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30例不同程度的妊高征患者,并以同期正常孕妇30例作相应对照。共采集母血清、脐血清、胎盘标本各60份,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锌、铜、镉的含量。结果表明:妊高征孕产妇组(实验组)母血清锌明显低于正常孕产妇组(对照组),(P<0.01),铜及铜/锌比值高于正常孕产妇组(铜值P<0.05,铜/锌比值P<0.01)。实验组母血清和胎盘中镉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脐血清和胎盘中锌、铜及铜/锌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母血清、脐血清和胎盘中锌、铜、铜/锌比值无相关关系(r<0.05,P>0.05);脐血清与胎盘中锌及铜/锌比值部分呈现相关关系(锌值r=0.44,P<0.05;铜/锌比值r=0.38,P<0.05)。两组的胎盘锌含量明显高于母血清和脐血清锌含量,(P<0.01)。结果提示:母血清锌、铜/锌比值,母血清镉及胎盘镉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胎盘有积锌现象;妊高征患者母血清锌降低并不影响胎盘和胎儿锌水平;胎盘锌、铜变化可能较母血清锌、铜变化更能反映胎儿锌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揭示不同孕龄母胎血清麻疹抗体相传关系,掌握不同孕龄胎传麻疹IgG抗体的自然消长规律,为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及血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继而科学控制相应疾病的发生.方法 ①确定不同孕龄引产、早产、正常孕产妇的母-胎血为采集标本,按孕龄5~9月龄孕妇分为5组,采集母体肘静脉血和胎儿脐带血.②实验室分别对母、胎血进行血清分离、配对编号、冷冻保存.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母-胎血清麻疹IgG抗体.比较抗体几何平均浓度和抗体阳性率及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结果 检测的各组母、胎间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6.29,P<0.01);孕5~8月龄母、胎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97~17.24,P<0.01);各组母体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胎儿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0.01(4.180)=6.74,P<0.01].结论 胎儿抗体多少随母体抗体多少呈规律性消长,孕20~32周组胎传抗体是母体抗体60%左右,孕36~周时因母亲的麻疹抗体通过胎盘被浓缩,胎儿抗体达到母体同等水平.母体各组平均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26.15%,胎儿各组平均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18.25%,因母传关系所致70%~80%左右足月胎儿不具备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广州市白云区流行病学血清学研究,了解非麻疹疫苗免疫目标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状况,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新生儿、2~、4~、6~、8月龄未患过麻疹的常住婴儿及母亲配对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麻疹疫点应急接种时,采集15~35岁健康受种者免前及免后一个月血清。所有血清标本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抗体活性量(U/ml),≥200为阳性。结果新生儿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00%,新生儿麻疹抗体活性量值是其母亲的1.66倍,婴儿麻疹抗体活性量水平的高低与母亲抗体活性量水平呈正相关(r=0.728,P=0.0032)。从2个月后婴儿母传抗体抗体活性量水平逐渐降低,6个月后抗体下降显著,至8月龄时,婴儿母传麻疹抗体几乎消失。128名健康成年人免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3.33%,麻疹抗体活性量值为2066.71±162.47,接种麻疹疫苗后,不同年龄段男女麻疹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接种前(P0.001)。结论白云区近年来非麻疹疫苗免疫目标人群麻疹发病持续上升,与这类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低有关。对成人进行麻疹疫苗接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尤其重视对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是降低这类人群麻疹发病率的主要措施。为减少8月龄前儿童发病数,应急免疫时可考虑将起始月龄提前到6月龄。  相似文献   

4.
对40例孕中期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临产前血、新生儿脐血、胎盘绒毛和其中17例3~6个月婴儿血,用Bio-HBV DNA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其阳性率:母血35.0%,脐血47.5%、胎盘绒毛75.0%、婴儿血29.4%;用~(32)P-HBV DNA探针复测母血和胎盘绒毛HBV DNA,其阳性率分别为30.0%、70.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不同孕龄母-胎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surfaceuntigen,HBsAb)传递关系,掌握不同孕龄胎传HBsAb的自然消长规律,建立回归模型,为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及血清HBsAb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制定完善的孕妇保健措施.方法 ①确定不同孕龄引产、早产、正常孕产妇的母-胎血为采集标本,将175例孕20~40+6周孕妇分为5个组,采集母体肘静脉血和胎儿脐带血.②实验室分别对母、胎血进行血清分离、配对编号、冷冻保存.③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母-胎血清HBsAb.比较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和抗体阳性率及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结果 不同孕龄各组母-胎间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5,P<0.01);不同孕龄母-胎保护性HBsAb平均阳性率分别为73.71%和3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1,P<0.01);不同孕龄各组母-胎间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 814.68 IU和786.00 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统计模型结果=-4.375 7+0.045 9x.结论 妊娠20周后母血HBsAb与脐血HBsAb呈显著正相关,胎儿HBsAb随母亲HBsAb多少而规律性消长.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孕期HBsAb监测,根据回归模型对相应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早期干预,预防和控制新生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北京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区,由于乙脑疫苗的应用,发病率控制在2~3/十万,但高年龄组发病率上升。为了解人群中乙型脑炎血抑抗体水平,抗体阳性率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实施防疫对策,我们对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人群进行乙脑血抑抗体测定及发病率统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考核及评价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和效果,为消除麻疹制订和修改控制措施。方法随机抽取不同年龄组50人以上,抽取末梢血0.5mL,采用ELASA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96.33%,血清学抗体平均滴度(GMT)为1 318.95。