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素菊  尤江莲 《河北医药》2008,30(12):1953-1955
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受众多生长因子调节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主要有: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与配体的表达和结合及相应的信号传递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其凋亡,抑制基底膜的降解等。随着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逐步阐明,进一步证实了血管生成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而抗血管生成治疗也因其具有高效性、广普性、不易产生耐药性及无明显毒副反应等优点成为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肿瘤新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原发性肿瘤赖以发生、生长和转移的物质基础[1],它在肿瘤的新陈代谢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若能破坏和抑制肿瘤新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就可能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这就使肿瘤的血管生成系统成为肿瘤药物治疗的新靶点。由于肿瘤新血管生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血液中,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相对稳定等特点,这对于直接靶向作用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肿瘤新血管生成抑制剂就具有疗效高、特异性强、剂量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低等优点。随着人们对…  相似文献   

3.
硝酸甘油(Nitroglycein简称NTG)因扩血管作用出现及消退迅速,在心血管疾患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NTG在治疗中产生耐药现象,限制了其长期疗效,综合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进展,干预其耐药性产生,巩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抗肿瘤机制与化疗药物不同,细胞毒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对抗血管生成药物来说未必适用,因此寻找和选择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抗血管生成治疗来说十分必要。目前一些与血管生成相关的蛋白质、内皮细胞、微血管密度等已在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围绕以上这些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手段,以及它们在剂量指示、早期临床受益、耐药性出现和二线治疗选择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是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通过降低血管活性因子的活性、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改变肿瘤生长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血管新生,切断肿瘤的供养,最终达到遏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是一种全新的靶向肿瘤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特异性、不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易于到达靶部位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现在已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及抗血管新生治疗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内抑素抗血管生成及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血管生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早期滑膜病理改变特征之一,也是产生和维持RA血管翳的主要因素。内抑素可特异性抑制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诱导其凋亡而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应用内抑素抑制滑膜新生血管生成可成为治疗RA的一种全新方法。内抑素还可通过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发挥抗RA效应。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其中,血管生长抑制素在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人体内源蛋白的一部分,具有生理毒性小,不会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有较好的抗癌前景,最近,世界各国对血管生长抑制素的研究已全面展开,本文就血管生长抑制素的产生,结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梁培禾 《重庆医药》2009,38(16):2080-2082
Judah Folkman1971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章:Tumoranagiogen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首次系统提出肿瘤血管生成的学说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设想、机制。此后大量研究显示,以肿瘤新生血管作为治疗靶点,与直接针对肿瘤细胞的传统化疗相比具有“两高(高靶向性、高作用效率)、两低(低不良反应、低耐药性)”的优势。但遗憾的是,目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的效果,远远大于应用于人体后的疗效,从而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因此,认真研究解决抗血管生成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是提高其疗效,使其获得广泛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叶兰  ;徐晓玉 《中国药房》2009,(24):1911-191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它是一种良性妇科疾病,但它的某些生物学行为却与恶性肿瘤类似,特别是组织侵袭和血管形成的能力。根据Sampon的子宫内膜种植学说,逆流人腹腔的子宫内膜通过黏附及侵袭在腹腔而成功种植以后,其进一步的生长则必须要有局部新生血管提供血液。抗血管生成治疗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特异性强、剂量小、疗效高、对生理性血管生成无显著抑制作用、术中术后可使残存的病灶萎缩或消退、控制EMS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肿瘤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血管生成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发现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等研究中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如何寻找适合的血管生成模型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该文就主要常用模型做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张悦  王静  李铁军 《药学实践杂志》2016,34(5):393-395,473
海带多糖不仅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转移而对肿瘤细胞产生间接抑制作用。海带多糖可减轻肿瘤化疗药物耐药性,抑制自由基产生、加快自由基清除,显示抗突变、抗辐射作用,这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及预防肿瘤的发生。此外,海带多糖对抗肿瘤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 减轻抗肿瘤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放疗所致机体免疫细胞的损伤也显示一定对抗作用,可以作为临床抗肿瘤辅助治疗药物。笔者对近10年来海带多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涵盖了从2004年到2015年的28篇文献,期望对海带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及深度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靶点作用的抗肿瘤药物比目前单靶点药物具有更好的药效,且能够降低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为了探索多靶点药物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前景,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为基础设计多种作用的双靶点抑制剂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部分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比现有的上市药物更好。本文综述了基于HDAC的双靶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作用机制、设计策略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博来霉素族抗肿瘤药物为氨基糖肽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临床中长期被用作一线治疗药物。本综述通过肿瘤细胞凋亡和衰老、耐药、毒副反应的信号通路等方面,介绍该族抗生素的研究进展。此外,近来还发现此类抗生素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作用,扩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肿瘤细胞能够激活自身DNA的损伤修复机制进行修复,从而导致其对抗肿瘤药物和放疗产生耐药性,而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是一种DNA修复酶,在DNA修复通路中起关键作用.veliparib 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抑制PARP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体内外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显著的抑制PARP活性的作用.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结肠癌、转移性黑色素瘤和脑肿瘤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与替莫唑胺联用治疗乳腺癌的研究即将进入Ⅲ期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并已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中药在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中药抗肿瘤的活性与机制有多途径、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调节肿瘤微环境,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药物耐药等。对目前抗肿瘤有明确疗效的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药有效部位总黄酮是一大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总黄酮对肝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白血病等多种癌症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其机制研究仍不够全面与深入。本文旨在归纳近年来中药总黄酮防治肿瘤的实验研究,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及侵袭转移、诱导细胞凋亡、改善免疫功能、抑制相关酶的表达、调节氨基酸等代谢途径、逆转耐药等方面探讨总黄酮的抗肿瘤机制,为今后高效、安全利用中药资源,寻找新型抗肿瘤药物,以期为临床协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皮肤肿瘤,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恶性黑色素瘤严重至危及生命的原因主要是其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出现远处转移病灶的患者,即使采用最新的治疗,仍会出现复发现象,中位生存期仅有数月。目前关于黑色素瘤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学疗法、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然而,这些治疗策略会导致耐药性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抗黑色素瘤活性,包括抑制肿瘤生长、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和转移、消除肿瘤干细胞等。此外,许多研究报告了天然产物和传统抗黑色素瘤药物的联合作用增强了治疗效果。本文就天然产物对黑色素瘤的预防潜力、治疗效果进行简要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治疗成功的主要障碍,药物共递送纳米载体因其肿瘤靶向、控制释放、一致的药动学曲线而被认为是克服MDR的有效策略。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克服MDR的药物共递送纳米载体的设计思路,并分析了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包括精确药物负载纳米载体、呈时序释放的纳米载体和对肿瘤微环境设计纳米载体,这些新兴策略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颖且更好的定制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9.
p53家族成员之一p73拥有众多亚型蛋白,分别在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细胞凋亡、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与p53蛋白相同或相反的作用。肿瘤细胞发生耐药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p73蛋白的某些亚型被证明与肿瘤细胞耐药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p73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肿瘤细胞耐药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Chen J 《药学学报》2011,46(5):502-506
脂质体具有靶向传递药物进入肿瘤部位的优势,被广泛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但是靶向传递并不能保证药物在肿瘤部位被生物利用。为了解决此问题,热敏靶向脂质体(TTL)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TTL既能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又能在加热条件下触发释放所载药物,从而显著改善所载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