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贮尿排尿及生活质量问题。方法 对无性功能障碍的6 例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低压回肠膀胱与尿道吻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1 ~5 年,均无吻合口狭窄,排尿通畅。6 例均能控制排尿,5 例性生活正常。结论 该术式兼有可控和经尿道排尿优点且保留性生活质量,是理想的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较好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按经典方法行全膀胱切除术,但术中尽量保留膀胱外括约肌及膜部尿道,并取约40 cm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形成肠片,再将该肠片以"U"形折叠,缝合为球形的新膀胱。双侧输尿管断端吻合于球形新膀胱,新膀胱的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进行该手术32例,其中30例术后能自控排尿,无尿失禁,每次排尿量200-600 ml。2例术后排尿困难。所有患者术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造影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尿道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全切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回肠新膀胱术术后有良好的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自控排尿功能好,有正常的排尿过程,术后并发症少,原位膀胱术更加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性,是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方式的一个优良选择。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具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987年8月~1993年10月为6例病人施行了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可控性低压回肠膀胱重建术,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新建的膀胱采用40cm肠管剖开后“S”形缝合成低压储尿袋并原位与尿道吻合,输尿管末端与回肠吻合并向回肠内套叠以形成一乳头瓣起伉返流作用,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死亡,术后随访除1例女性患者术后6个月因继发感染死亡外其余5例已随访3年~4年,所有病人白天均能自控排尿,每次尿量>300ml,排尿间隔约3小时~4小时,术后并发症有腹部尿瘘1例,切口感染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4.
1992年2月~1994年4月,我们为8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患者施行了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输尿管采用回肠折叠包埋式吻合,回肠袋与后尿道吻合。术后随访6个月,全部患者可自控排尿,无明显残余尿。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术后肾功能正常,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5.
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附31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较好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改良方法行全膀胱切除术,术中保留膀胱外括约肌及膜部尿道,取约60cm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形成肠片,再将该肠片以“W”形折叠,缝合为球形的新膀胱,双侧输尿管断端吻合于球形新膀胱,新膀胱的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31例中28例术后控排尿功能好,每次排尿量200-600ml;3例患者术后排尿困难;无尿失禁病例,所有患者术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造影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新膀胱术后有良好的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自控排尿功能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方式的一个优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癌、早期前列腺癌手术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对18 例膀胱颈部及三角区肿瘤、6例前列腺癌(共24 例) 不做传统的膀胱前列腺全切及尿流改道术,而行膀胱颈部横段切除加前列腺切除,膀胱尿道或膀胱前列腺包膜吻合术。结果 经病理证实肿瘤切除彻底,术后经1 年~4 年6 个月的随诊,( 随诊23例) ,其中膀胱癌18 例,2 年内复发4 例,复发率22 % ;前列腺癌6 例复发1 例,复发率20 % 。术后均排尿通畅,残余尿量平均60ml,少数病人有暂时性尿失禁,均于术后3 个月消失。结论 此术式比传统的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损伤小,且能完全切除肿瘤,并保留了部分膀胱,术后病人有正常排尿功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9例,女3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后,截取35~40 cm末端回肠,排列成W形制作原位新膀胱。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乳头法吻合,尿道与新膀胱低位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可通过腹压自主排尿,白天控尿率为87.5%,夜间控尿率为78.1%。术后6个月平均膀胱容量410.6 mL,残余尿量22.7 mL。术后新膀胱漏尿3例,轻度肠梗阻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分泌物导致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经处理后效果满意。9例术前有勃起功能男性患者,术后5例保留勃起功能;1例保留子宫和附件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正常。平均随访15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肿瘤远处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可原位排尿,控尿良好,上尿路损害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全切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8.
