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左冠脉前降支及左主干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包括20例左主干病例,前降支近段20例,前降支中段20例)为标准,分析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与CAG检查比较,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平均直径狭窄率均显著升高[左主干:(65.31±7.81)%比(75.28±8.89)%,前降支近段:(66.67±8.79)%比(78.89±7.88)%,前降支中段:(71.55±6.83)%比(75.31±7.81)%,P均〈0.01]。CAG和IVUS检查在斑块钙化及斑块破裂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前降支近段,IVUS可对CAG作有效的补充,并且提高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弥补了CAG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83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检查与IVUS检测显示临界病变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分别为[(1.87±0.54)mm、(2.19±0.69)mm]、[(43.14±9.87)%、(53.37±10.20)%]、[(57.17±11.20)%、(71.54±13.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方法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QCA组和IVUS组,分别应用QCA和IVUS测量两组病变血管的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1月、6月和12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IVUS组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狭窄率[(57.80%±8.18%)比(51.73%±7.91%)]及面积狭窄率[(67.01%±10.41%)比(57.07%±10.71%)]均高于QCA组(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3.90±0.79) mm2比(4.14±0.60) mm2]则低于QC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自随访第1月开始至12月随访结束,IVUS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QCA组(7.7%比26.7%,P<0.05)。结论 IVUS检查与QCA相比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检测出的狭窄率更显著,并能更有效地发现“不稳定性”病变并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临床拟诊冠心病(CAD)者,经冠脉造影(CAG)发现无明显狭窄(直径狭窄率〈50%)者22例行IVUS检查,根据CAG结果对罪犯血管行IVUS检查。分别分析血管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血管面积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成线性相关;(2)当斑块面积〈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成线性正相关(r=0.47,P〈0.01)。当斑块面积1≥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大小不相关(r=0.43,P〈0.05)。结论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存在一定相关性。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图像比较。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0/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0处血管段(1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照,回顾性分析比较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狭窄病变血管段最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最窄处截面积狭窄率等的测量值。结果全部20处病变中,在三维重建和平面图像两种测量方法与IVUS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成偏心斑块组和向心斑块组,向心斑块组中三者测量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偏心斑块组中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对病变狭窄率测量比传统平面图像更准确(两组病变血管最窄处面积狭窄率为56.42%±11.02%比43.69%±21.41%,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能够准确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对偏心性狭窄病变的准确性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96例患者的11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标准,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分析病变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结果:110处临界病变的平均最小管腔面积为(4.83±2.24)mm2,46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 的病变成功置入冠脉支架;IVUS显示干预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小于未干预组(3.47±0.44)mm2 比(5.69±1.57)mm2,(P<0.05);同时干预组的斑块负荷大于未干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0±5.98)%比(62.89±7.69)%,(P>0.05).两组的定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可进一步明确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和病变的性质,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统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QC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50例。将入选者分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90例(QCA),血管内超声组60例(IVUS)。通过QCA和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2组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直径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将相关数据建立直线回归分析方程,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2组免于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观察2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血管内超声组分别采用QCA和IVUS分析,参考血管直径2者具有正相关性分别为(3.28±0.19)mmvs.(3.17±0.21)mm,R=0.627。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2.04±0.18)mmvs.(2.0±0.17)mm,R=0.782。比较2组之间的参数:QCA组通过计算得出直径狭窄率,与IVUS管腔面积狭窄率之间无相关性(R20.05,P=0.222),IVUS最小管腔面积(4.7±0.67)mm2。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2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差异,可见QCA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率具有较高的趋势。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的方法能够检测出更严重狭窄的发生率,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判定结果往往低估真正的病变情况。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进行测量分析,具有减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DK—Crush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入选735例原位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患者,应用倾向评分匹配临床和造影特征,165例IVUS指导和165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和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更常见选择双支架策略(P=0.007),IVUS指导组主支血管(MV)和分支血管(SB)的最大支架直径和支架总长度以及分支血管支架个数显著超过常规造影指导组;介入治疗后QCA分析显示,IVUS指导组分支血管参考血管直径(RVD)和即刻获得以及主支血管近端和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显著超过造影指导组。