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带下”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妇科经、带、胎、产疾病而言,因其均发生在带脉以下的部位。狭义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液体,如带之状绵绵不断而下的症状。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带下量少色白,无特殊气味,一般经期、孕期量稍增多。正如王孟英所云:“带下乃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女科辑要》)如果带下量多,粘稠如脓,或清稀如水,或色异腥臭,且伴有全身症状者,则属于病理性带下,称为“带下疾病。”产生带下疾病的主要原因,傅青主云:“带下之病,多属于湿。(《傅青主女科》)其湿又分外湿与内湿两种。外湿是感受湿浊、湿毒之邪,内湿是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以致脾阳不振,湿浊不化;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浊内停,损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二方面探讨了傅青主带下病学术思想。傅青主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结为五点:湿注于下,是带下病总病因病机;任督受损,带脉受伤,湿注于下,是带下病经络病机;肝郁脾虚湿注是带下病主要脏腑病机:五色带下辨五证;五色带下性状特征及病因病机同中有异。傅氏对带下病的辨证论治则有以下特色:辨证重在肝郁脾虚,湿邪为患;治法严谨,方有准绳,用药简纯;五色带治同中有异,制方用药紧扣病机。  相似文献   

3.
陈海林 《陕西中医》2002,23(5):466-467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 ,湿毒及房劳诸种 ,但均而言之 ,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 ,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常 ,遂为带下 ,是属内湿 ;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 ,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 ,风冷湿毒入胞宫 ,伤及任带发为带下 ,是属外湿。但不论内湿、外湿郁久均能转化。如素体阳虚则从阴化寒而成寒湿带下。又如素体阳盛或某脏之阳气偏亢 (肝郁、肝火 ) ,则从阳化热而成为湿热带下。但不论何因均须伤及任带 ,导致任带虚损 ,固摄无权 ,湿浊下注胞宫始能发为带下。由此可见 ,“无湿不成带 ,无虚不生湿…  相似文献   

4.
武权生教授长期从事妇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妇科炎症有其独特的见解。妇科炎症主要有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均属中医“带下”病范畴。武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妇科炎症的经验作一总结。1辨证论治,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妇科炎症属中医学“带下”病的范畴,各类疾病又有相应的特点和特征。武教授认为:带下病致病有外来感染或内在病变之分,外来因素如细菌、滴虫、霉菌等;内在因素如身体虚弱等。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的原因,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  相似文献   

5.
带下论治一得带下,指妇女阴中流出之粘液,因其绵绵如带,故名。《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之成因,薛立斋在《女科撮要》中指出“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饱房劳、或因膏粱厚味;或服燥剂所伤;或亏损阳气下陷;或湿痰下注蕴积而成,故言带也。”对于带下的治疗,《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带下病之要责之于脾肾,邪气主要责之湿邪,以脾气主升,肾气闭藏,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湿,以水湿内留而下注;肾气虚则不能固摄精气而下泄,故脾肾气虚下陷,其带下必清稀,然而由于湿郁化…  相似文献   

6.
“带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是泛指经带胎产的一切疾病,为中医妇科病的总称;狭义的“带下”则是专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粘稠滑腻液体。而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别。妇女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的液体,此为生理性带下;但如带下过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则属病理性带下,也即是“带下病”。因此“带下病”是指狭义带下中的病理性带下而言。近年来,中医治疗妇女带下病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笔者拟将近年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综述,以飨同道。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 湿为六淫之一,每与风寒相兼侵袭人体,故湿邪感人亦如风寒之邪多从体表而犯,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多流注关节。《金匮·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中的“湿”实质上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然临证中每有所侧重,或单纯病湿,或偏重于风湿者,或偏重于寒湿者,异同之处宜慎加辨析。湿由外来,共传变亦类于伤寒。例如:湿邪在表,病变见于肌肉关节,每以“一身尽痛”、“身重”、“关节疼痛而烦”为主证;湿郁化热可致“发热身色如熏黄”;湿邪传里,内合于脾而为“湿痹”,见“小  相似文献   

