、后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患者整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平均38.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坐骨神经或股神经麻痹、皮肤压疮、肺部感染、关节松动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治愈.8髋出现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 Ⅰ级6髋,Ⅱ级2髋.7例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屈曲角度由术前34.3°±16.3°改善为术后4.2°±3.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8.3±10.3)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2.7±7.6)分.VAS评分:术前(3.5±1.4)分,术后(3.8±1.8)分.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5.6°±9.3°改善至术后133.7°±17.6°.术前28例患者生活均不能自理;术后1年,除3例患者行走时仍需借用单拐、生活需他人帮助外,其余25例患者生活均可自理,并可从事家务或轻体力劳动.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系统康复锻炼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小刚  曾斌 《中国骨伤》2018,31(12):1104-110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12例(24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7~62岁,病程5~32年。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功能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0~96个月,平均7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提高;优3例,良6例,中3例。异位骨化1例,为BrookerⅠ级,无临床症状未处理。1例术前严重屈曲畸形患者术后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随访1年后恢复。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假体下沉及臼杯松动,无关节脱位、急性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关节置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44个月(平均22个月)。36例41个髋关节活动度术前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210.5°,屈髋平均103;°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4.2分,术后平均84.4分。术后髋痛消失,膝痛、下腰痛明显改善,步态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结论]对于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消除疼痛,迅速改善关节功能,但须掌握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和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疗效。方法1998年3月至2006年6月,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S致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12例16髋,男8例11髋,女4例5髋;年龄28~46岁,平均32岁。髋关节活动度均为0°,屈髋畸形10°~30°,AS发病至髋关节出现严重畸形的时间为5~9年,平均6.3年。对术前、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进行评估,并记录髋关节活动度《结暴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15~34分,平均(23.2土3.1)分,增至术后的57—91分,平均(75.4±5.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完全缓解,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6—9分,平均(7.3±1.1)分,改善至术后的0~3分,平均(1.14-0.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5)。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为前屈80°~105°,平均85.5°;后伸5°-15°,平均9.5°,畸形消失。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AS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 10例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 6~ 30个月 (平均 18个月 ) ,10例 12个髋关节活动度术前为 0° ,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 16 3° ,屈髋平均 89°;Har ris评分术前平均 15 6分 ,术后平均 89分。术后髋痛消失 ,膝痛、下腰痛明显改善 ,步态基本恢复正常 ,8例重返工作岗位。结论 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如果发生严重的下腰痛、对侧髋关节、同侧膝关节疼痛或髋关节融合在非功能位上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条件好 ,外展肌基本正常 ,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22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踝关节及足趾屈伸等功能锻练。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11例均获随访,时间2-6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9-58(36±9.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4-94(81.2±10.6)分,优13髋,良6髋,中3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1例(29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男20例(28髋),女1例(1髋);年龄21~49岁,平均32.4岁;病程3~32年,平均15.6年;屈曲强直畸形30°~95°,平均58.6°;单侧13例, 双侧8例;15例(23髋)合并髋关节骨性强直.采用髋关节Watson-Jones外侧切口,生物型假体17例(22髋),骨水泥型假体4例(7髋).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5年,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1.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2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9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7°增加为术后平均196°.术后髋痛消失, 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 生活能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的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12例(14髋)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患者,男10例(12髋),女2例(2髋);年龄22—62岁,平均46岁;病程3—22年,平均15年;髋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术前0°-60°,平均30°;Harris评分术前为为28~53分,平均40.5分。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假体植入。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60个月,平均48个月。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提高至术后69~92分,平均83.6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术后髋痛消失,步态恢复基本正常,生活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7月至2005年9月对18例(36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平均随访3.2年,对手术前后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等进行了对比。