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心脏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IVUS指导组晚期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 vs.4.8%。P=0.04;1.8% vs.6.7%,P=0.03)。结论IVUS指导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可以显著减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和由此引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而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60例老年ACS未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甲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乙组(30例,冠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50mg/d维持),两组冠脉造影术前均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冠脉造影术前24h内及造影术后一周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以血栓弹力图法测定血小板抑制率。并观察3个月内两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25.8±11.4)%比(75.2±12.3)%,乙组:(24.2±13.3)%比(64.8±17.5)%]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16.7±21.6)%比(82.7±25.4)%,乙组:(23.8±22.2)%比(80.2±22.7)%,P〈0.053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个月内两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非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低剂量氯吡格雷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21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9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24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靶血管部位、病变类型、置入支架数目、长度、直径;冠状动脉旋磨和切割球囊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IVUS组MACE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8.4%vs.17.7%,P0.05),IVUS组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3.2%vs.10.5%,P0.05)。IVUS组与CAG组在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3.2%)。结论:IVUS指导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术后即刻和短期临床效果并不优于CAG,但应用IVUS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年靶血管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部位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部位。方法:共640例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1)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2~3cm组(A组,320例);(2)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4~5 cm组(B组,320例)。比较两组的成功率、平均穿刺操作时间、桡动脉痉挛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A组显著提高(92.5%∶77.8%,P0.01)。B组平均穿刺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2.5±0.6)min∶4.6±1.2)min,P0.01]。两组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桡动脉痉挛(3.75%∶8.13%)、桡动脉闭塞(0.93%∶5.0%)的比例均明显小于A组(P均0.05)。结论:距腕横纹4~5 cm进行首次桡动脉穿刺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源CT冠脉造影评估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74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被分为MS组(26例)和非MS组(48例),在传统的冠脉造影前,使用双源CT血管造影评估冠脉钙化积分,同时定量评估冠脉显著狭窄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结果:MS组患者冠脉显著狭窄的血管支数明显高于非MS组[(2.27±0.92)支:(1.46±1.20)支,P0.005]。两组患者间的钙化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参数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钙化斑块[MS组144个(5.54个/例),非MS组140个(2.91个/例)和软斑块[MS组134个(5.15个/例),非MS组109个(2.27个/例]有显著性差异(钙化斑块,P0.05;软斑块,P0.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S与软斑块独立相关(OR=1.44,P=0.028)。结论:在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血管支数、钙化斑块和软斑块发病率升高,提示代谢异常可以增加冠脉斑块和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支架植入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6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支架植入术(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氯吡格雷75 mg/d(12月),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100 mg/d(6个月)。6~9个月后行造影随访。结果9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P0.05);6个月CAG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最小管腔直径(MLD)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45)mm∶(1.76±0.33)mm,P0.05];治疗组管腔晚期丢失[LL(0.73±0.17)mm∶(1.21±0.23 mm),P0.05],再狭窄率(RR,6.9%∶11.1%;P0.05)和靶病变重建率(TLR,6.9%∶11.1%,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副作用(包括出血)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老年患者PCI术后,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个疗程(6月)西洛他唑,有进一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趋势,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增加,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明显降低,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疗效,探讨最简单处理方法-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81例,分成三组:无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血管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边支血管不予任何处理;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植入DES后,边支血管予球囊对吻扩张;球囊对吻双支架组,主支和边支均植入DES后,予球囊对吻。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以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评价血管再狭窄率和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虽然三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65.3±19.6)%、(59.9±17.7)%和(46.8±11.5)%,P〈0.001]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组间MACE发生率(12.1%、14.8%和19.0%,P〉0.05)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6.1%、7.4%和9.5%,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临床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