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超民  徐娟  李燕林 《新中医》2023,55(23):96-100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 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PDAP 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44 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腹膜炎分为腹膜炎组74 例和无腹膜炎组 170 例。比较2 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分析腹膜炎组PDAP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PDAP 发生影响因素。结 果:2 组年龄、性别、腹透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炎 组文化程度低于无腹膜炎组(P<0.05),腹膜炎组血清铁蛋白(TRF) 水平高于无腹膜炎组(P<0.05),白蛋 白(Alb) 水平低于无腹膜炎组(P<0.05)。腹膜炎组中腹透液致病菌培养常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唾液链球 菌;常见诱因有非正规消毒或接触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等。临床PDAP 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 肾阳虚证多见,标实证以湿浊证为主。多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显示,高文化程度、Alb 为PDAP 发生的保护 因素,高TRF 为PDAP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PDAP 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 证以湿浊证为主。高文化程度、Alb 为PDAP 发生的保护因素,高TRF 为PDAP 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grefmkl,[A])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探究不同中医症候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为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高价值参考依据。方法:研究以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对象为2012年12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PD患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衰竭的症候描述进行中医症候分型,并采用HPLP-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评价患者生活方式,研究PD患者中医症型与生活方式关系。结果:本虚症以脾肾气阴两虚占比最高(27.50%),其次为脾肾阳虚(22.50%),又以湿热、湿浊、血瘀常见;标实症以湿热症占比最高(26.67%),其次为血瘀症。而生活方式从优良至差依次为无本虚症、脾肾气虚症、脾肾阳虚症、肝肾阴虚症、脾肾气阴两虚症、阴阳两虚症,以阴阳两虚最差(P0.05);标实症型中,依次为无标实症、湿浊症、湿热证、水气症、血瘀症、风动证,其中风动症最差(P0.05);且合并任意症型患者与生活方式中体育运动、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营养、人际关系、精神成长等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又以脾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症、血瘀症、风动症等症型相关性最强。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中医症型与生活方式负相关,临床应重视腹膜透析患者生活方式的纠正,或能取得一定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获益。  相似文献   

4.
高辉  汪涛  余仁欢  钟菁  王燕  苏国彬 《新中医》2015,47(7):73-74
目的:通过对长期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临床调查,探讨CAPD患者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99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便秘组54例,非便秘组45例。对便秘组和非便秘组进行频数分析和χ2检验。结果:本虚证中2组均以脾肾阳虚证为主,阴阳两虚证便秘组与非便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中以湿热证为主,湿热证便秘组与非便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秘的证型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对156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总)和残肾尿素清除指数KT/V(残肾);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及容量超负荷(OH)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各证型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均占有一定比例,且随透析时间延长,本证方面气虚向阳虚再向阴阳俱虚证转化,标证方面湿浊向血瘀证转化。结合各项检查指标,本证主要体现在脾肾阳虚及阴阳俱虚证型血ALB水平明显低于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证(P<0.05),阴阳俱虚证型KT/V(总)最低,与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及阴阳俱虚证型的OH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标证主要体现在无兼证型的年龄最低,湿热证与血瘀证年龄明显偏高(P<0.01),湿热证型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血瘀证型的FMD明显低于湿浊证及热毒证(P<0.01),湿浊证患者OH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结论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且与一些西医检查结果有一定相关性,能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膜高转运持续不卧床式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医院腹膜透析中心长期随访的80例CAPD患者,记录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常规测定患者血糖、血胰岛素、肝肾功能、透析液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临床指标,行腹膜平衡试验评估腹膜转运功能(D/Pcr值),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及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估(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nutritional assessment,MQSGA)积分等。根据D/Pcr值分为高和高平均转运组(D/Pcr≥0.65 A组)、低和低平均转运组(D/Pcr0.65 B组),比较分析各组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A、B组血HOMA-IR、hs-CRP、MQSGA、血白蛋白(ALB)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以湿浊、血瘀为主,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伴胰岛素抵抗者,以湿浊合并血瘀证为主;伴微炎症者,以湿热证为主;伴营养不良者,以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腹膜高转运CA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以湿浊、瘀血为主,胰岛素抵抗、微炎症、营养不良等临床合并症影响患者的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彩色超声(B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本虚标实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两组,统计不同中医证型频数;然后从两组中筛选出仅本虚证和仅标实证与B超显示平均肾脏长度、平均肾脏体积及回声像强度的关系。