结果:术后除6侧关节轻度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1分改善为76分(配对t检验,P〈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中期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29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THR。对23例中、重度骨缺损者,采用植骨修补外上方承重区骨缺损,并重建髋臼及股骨的解剖结构,合理安装假体。结果随访9个月~6年,Harris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8±0.7)分提高到术后的(87.1±0.3)分。所有患者活动度增加,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感染、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8例双下肢不等长者,短缩差由术前平均2.7(2.1-4.5)cm缩小到术后平均0.5(0.1-0.7)cm,外观改善明显。结论 DDH继发骨性关节炎采用THR是行之有效的。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结构以及合适的假体选择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石勇  陈子健  洪泽亚  赵文平 《中国骨伤》2016,29(11):989-993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囊的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20例,分为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置换术组,各60例。保留关节囊组与传统手术组患者的性别分别为(男/女):34/26,31/29;年龄分别为(73.4±4.4)岁和(72.3±4.1)岁。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68±6.90)min和(93.39±7.90)min(P0.05);术中及术后出血分别为(998.78±15.20)ml和(1 000.25±16.80)ml(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0.74±2.90)d和(13.25±2.20)d(P0.05);术后1个月内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分别为0%(0/60)和6.67%(4/60)(P0.05)。术后1~6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髋关节脱位;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分别是42.18±5.90和43.68±8.20(P0.05),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58.53±5.10和49.38±4.90(P0.05),术后6个月分别是91.08±7.50和90.74±7.10(P0.05)。结论:直接外侧入路的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相对于传统不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对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早期髋关节脱位,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综合康复疗效观察的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雪 《中国骨伤》2009,22(6):417-4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入选本研究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56~78岁,平均(67.2±11.0)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54-79岁,平均(65.5±11.5)岁。两组病程均为10~15年。治疗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第2天在治疗师指导下,通过阶段性、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肌力等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术后未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然后,分别就其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n-is评分、X线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12-14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c=12.72,P〈0.00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疼痛、关节功能、畸形、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进行评定,治疗组总分平均(94.50±29.87)分,优32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对照组平均(63.50±19.97)分,优12例,良15例,可7例,差16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线片患髋中无假体松动和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自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8例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疾病的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59~87岁,平均71岁。其中3例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为股骨头坏死,12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疼痛,行走能力受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14例恢复自由行走,2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助行器协助行走,1例死亡。18例中,2例出现脱位,其中1例脱位患者于术后3个月因心肺疾病死亡,此外,有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术前Harris评分(41.7±1.4)分别与术后6个月(80.1±5.4)和末次随访(83.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例,良4例,可1例,差2例。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李帅垒  孙永强 《中国骨伤》2015,28(10):924-927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疗效,评价髋臼骨缺损进行自体骨重建的优越性。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6例(16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1~72岁,平均56.3岁;病程3.6~37.2年;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4例。所有患者进行系统跟踪随访,评定术后1个月髋关节疼痛指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变化。结果:16例(16髋)均获随访,时间11~78个月,平均27.3个月。16例(16髋)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56.2±23.4)°,VAS评分86.3±7.2,Harris评分32.6±12.6;术后1个月髋关节总活动度(181.8±17.6)°,VAS评分11.1±2.6,Harris评分86.3±7.2,均较术前改善,术后解决了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假体位置均完好。结论: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髋臼的初始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均较好,自体骨植骨避免了异体骨的并发症,骨源合理利用,价格低廉,减轻了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0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45~86岁,平均66.0岁;采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龄43~81岁,平均64.1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结果:108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5个月。