8.
<正> 笔者根据带下病临床表现不同,分别采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健脾燥湿、温阳固肾等法,治疗收效甚佳,分述如下:一、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湿毒侵袭,秽浊之邪乘经行产后之虚,直袭胞脉,伤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证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浊恶臭,或杂见五色,或浑如米泔,或外阴瘙痒,或腹痛下坠,舌红,脉数。证属湿热带下,治宜清热解毒燥湿,方用止带方或四妙散加减。病例:任某,23岁,1987年7月诊:带下色黄挟有血丝,要多稠粘恶臭,外阴瘙痒灼痛,溲短,腰膝酸困,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证属湿毒下注。处方:苍术、黄柏、车前子、蒲公英各12克,生薏仁、土茯苓各30克,连翘15克,牛膝9克。方中苍术、黄柏燥湿清热,生薏仁、  相似文献   

9.
病原与病理带者带脉也,奇经八脉之一,周围于腰,如束带之状。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严用和曰:“妇女赤白带下由劳伤冲任,风冷据于胞络”。刘河间曰:“带下者,任脉湿热甚,津液溢而为带下”。张洁古曰:“带下证,皆任脉经虚”。缪仲淳曰:“妇女忧思郁怒,损伤心脾,肺火时发,血不归经,多患赤白带下,盖以白带多属气虚,若带下如米泔腥秽臭味者,湿热甚也”。楼全善曰:“未嫁之女,月经初下,浴以冷水,或热而当风,亦病带之由。有家之妇,阴阳过多,伤于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络触冷,逐成秽液与血水相混而下”。傅青主分五带,认为俱是因湿而致。  相似文献   

10.
正带下病[1]即病理性带下,是指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的病证。近年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育龄已婚妇女患病率达30.69%。1病因病机带下病的病因复杂,大多认为"湿邪"为带下病主要病因,与"脾"、"肾"关系密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次提出带下为湿的理论,《傅青主女科》[2]则从病因角度明确提出"夫带下俱是湿证"。湿邪可外感亦可内生,其为有形之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滞气机,水湿失运,流注任带而发病。《血证论.崩带》指出"带脉属脾经"、"若脾土失于冲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  相似文献   

11.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是泛指经带胎产一切疾病,为中医妇科病的总称;狭义的“带下”则是专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粘稠滑腻液体。而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别。妇女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少量色白或无色透明的液体,此为生理性带下;但如带下过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则属病理性带下,也即是“带下病”,因此“带下病”是指狭义带下中的病理性带下。近年来,,中医治疗妇女带下病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拟将近年搜集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综述,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带下治验     
湿邪是带下的主要病因。带下病主要是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是指外感之湿邪(包括湿  相似文献   

13.
血府逐瘀汤加完带汤治疗慢性盆腔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带下、症瘕、积聚之范畴,病因病机为湿毒或湿邪之气郁积于胞宫及盆腔,以致经络闭阻,气血凝滞,营卫失调而影响冲任。治疗原则宜以活血化瘀、疏肝健脾、祛湿止带为主。临床表现为小腹坠痛、隐痛、腰痛、白带量多。笔者结合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完带汤施治,临床观察45例病例,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带下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治则、用药等方面,论述“带下俱是湿证”的观点欠妥;带下有湿,或带下多湿,方为正确。  相似文献   

15.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16.
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生殖器感染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脉、带脉,以至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形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內湿,一般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故临床带以脾虚、肾虚、湿热三者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以及房劳种种,但均而言之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遂为带下,是属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风冷湿毒入侵胞宫,伤及任带发为带下;素体阴虚或某脏阳  相似文献   

18.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9.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临床上常见带下过多,其发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致。湿邪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主要以除湿止带为主。但是对于带下病病程较久的病例,临床一味采取除湿止带法疗效较差。笔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病程较久的带下病患者1例,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饶玲铭 《新中医》2017,49(8):173-174
正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