结果:本虚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其中仅标实证者25例,仅本虚证者41例。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长度长于仅本虚证(t=-24.978,P0.01),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体积大于仅本虚证(t=-20.450,P0.01)。仅本虚证以强回声型为主,与仅标实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3,P0.05);仅标实证以等回声型为主,与仅本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2,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多虚实夹杂;仅标实证者以等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增大;仅本虚证者以彩色超声强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减小,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彩色超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方法:对6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同时观察糖尿病肾病中医本证、标证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6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100例(16.67%)发生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本证总发生率看,气阴两虚证居首(34例),脾肾阳虚证最少(13例);从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标证总发生率看,血瘀证出现频次居首位,其后依次为湿热证、湿浊证、水湿证。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4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460例CRF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中医证型特征、本虚证与标实证的相关性以及肾功能不同阶段、不同原发病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CRF前5位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腰酸膝软、食少纳呆、气短懒言.CRF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最少;标实证以瘀血证为主,其次为湿浊证、水气证、湿热证,风动证最少;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不均衡(P<0.05),而瘀血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标实证型中,瘀血证及风动证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湿热证及水气证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导致CRF的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均衡(P>0.05);标实证中,瘀血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及湿热证分布均衡(P>0.05).结论 CRF的中医病机主要以脾肾气虚为本、瘀血证及湿浊证为标.  相似文献   

11.
舒静  张小鹿  张熙  顾向晨  王怡 《陕西中医》2010,31(12):1597-1600
目的:观察黄芪对腹透患者腹透效能和腹透相关病理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黄芪胶囊(黄芪)口服与黄芪注射液静滴配合腹膜透析治疗脾肾气(阳)虚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62例,并设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腹膜透析效能,以及患者营养状况、慢性炎症水平和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提高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腹膜透析效能和腹膜转运特性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芪有助于提高脾肾气(阳)虚证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降低炎症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下简称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确诊治疗的腹透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并发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分为并发组(42例)和对照组(10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腹膜炎的危险因素,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并发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文化程度、性别、年龄、透析时间方面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组患者血钾(3.32±0.62)mmol/L、血白蛋白(26.87±5.41)g/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5.84±1.12)mmol/L、高糖腹透液使用次数(2.09±0.44)次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显示,低血钾、低血白蛋白、高血糖、高糖腹透液使用是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血钾、低血白蛋白、高血糖、高糖腹透液使用可能与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发生有关,且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21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016年全年的透前血压、体重变化等透析数据,计算患者透前血压变异系数作为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指标,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83例,占39.5%),标实证以瘀血证最多(72例,占34.3%)。本虚证中,与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相比,阴阳俱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较高(P0.05),以阴阳俱虚证患者最高;标实证中,风动证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其他标实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可初步判断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从血透前到血液透析稳定阶段动态演变的规律。方法:收集60例新发的准备接受血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透前,透析后1、2、3、6个月5个点进行中医证型辨证。结果:血透前后相比,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均以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为主,且比例逐渐增高(P0.05);透析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得到明显改善(P0.05)。水湿证、湿浊证、湿热证在透析后1~2个月出现明显减少(P0.05),而血瘀证则在透析后6个月出现明显减少(P0.05)。结论:透析前后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变化不大,血透可以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同时减少兼夹实证。  相似文献   

15.