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平均(87±1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67±213)ml,术后引流量平均(63±14)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1.9±3.4)周,术后并发症7例,Har-ris评分平均(85±6)分;DHS组手术时间(115±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82±243)ml,术后引流量平均(98±16)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2.4±2.5)周,术后并发症9例,Harris评分平均(84±8)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HS组相比,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曙光  陶红  陈超  樊龙昌  万里 《骨科》2020,11(2):140-142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前镇痛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7月共22例拟在腰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均于腰麻前接受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所需时间,比较病人阻滞前、阻滞后5 min及翻身侧卧时的静息与运动状态下数字化疼痛量表(numeric rating pain scale,NRS)评分。结果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操作用时为(19.9±2.6)s。22例病人阻滞前的静息、运动状态下NRS评分分别为(4.3±0.9)分、(7.3±0.8)分;阻滞后5 min时分别为(1.7±0.6)分、(2.8±0.6)分;翻身侧卧时分别为(1.6±0.5)分、(3.0±0.7)分。阻滞后5 min、翻身侧卧时的静息与运动状态下NRS评分均较阻滞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可有效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术前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s controlled infusion analgesia,PCIA)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年龄65~89岁,ASA分级Ⅰ~Ⅲ级)分为3组(每组30例).各组PCIA药物: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0.04μg· kg-1 ·h-1+托烷司琼5 mg;Dex 1组(D1组),舒芬太尼0.04 μg· kg-1·h-1+托烷司琼5 mg+Dex 0.02 μg·kg-1·h-1;Dex 2组(D2组),舒芬太尼0.04 μg·kg-1·h-1+托烷司琼5 mg+Dex 0.05μg·kg-1·h-1;各组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间隙L3~L4.手术结束前10 min,均静脉注射5μg舒芬太尼,术后连接镇痛泵.记录手术和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副作用的发生率,镇痛总体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镇痛48 h后各组单位体重下舒芬太尼的消耗量. 结果 术后8、12、24、48 h,S组Ramsay评分[(1.7±0.5)、(1.6±0.6)、(1.6±0.5)、(1.8±0.5)分]低于D1组[(2.2±0.6)、(2.0±0.5)、(2.2±0.5)、(2.2±0.5)分]和D2组[(2.3±0.5)、(2.3±0.4)、(2.4±0.5)、(2.3±0.5)分](P<0.05);D1组和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D1组VAS评分[(0.7±0.8)、(0.7±0.8)分]低于S组[(1.3±1.1)、(1.4±1.0)分](P<0.05);术后8、12、24、48 h,D2组VAS评分[(0.8±0.6)、(0.8±0.6)、(0.6±0.7)、(0.7±0.7)分]明显低于S组(P<0.01).镇痛48 h后,D1组BCS评分[(3.2±0.7)分]明显高于S组[(2.1±0.5)分](P<0.01),D2组BCS评分[(3.6±0.6)分]高于S组与D1组(P<0.05);S组[(2.02±0.10) μg/kg]舒芬太尼消耗量大于D1组[(1.96±0.61)μg/kg]和D2组[(1.94±0.39) μg/kg](P<0.05),D1组和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ex0.05μg·kg-1·h-1联合舒芬太尼0.04 μg·kg-1·h-1 PCIA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降低了舒芬太尼的消耗量,临床应用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8.
孙建梅  杨国君  杨勇 《骨科》2015,6(2):94-9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THR)后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人工THR患者70例,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即综合康复组(35例)和常规康复组(35例),常规康复组执行骨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综合康复组在骨科临床治疗及躯体照护基础上,以个体化原则设计康复干预计划,突出全程化功能锻炼指导的观念,重视术前康复程序的实施并将干预措施向院外延伸;所有患者随访均大于6个月,于出院时、术后3、6个月不同时间点,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及Barthel日常活动能力指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相关功能水平。结果综合康复组在术后3、6个月两个时间点的Harris及Barthel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组(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对提高THR后患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84.75±3.17、88.63±2.16和95.21±1.37,B组分别为71.58±3.62、78.96±2.21、83.97±3.57、87.92±2.94和94.83±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手术入路肌肉累及和损伤少于B组,尤其是外展肌的损伤少于B组。结论:两种关节囊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前关节囊入路术中对外展肌的手术干扰更少,术后早期外展肌肌力和外展活动度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RIF) an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285 patients aged above 65 years with hip fractures (Garden III or IV) were included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5. The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either the CRIF group or THA group.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fractures (bone tumors or metabolic bone disease), preoperative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steo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hemiplegia, long-term bed rest and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hip functions were excluded. Results: During th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5-year follow-up, CRIF group rates of complication in hipjoint, general complication and reoperation than THA group (38.3% vs. 12.7%, P〈0.01; 45.3% vs. 21.7%, P〈0.01; 33.6% vs. 10.2%, P〈0.0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stoperative function of the hip joint in THA group recovered favorably with higher Harris scores. Conclusion: For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 in elderly patients, THA can achieve a lower rate of complication and reoperation, as well as bet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hip joint function compared with CRI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