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Glu)和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探讨其检测价值。方法:检测了31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47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Glu、GSP水平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患者GSP水平显著高于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的GS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糖尿病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和痊愈出院时比较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GS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lu检测可以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监测病情,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GSP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增高是应激性还是糖尿病性重要依据,也可作为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华  王永卿  钟伟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516-1516,1518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Glu)和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联合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Glu和GSP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法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继发急性脑血管病组和单纯急性脑血管病组的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继发急性脑血管病组的GS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急性脑血管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单纯急性脑血管病组的GS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继发急性脑血管病组Glu和GSP入院时与痊愈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显著高于痊愈出院时(P〈0.01),但GS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Glu和GSP水平对鉴别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的增高是应激性还是糖尿病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P〈0.01~0.05);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5.6±1.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11.2±2.9)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52.00%)明显高于糖尿病颅脑损伤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Glu)和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探讨其检测价值。方法:Glu和GSP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果糖胺法。结果:糖尿病组和脑外伤组的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的GSP水平显著高于脑外伤组和对照组,脑外伤组的GS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糖尿病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和痊愈出院时比较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GS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lu检测可以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监测病情,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GSP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增高是应激性还是糖尿病性重要依据,也可作为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35例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38例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P<0.05);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4.8±1.4)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9.1±3.2)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为(42.11%),明显高于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2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DM)患者糖化血清蛋白(GSP)与血清葡萄糖(Glu)二者的关系。方法 GSP用果糖胺法,血清Glu用氧化酶法。回顾2006年1月-2007年11月份本地区来我院住院和门诊的2型DM患者共286例,男149例,女137例的GSP和血清Glu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200例无糖尿病的的健康人,男110人,女90人,分析GSP和血清Glu两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86例2型DM患者GSP、血清Glu均正常者50例占17.5%;GSP、Glu均增高者171例占59.8%;GSP增高、血清-Glu正常者25例占8.7%;GSP正常、血清Glu增高者40例占14.0%。200例无糖尿病的的健康人,GSP、血清Glu均正常者197例占98.5%。GSP正常、血清Glu增高者3例占1.5%。结论 GSP的含量不受即时血糖的影响,二者的变化不成比例性,对评价糖尿病患者2—3周病情的控制是一项灵敏可靠的指标,尤其对于住院病人的治疗与监控测定GSP在2型DM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糖化蛋白(GSP)和内源性分泌型糖化终末产物受体(esRAGE)水平,探讨GSP、es-RAGE水平及GSP/esRAGE比值对判断冠心病的存在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入选患者13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和有无糖尿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5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48例),正常对照组(35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9例)和三支病变组(47例)。测定各组血清GSP和eaRAGE水平,计算GSP/esRAGE比值。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GSP水平和GSP/esRAGE比值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均P〈0.01)及对照组(均P〈0.011),单纯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esRAGE显著低千单纯冠心病组(P〈0.01)和对照组(P〈0.01),单纯冠心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纽(P〈0.01);GSP(rs=0.460,P〈0.01)、esRAGE(rs=-0,542,P〈0.001)、GSP/esRAGE比值(fs=0.536,P〈0.00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显著相关。结论:血清GSP、esRAGE水平及GSP/esRAGE比值对评价血糖正常或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存在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临床确诊糖尿病患者同时测定血清葡萄糖(Glu)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含量,观察二者的关系,以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对于评价近期(2-3周)糖尿病患者血糖在体内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观察。方法 血清葡萄糖、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均采用酶法测定。结果178例糖尿病患者Glu、GSF,均正常者3l例占17.4%:Glu、GSP均增高者107例占60.1%;Glu正常、GSP增高者15例占8.43%:Glu增高、GSP正常者25例占14%。结论 糖化血清蛋白的含量不受即时血糖的影响,二者的变化不成比例性,对评价糖尿病患者2-3周病情的控制是一项灵敏可靠的指标,尤其对于住院病人的治疗与监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P选择素(P-sel)及纤维蛋白原(FIB)在监测糖尿病及诊断早期血管并发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全自动生化和血凝分析仪分别对146例糖耐量正常者(对照组)、165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进行HbA1c、GSP、P-sel及FIB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HbA1c、GSP、P-sel及FIB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血管并发症组HbA1c、GSP、P-sel、FIB的水平又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均〈0.05)。结论检测HbA1c、GS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的控制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sel及FIB水平显著上升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高度活化、血液高凝程度加剧,是血管并发症形成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监测糖尿病病情变化及诊断早期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糖水平的检测,探讨GSP在患者血糖水平监测中的意义。