姜晨  宋玉  吕阳  杨洪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44-1148
[目的] 探究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药辨治尿毒症血管钙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421例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发生率,并详细分析其中125例合并血管钙化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要素及中医证候信息,总结其证候规律,并进一步探讨患者临床特征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 本腹膜透析中心患者中血管钙化发生率为29.7%。其中以单纯心脏瓣膜钙化患者居多(80.0%)。中医证候中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48.0%),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0.0%)、脾肾气虚证(17.6%)、肝肾阴虚证(8.0%)和阴阳两虚证(6.4%);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49.5%),其次为湿浊证(26.6%)、血瘀证(15.6%)、水气证(7.3%)。不同年龄和透析龄患者的本虚证、标实证构成比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本虚证P<0.01;标实证P<0.05)。年龄大、透析龄越长者脾肾阳虚证占比越多(P<0.01);性别对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影响;血肌酐水平对本虚证辨别有影响,血肌酐较高的患者脾肾阳虚证居多(P<0.01);血钾水平影响标实证辨证(P<0.01),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对本虚和标实证分布都有显著影响。[结论] 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血管钙化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年龄、透析龄影响尿毒症血管钙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辨证亦应考虑实验室指标对证候分型的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对临床辨证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内科收治的DN患者164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本证5型:阴虚燥热型18例、肝肾阴虚型24例、气阴两虚型55例、脾肾气虚(或阳虚)型32例、阴阳两虚型35例;标证3型:湿浊证41例、血瘀证51例、痰瘀证33例;另选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N本证、标证及对照组患者间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本证中阴虚燥热型T3、FT3、T4、FT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SH低于对照组(P0.05);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阳虚)型、阴阳两虚型T3、FT3、T4、FT4明显低于对照组,TSH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证型T3、FT3、T4、FT4水平依次为阴阳两虚型脾肾气虚(阳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湿浊证、血瘀证、痰瘀证T3、FT3、T4、FT4均低于对照组(P0.05),TSH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DN的中医证型密切关系,可作为反映DN进展和转归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硬变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血浆TNF-α和腹压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浆TNF-α和腹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常见的5个证型依次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NF-α含量: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腹压: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血浆TNF-α和腹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为:气滞湿阻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NF-α:P0.05,腹压:P0.01);肝脾血瘀证与其余四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NF-α和腹压在肝硬变失代偿期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型升高较明显,肝脾血瘀证最明显,并且血浆TNF-α和腹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64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腹膜透析患者服用中药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观察了64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测定及分析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腹透液中肌酐、尿素氮、尿量、透析剂量、超滤量、主观营养状况评估(SGA),计算患者的腹膜尿素清除率(腹膜KT/V)、残肾尿素清除率(残肾KT/V)、总KT/V(腹膜KTV+残肾KTV)、腹膜肌酐清除率(腹膜CCR)、残余肾肌酐清除率(残肾CCR)、总CCR(腹膜CCR+残肾CCR)。结果:腹膜透析患者虚证中以脾肾阳虚最多,占48.43%,实证中以湿浊、血瘀2型最多。同时辨证为这3个证型的患者透析充分性差,临床不适症状突出,营养不良。结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是腹膜透析患者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为中医药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从实虚两方面对10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检查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各证型分布情况、证型与透析时间的关系以及证型与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尿素清除指数(KT/V)的关系等。结果: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在透析初、中期出现;脾肾阳虚证主要在中期、后期出现;阴阳俱虚证分布在后期。脾肾阳虚及阴阳两虚证SGA和ALB、Hb、Kt/V明显低于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证。标实证中热毒证及湿热证主要在透析早中期;湿浊证在早中晚期;瘀血证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比例不断增加。无兼证SGA和ALB、Hb、Kt/V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热毒证、瘀血证及风动证SGA和ALB、Hb、Kt/V明显低于湿浊证及湿热证。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且与现代医学检查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为中医药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朝武  王娟 《新中医》2014,46(12):71-73
目的:研究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T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6种证型,每种证型各收集40例肝硬化患者。采用CT检查计算患者肝脏体积、肝脏血流灌注量并进行CT分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CT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湿热水停证患者的肝脏体积大于正常人,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肝脏体积小于正常人,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肝脏动脉灌注量(HAP)低于正常人(P0.05),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的门静脉灌注量(PVP)均低于正常人(P0.05),各证型患者的总肝血流灌注(THBF)均低于正常人(P0.05)。肝气郁结证、水湿内停证患者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低于正常人(P0.05),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患者HPI高于正常人(P0.05)。肝气郁结证和水湿内阻证患者以均匀型肝硬化为主,湿热水停证患者以节段型为主,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和脾肾阳虚证患者以结节型为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CT检查结果均有其特点,CT检查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