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两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猪肝细胞,成功构建生物反应器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并将之应用于2例中晚期重型肝炎患,共治疗3次。结果 应用构建的生物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时患生命体征平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生化指标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治疗后2天,ALT,AST,PT及PTA仍持续好转。结论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脏使用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新千年人工肝辅助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津荣 《天津医药》2004,32(4):216-216
与人工肾的情况相同,人工肝也是需要一种有效安全的肝脏辅助系统以辅助肝衰患者过渡到肝脏移植或自身肝脏再生。总览以往和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的人工肝主要分为生物型和非生物型系统。但研究结论认为只有生物型系统的人工肝可显著延长急性肝衰患者的生命。目前在欧洲和美国均有功能良好的生物反应器得以应用。生物反应器主要还是应用  相似文献   

3.
加强我国人工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杰  甘建和 《江苏医药》2001,27(12):881-881
自上世纪 5 0年代至今 ,人工肝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出现过多种类型人工肝。日本学者将其划分为 4型(代 )人工肝。Ⅰ型为物理人工肝 ,主要包括血液透析 /滤过、血液灌流吸附等以机械性被动去毒为主的方法 ,实际上是血液净化技术的移植应用 ;Ⅱ型为中间型人工肝 ,以血浆置换为代表 ,兼有部分机械去毒和人为补充生物活性物质双重作用 ;Ⅲ型为生物人工肝 ,分体外肝灌流和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支持装置两种 ,具有生物合成、转化代谢、解毒排泄等功能 ;Ⅳ型人工肝是以生物人工肝为主的混合系统 ,具有上述各型人工肝的功能。经过长期的实践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浆模型在生物人工肝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血浆置换手术中无菌收集的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浆作为重型肝炎模型。在体外研究了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血浆生化指标及药物转化代谢的影响。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的被置换血浆经过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的处理后,血浆中的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血糖,胆固醇及糖化血清蛋白的水平出现下降,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增加,加入血浆中的氨茶碱浓度迅速下降。结论 该血浆模型能反映出生物人工肝对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代谢产生的影响及对药物的转化代谢活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被置换血浆作为重型肝炎模型。对于生物人工肝的疗效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丁义涛 《江苏医药》2001,27(7):481-481
人工肝的研究已有 4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人工肝虽能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80年代以来 ,由于细胞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 ,出现了以培养肝细胞为生物成分的生物人工肝 (BioartificialLiver ,BAL) ,并与原有的解毒装置如活性炭一起构成所谓的组合性生物人工肝 (HybridBioartificialLiver,HBAL)。尽管近年来各种人工肝系统发展很快 ,但只有HBAL的出现与日渐成熟 ,人工肝才有望成为肝衰竭理想的辅助支持治疗手段 ,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或通过肝再生而自然恢复争取时…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手段.其作为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适应证也得到了公认。近年在人工肝研究方面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无一种人工肝能完全替代肝脏的全部功能。现有的动物实验及早期临床应用清楚地表明.生物型人工肝不仅能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强大的解毒、生物合成功能以及稳定内环境、阻断恶性循环,而且为肝细胞再生提供了条件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段钟平  陈煜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35-3235
人工肝脏简称为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替代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的方法。人工肝技术主要用于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支持治疗,为自身肝细胞再生及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暂时维持手段及移植后的肝脏最初无功能状态时的短期替代,人工肝按照组成及性质主要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组合生物型人工肝三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猪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建立猪肝细胞型生物反应器,与日本KM8800型血浆交换仪共同构建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系统,在体外研究了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血浆生化指标及药物转化代谢的影响。结果 该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的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血糖、胆固醇及糖化血清蛋白的水平有所下降,对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脂水平增加,氨茶碱浓度迅速下降。结论 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系统能参与糖、蛋白、脂肪的代谢,有较好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功能,对重型肝炎有一定的肝功能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C3A细胞系所构建的生物人工肝对猪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只中华实验猪颈外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以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n=6)与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6)。应用C3A细胞系构建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给予D-氨基半乳糖24h后对治疗组进行连续36h治疗,监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动物的一般状况、生存时间和生化指标。结果对照组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48.9±11.2)h,治疗组存活时间为(105.7±12.6)h,生物人工肝治疗组在给药后48h、72h、96h、120h等各个时间点动物生存率均大于对照组。生物人工肝治疗结束时,血清胆红素、转氨酶下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血氨下降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D-氨基半乳糖猪急性肝衰竭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临床急性肝衰竭过程,C3A细胞系生物人工肝具有一定的肝脏合成和解毒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生物人工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解毒、生物合成、代谢等多种功能。众多因素所致的肝衰竭必然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大量堆积.