方法检测87例糖尿病患者和35例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G)、GSP、HbAlc等指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糖尿病患者组:HbAlc(8.17±2.37)%,GSP(20.25±84.13)μmol/L,FBG(8.72±3.38)mmol/L2,hPG(15.21±5.51)mmol/L;对照组:HbAlc(5.55±0.34)%,GSP(231.91±20.98)μmol/L,FBG(4.90±0.32)mmol/L2,hPG(6.30±1.08)mmol/L。糖尿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GSP分别与HbAlc、FBG、2hPG呈正相关;HbAlc、FBG、2hPG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GSP与HbAlc、FBG、2hPG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869和0.807;HbAlc与FBG、2hPG相关系数为0.804、0.781;FBG、2hPG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3。结论 GSP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清蛋白(Alb)血、高胆红素血对糖化血清蛋白(GSP)测定结果的影响。为临床诊断糖尿病(DM )、监测血糖控制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根据需要分3组:正常对照组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低A lb试验选择被临床初诊为DM的患者159例,其中Alb正常的DM患者83例为DM组,Alb降低的糖尿病肾病(DN )患者76例为DN组;高胆红素组选择总胆红素增高而Alb和葡萄糖均正常的患者186例。采用贝克曼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GSP、Alb、总胆红素(TBIL)和血糖等水平。分析GSP的水平与TBIL的关系。结果(1)DM组GS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DM组(P<0.01),而DN组GS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发现,GSP的水平与 TBIL呈正相关(r2=0.434,P<0.01)。结论血Alb测定值低于40.0 g/L ,或者TBIL高于55.0μmol/L ,用硝基四氮唑蓝显色法测定GSP不能作为判断患者短期(2~3周)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应结合临床和糖化血红蛋白来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确诊糖尿病患同时测定血清葡萄糖(Glu)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含量,观察二的关系,以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对于评价近期(2—3周)糖尿病患血糖在体内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观察。方法:血清葡萄糖、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均采用酶法测定。结果:178例糖尿病患Glu、GSP均正常3l例占17.4%;Glu、GSP均增高107例占60.1%;Glu正常、GSP增高15例占8.43%;Glu增高、GSP正常25例占14%。结论:糖化血清蛋白的含量不受即时血糖的影响,二的变化不成比例性,对评价糖尿病患2~3周病情的控制是一项灵敏可靠的指标,尤其对于住院病人的治疗与监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DM)患者糖化血清蛋白(GSP)与血清葡萄糖(GlU)二者的关系.方法 GSP用果糖胺法,血清Glu用氧化酶法.回顾2006年1月~2007年11月份本地区来我院住院和门诊的2型DM患者共286例,男149例,女137例的GSP和血清Glu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200例无糖尿病的的健康人,男110人,女90人,分析GSP和血清Glu两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86例2型DM患者GSP、血清Clu均正常者50例占17.5%;GSP、Glu均增高者171例占59.8%;GSP增高、血清Glu正常者25例占8.7%;GSP正常、血清Glu增高者40例占14.0%.200例无糖尿病的的健康人,GSP、血清Glu均正常者197例占98.5%,GSP正常、血清Glu增高者3例占1.5%.结论 GSP的含量不受即时血糖的影响,二者的变化不成比例性,对评价糖尿病患者2~3周病情的控制是一项灵敏可靠的指标,尤其对于住院病人的治疗与监控测定GSP在2型DM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控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与糖尿病控制效果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300例作为病例组,以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血糖和血清GSP。结果病例组GSP正常者与GSP异常者之间平均血糖水平、血糖异常率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皆有显著性差异(P〈0.01),GSP异常者血糖大于6.1mmol/L者达到70.1%,说明血糖控制效果较差,并发症发生率为78.4%,明显高于GSP正常者。结论GSP是反映糖尿病近期内控制情况及预测并发症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清果糖胺测定在糖尿病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立  吕德纯 《当代医学》2009,15(31):46-46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果糖胺(GSP)水平,评价该指标在糖尿病诊断及诊疗随访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0例糖尿病患者及8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果糖胺,糖尿病患者6个月测HbA1c,低GSP者加测夜间及餐前血糖。结果GSP:正常对照组(2.40±0.22)mmol/L,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组(3.48±0.24)mmol/L,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组(0.96±0.40)mmol/L。经t检验糖尿病者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糖尿病诊断及随访简单、有效的辅助指标。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空服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亦明显高于糖尿病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PG)及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与62例正常人作比较。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血糖轻度增高组(A)(FPG≥6.1mmol/L且<8.8mmol/L);血糖中度增高组(B)(FPG≥8.8mmol/L且<13.4mmol/L);血糖重度增高组(C)(FPG≥13.4mmol/L)。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轻度及中度增高组血清FT3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重度增高组FT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糖重度增高组血清rT3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FT3水平随着血糖水平增高而呈降低的趋势。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主要表现为FT3降低,降低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评估和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51-151
目的: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PDW)宽度的变化,探讨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的PLT、MPV、PCT、PDW4个参数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其空腹血糖水平。结果: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对比:MPV、PDW显著增高,PCT计数减低,PCT测定值无显著变化。②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病变组相比:空腹血糖无显著变化,有微血管病变组MPV和PDW均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CT计数比无血管病变组减少。结论:测定血小板参数对监测2型糖尿病有无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SP和FF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糖化血清蛋白(GSP)和空腹及餐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SP和FF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87例,对照组46例,采用葡萄糖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和餐的2小时血糖,酮胺氧化酶法测定空腹GSP,酶比色法色空腹FFA和餐后2小时FFA水平。结果:(2)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GSP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FFA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2型糖尿病组的餐后2小时FFA与空腹FFA 所下降。(2)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与FFA及GSP浓度均呈正相关(r=0.8442和r=0.8329,P<0.001;r=0.5944和r=0.5593P<0.001)。结论:GSP和FFA的测定对糖尿病的病情监控及并发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及血浆葡萄糖(GIu)和乳酸(Lac)水平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颅脑损伤患者依Glasgow昏迷评分(GCS)结果分为轻中型组(A组)和重型组(B组),监测入院后24h、48h及1w时CSF及血浆GIu和Lac水平的动态变化,统计分析变化意义。结果:入院后24h两组患者的血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时相,B组各时相血糖均高于A组(P〈0.01);CSF中GIu随着血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上升速度较血糖缓慢,且1w时两组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CSF中GIu的浓度波动,Lac的变化较小,仅在24h时高于其它时相(P〈0.01)及B组高于A组(P〈0.05):24h时血Lac水平升高,余时相无明显波动:CSF中Glu明显低于血液,而Lac却显著高于血液(P〈0.01)。结论: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CSF及血浆中GIu和Lac水平呈现不同的、明显的动态变化,CSF中Glu及1ac水平与血液有很大差异,Lac可能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