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56,P<0.05;F=7.96,P<0.05)。结论我市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消除麻疹队列人群免疫力95%的目标,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区8月龄内母婴配对174例麻疹抗体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 8月龄内母婴配对麻疹抗体水平及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对 0~8月龄内未患过麻疹的婴儿及其母亲行麻疹抗体 Ig G水平测定 ,滴度≥ 1∶ 2 0 0为阳性。结果 :新生儿期母婴抗体阳性率均为 1 0 0 % ,且滴度高 ,母 GMT1∶ 1 2 1 3,婴 GMT1∶ 1 0 5 6,抗体滴度几乎一致。从 2个月后母婴抗体滴度逐渐降低 ,以婴儿滴度下降更为明显 ,母 GMT1∶696,婴 GMT1∶ 2 4 5。又将母婴分别分成 0~ 5月龄与 6~ 8月龄两组比较 ,婴儿两组分别为GMT1∶ 2 84,GMT1∶ 1 75 ,P<0 .0 1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从 6个月后胎传抗体已非常低 ,两组母亲抗体水平分别 GMT1∶ 791 ,GMT1∶ 5 2 0 ,P>0 .0 5 ,两组无明显差异。配对 78%抗体滴度的高低一致。结论 :母婴配对检测麻疹抗体水平除新生儿外均不高 ,随月龄增大 ,逐渐下降 ,且与母亲抗体水平有密切关系 ;6个月后婴儿胎传抗体降低更为显著 ,GMT1∶ 1 76,达不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7年6月27日至1988年5月11日,在上海市奉贤县进行一次蚊虫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和分布特点的研究。捕捉的39923只蚊虫中,92%为三带喙库蚊。以蚀斑形成试验分离到103株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乙型脑炎病毒。三带喙库蚊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为3.5%;含孕卵蚊的混合标本的乙型脑炎病毒检出率为47.6%,显著(X~2=17.94,P<0.01)高于不含孕卵蚊的混合标本的23.3%;每个混合标本含的有孕卵蚊数愈多,检出率愈高(X~2=24.83,P<0.01)。 阳性混合标本在细胞培养合内的频数分布能符合Poison曲线(P>0.3),反映了带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在自然界蚊群中的分布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10.
程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5):142-14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与抗滋养细胞抗原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正常组与妊娠期高血压组母血及脐血中抗滋养细胞抗原IgG、IgM,测定两组产妇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母血抗滋养细胞抗原IgG、IgM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脐血抗滋养细胞IgG、IgM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O.01);妊娠期高血压产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阳性表达23例,达到42.9%,对妊娠期高血压危险性较高。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母血及脐血抗滋养细胞抗原IgG、IgM升高以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增加是妊娠期高血压发病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母亲与其所生子女之间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有关开展母婴麻疹抗体配对研究,并报告抗体阳性率、抗体GMT的文献,运用RevMan软件对母婴抗体阳性率、抗体GMT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共选取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在所有纳入研究的8篇文献中,母亲抗体阳性率为86.3%,抗体GMT为1∶612.9,新生儿抗体阳性率为83.5%,抗体GMT为1∶549.3。母婴抗体阳性率的RR值为1.08,95%可信区间(CI)为0.97~1.20,即母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婴抗体GMT值的标准化均数差(SMD)为0.02,95%CI为-0.33~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两抗体阳性率相关Pearson系数r=0.8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抗体阳性率随母亲抗体阳性率的增高而增高,两抗体GMT相关Spearman系数r=0.1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抗体GMT随母亲抗体GMT的增高而增高。结论母婴麻疹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关系,在我国进入麻疹消除阶段以后,除了维持高的免疫接种率以外,通过对育龄期妇女的麻疹疫苗的免疫,间接提高其出生婴儿的麻疹抗体水平,避免其在达到免疫月龄前感染麻疹病毒,也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银川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结合麻疹发病情况,分析发病原因,为进一步制订麻疹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银川市0~29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几何平均滴度(GMT)、F检验及x2检验分析。结果本次共检测1312份血清标本,阳性率为73.4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420.58,保护率为51.75%。0~8月龄及25~29岁组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及GMT均较低,2~15岁组则较高;四类人群中城市人群保护率最高为72.88%,农村及流动人群较低,分别为65.82%和66.81%。结论今后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我市0~8月龄和25~29岁年龄段人群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定期对四类人群的接种效果进行评价,并加强流动及农村人口的强化免疫及麻疹疾病的监测,是控制麻疹流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0~8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的消减状况,评价8月龄婴儿的抗体水平对麻疹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为制定麻疹的免疫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6月在亳州人民医院就诊的2周岁以内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婴幼儿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检测麻疹病毒抗体IgG。 结果 共调查2周岁以内婴幼儿288名,其中159名婴儿未接种过麻疹疫苗,79名婴幼儿接种过一剂次麻疹疫苗,50名婴幼儿接种过两剂次麻疹疫苗。