影响肝再生,并形成恶性循环,故病死率极高。生物人工肝治疗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代偿肝脏功能的体外辅助支持治疗,为肝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或肝再生的自然恢复争取时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1医院2003-09~2006-03实施肝移植40例,其中5例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人工肝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中,4例为术前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的血清胆红素降低,肝性脑病得以纠正,凝血功能有改善,均顺利过渡到肝移植手术,术后已生存17~25个月,目前肝功能正常。1例为肝移植术后2个月,发生顽固性高胆红素血症并发感染,经4次人工肝治疗,延缓了肝衰竭的进程,接受了胆管造影,胆管支架置入引流,终因移植肝的功能衰竭,未能再次肝移植,术后5个月病死。结论AISS能纠正肝衰竭患者术前代谢紊乱,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为患者等待供肝,提高耐受肝移植手术创造条件,可减少手术风险。也能为术后肝功能提供有力支持,争取再次肝移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王金亮  秦侃  范鲁雁 《安徽医药》2012,16(3):391-393
肝功能不全时代谢异常,血浆氨基酸谱发生改变,Fisher比值下降,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肝病用氨基酸制剂配合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对营养的改善和肝功能的转归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就肝病用氨基酸制剂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的护理。方法:对1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给予39次人工肝支持治疗,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做好治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治疗过程中的监护及治疗间隙的护理。结果:经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高胆红素血症下降,尿量逐渐增多,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均得以纠正,一般情况得到改善,6例肝昏迷逆转,10例均成功进行肝移植。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肝移植嗣手术期的治疗,能明显延长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天数,赢得了宝贵的待肝时间,从而使人工肝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完善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超声科接受检查的脂肪肝患者1199例,超声设备选择GE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重点观察肝脏实质及肝静脉情况。结果 1199例脂肪肝患者中,包括轻度脂肪肝738例,中度脂肪肝293例,重度脂肪肝168例。超声表现为肝脏增大,实质回声增强,肝静脉管径变细,血流频谱呈不同程度改变。结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脂肪肝特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静脉血流在肝移植术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肝移植术后(OLT)移植肝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重点探讨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观察肝脏大小,内部回声,以及肝内外胆管、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二维图像,血流参数,重点观察肝中静脉血流频谱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肝移植术后无并发症及有并发症治愈的患者,其肝中静脉频谱由HV2型或HV1型转为HV1或HV0型;有并发症未治愈的患者,其肝中静脉频谱持续呈HV2改变。结论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变化特征能提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存在与否,并能观察其疗效及判断其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抑郁和躁狂两极交替或混合发作的重性情感障碍,具有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因此受到了学者的极大关注。抗抑郁药物的介入易使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从抑郁转为躁狂,其应用一直饱受质疑。因此从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褪黑激素类药药物类型方面综述多种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阐述双相情感障碍中抗抑郁药物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It is well known that it would be important to cultivate human hepatocytes of about 10(10) cells at a high cell density, about 1 x 10(7) cells/cm(3), in the biore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artificial liver. However, since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lack an ability to proliferate in vitro,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culture method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normal human hepatic stem cells as a cell source. In thi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human hepatoblasts, a kind of hepatic stem cells, were induced from human fetal hepatocytes while keeping the ability of proliferation by the treatment of 1mM sodium butyrate (SB) for 12 d of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patoblasts was evaluated by abnormal prothrombin (PIVKA-II) assay, which is a clinical 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e PIVKA-II production rate of the cells was suppressed to the normal level under 1 mM SB. The cells including hepatoblasts under 1 mM SB attached to the porous hydroxyapatite carriers and proliferated to a high cell density of about 1 x 10(7) cells/cm(3) in the carriers. The liver-specific function, cytochrome P450 3A4 activity (4.2 pmol/mg protein/min) of the cells in the carriers under 1 mM SB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Ammonia metabolizing activity (0.21 micromol/10(6) cells/h) of the cells was also comparable to that of porcine hepatocytes used in the bioartificial liver. The PIVKA-II production rate of the cells in the carrier was suppressed to the normal leve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nduction of human hepatoblasts from fetal hepatocytes by the treatment of 1mM SB and proliferation of the cells at a high cell density using hydroxyapatite carriers should be one of the more promising culture methods for bioartificial liver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