李雪松  赵倩倩  陈凤春  管旌旌 《吉林医学》2012,33(20):4415-4416
目的:总结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收集10例膀胱癌(适于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给予个体化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能正常排尿,1次最大排尿量300~550 ml,均未发生术后感染。术后适当使用镇痛剂。术后无患者出现尿漏。结论:术前肠道准备,心理护理,术后膀胱冲洗,新膀胱控尿功能锻炼是该手术成败的关键,个体化专业全面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后各种导管的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01月~2007年11月行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8例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导管护理。结果:8例患者无一例因导管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术后均能从尿道正常排尿,每次尿量均达到200 ml以上。结论:加强术后各种导管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及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9
例,女3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后,截取35~40 cm末端回肠,排列成W形制作原位新膀
胱。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乳头法吻合,尿道与新膀胱低位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可通过腹
压自主排尿,白天控尿率为87.5%,夜间控尿率为78.1%。术后6个月平均膀胱容量410.6 mL,残余尿量22.7 mL。
术后新膀胱漏尿3例,轻度肠梗阻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分泌物导致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经处
理后效果满意。9例术前有勃起功能男性患者,术后5例保留勃起功能;1例保留子宫和附件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正
常。平均随访15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肿瘤远处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
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可原位排尿,控尿良好,上尿路损害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全切尿流
改道的首选。术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11.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措施。方法时5例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输尿管回肠代膀胱Nesbit吻合术,回肠代膀胱不造瘘,耻骨后引流管负压吸引。结果随访3~12个月,回肠代膀胱内压低、顺应性好、容量大,无输尿管返流、梗阻,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有患者白天控排尿良好。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后,并发症少,控排尿良好,患者的生存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并采用W型可控性回肠袋代膀胱术.结果 6例术后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满意,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搞返流好,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白天能自控排尿,晚上无遗尿.结论对保持正常的排尿习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91年6月以来,我们对24例男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回肠新膀胱术,术后随访2-12个月。92%的患者达到了日间可控性排尿、平均膀胱容量为365ml,电解质紊乱等各种并发症低于传统的其它尿流改道术。术后经原尿道排尿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远期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控性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6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可控性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术后3月后回访6例患者,新膀胱容量250~400mL,平均350mL,膀胱残余尿10—40mL,平均15mL,最大尿流率10~20mL/s。3个月后6例完全达到自控排尿,1例双侧输尿管轻度反流,有轻度左肾积水,但无肾功能不全,6例患者均无血浆肌酐、尿素氮升高,无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结论:该术式并发症少,患者原位可控排尿,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尹三省 《当代医学》2016,(18):143-144
目的:分析与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观察组则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进行治疗,将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导尿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独立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在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黄金明 《中外医疗》2010,29(9):57-5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不能耐受膀胱全切的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9年10月期间28例不能耐受膀胱全切的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5例复发者再次行TURBt,2例2次复发,行第3次TURBt。4例合并前列腺增生(BPH)致排尿困难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未发生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未发生大出血或膀胱穿孔,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2~8年,2年内死亡3例,5年内死亡10例,12例生存至今,3例失访。结论对于必须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但不能耐受该手术的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带来的高风险性,使患者在生存期可保留膀胱功能,生活质量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肿瘤复发后,可反复多次行TURBt。合并前列腺增生可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8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回肠原位膀胱术的优越性。方法:所有病例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膀胱全切,并淋巴清扫,取一段长40cm回肠制作成储尿囊,置于原膀胱处,与尿道吻合,输尿管与储尿囊吻合。结果:术后3周拔除尿管,并夹闭造瘘管,试行自行排尿,排尿通畅1周后拔除造瘘管,18例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6 ̄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膀胱全切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原位膀胱术更加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性,有正常的排尿过程,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具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戚维芬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27-27,14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4月 ,我院对 17例行膀胱全切除患者采用改良去带盲结肠代膀胱术。此术式既简化了各种去管重建可控膀胱的操作步骤 ,缩短手术时间 ,而且并发症少、疗效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膀胱癌患者 ,男 13例、女 4例 ;年龄 38~ 72岁 ,平均 5 6 .5岁。 17例中移行上皮细胞癌 16例 (7例为复发性膀胱癌 )。病理分级 :Ⅰ级 2例 ,Ⅱ级 9例 ,Ⅲ级 5例。所有病例膀胱颈部和后尿道均未见肿瘤存在。17例均无近期手术并发症 ,所有患者白天均可控制排尿 ,12例夜间能自控排尿 ,5例夜间有尿失禁。尿流…  相似文献   

19.
可控原位膀胱术治疗膀胱癌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宗军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318-318,321
探讨对膀胱癌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6例膀胱癌先行顺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应用去管化回肠或乙状结肠在膀胱原位折叠缝合成新的贮尿囊。6例膀胱癌术后正位排尿基本正常,随访3个月~10a无肿瘤复发。可控膀胱术是膀胱全切除术后理想的手术方法,共新造的贮尿囊具有大容量、高顺应性、抗反流、能自行排尿及生活质量高等特点,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尿流改道方式影响,可控性或非可控性尿流改道后患者不能自主排尿,生活质量差;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自主排尿,生活质量改善,但存在排空不良和控尿不全等问题。我科2000~2006年5月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原位回肠膀胱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