对于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婴儿,0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00.00%,8月龄抗体阳性率为9.52%,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生年份早于1991年和出生年份在1991年及以后的母亲所生婴儿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64%和4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接种过一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MCV1)的婴幼儿,≥9月龄和8月龄接种MCV1的婴幼儿的麻疹IgG 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 558.22 IU/L和1 133.05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年份早于1991年和出生年份在1991年及以后的母亲所生婴幼儿接种MCV1后的麻疹抗体GMC分别为 1 410.06 IU/L和999.29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于接种过两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MCV2)的婴幼儿,婴幼儿接种MCV2后的麻疹抗体GMC与性别、地区、首剂接种时间及母亲出生年份等因素均没有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9.52%的8月龄婴儿的麻疹抗体仍为阳性,婴儿体内胎传抗体的存在会影响麻疹疫苗的初次接种的效果,但这种影响会在第二剂次麻疹疫苗接种后被消除。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潍坊市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的效果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在2个区随机抽取767名0-39岁健康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767人中抗体阳性595人,阳性率77.57%,几何平均滴度(GMT)1:783。以1-12岁儿童抗体阳性率高(85.71%-98.44%),GMT则从6岁开始下降至中低等水平,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观察MV初种8-12月龄儿童94人,免疫成功率为96.81%;MV复种5-7岁儿童93人,免疫成功率61.29%;免疫后抗体GMT分别比免疫前提高28.4倍和3.1倍。不论是初种或复种,免疫前抗体处于中低等水平者其免疫成功率显著高于免疫前高抗体水平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丹阳市不同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为麻疹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随机抽取的998份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GMT处于中等水平,分别为91.68%和1:730.7;〈8月龄儿童的抗体水平最低,抗体阳性率和GMT分别为30.77%,1:6.42;其次为15岁-年龄组和1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T分别为95.73%,1:634.2和97.69%,1:804.5;麻疹抗体阳性率在男女性别和城乡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丹阳市健康人群对麻疹有一定的免疫力,近期不会发生大面积的麻疹流行,但是应重视麻疹的预防与控制,对15岁碑龄组和10岁。年龄组人群进行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提高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ero-response to measles component of the first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dose given at 12 months by measuring measles antibody before and one month after the vaccination. METHODS: A follow-up study where, 57 children at the age of 12 months were recruited randomly from the Primary Health Care Centers in Qassim, Saudi Arabia using a multistage sampling techniques. Fieldwork was conducted from October until December 2006.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measles IgG antibody before, and one month after giving MMR 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Data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vaccination using geometric mean titer GMT and seroconversion. RESULTS: In the 57 infants, positivity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3.5% (2/57) pre-vaccination to 100% one month after p=0.0001, and with a sero-conversion of 96.5% (55/57). Also, GM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0.014-2.172 IU/ML, after vaccination p=0.0001. CONCLUSION: Sero conversion and GMT are significantly high after the first MMR given at 12 months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surveillance data in Qassim.  相似文献   

17.
分别测定了16名正常新生儿,13例小样儿及其母亲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脐血血红蛋白及血球压积。结果发现正常新生儿和小样儿的脐血红细胞生成素浓度高于生后72~84小时(P<0.01)和母血(P<0.01)。另外,小样儿脐血红细胞生成素浓度也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这提示:自然分娩过程本身,小样儿的形成均与宫内缺氧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与麻疹发病的关系,为麻疹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1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资料,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0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827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分析麻疹发病与健康人群麻疹抗体的关系。结果 8月龄组、〈8月龄组、20岁组发病最多,分别占28.95%、27.19%、14.47%,其对应的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也较低,分别为1:456、1:370、1:339。健康人群麻疹IgG阳性率为72.43%,几何平均滴度为1:500。6岁组和18月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达到90.48%、89.47%,GMT较高的是18月龄组和50岁组,分别为1:978和1:811,阳性率和GMT较高的年龄组发病较少。结论麻疹流行情况和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有直接关系,应加强人群血清学监测,特别是育龄妇女的血清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麻栗坡县中越边境地区各年龄组人群麻疹(Measles virus,MV)抗体水平,为控制和消除边境地区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调查与越南接壤边境线最长的麻栗坡县边境地区境内、境外1~50岁人群共800人,采血进行麻疹IgG抗体定量检测。结果麻疹IgG抗体综合阳性率为88.25%,其中境内人群为91.75%,越南籍人群为84.75%,境内高于境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P0.05);境内有免疫史者麻疹抗体阳性率93.14%,GMT为1587.11mIU/ml,免疫史不详者麻疹抗体阳性率80.00%,GMT为894.22mIU/ml,有免疫史者高于免疫史不详者,两者麻疹抗体阳性率及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P0.05;F=7.29,P0.05)。结论麻栗坡县境内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境外,切实提高含麻组分疫苗二剂次接种率是巩固边境地区麻疹防控工作,实现如期消除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