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者对69例78眼白内障术前麻醉及软化眼球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所有病人均采用球后加眶上裂阻滞麻醉及机械加压的方法软化眼球。作者提出白内障术前球后加眶上裂阻滞,麻醉充分、安全,I级麻醉率达95%,加压软化眼球,方法简便可靠,尤其适于老年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眼位球后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2例55眼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患者球后麻醉时采用原眼位球后注射,即由下眶缘中、外1/3进针1cm后,针尖指向上睑正中部,继续进针1.5~2cm,50例56眼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眼位进行球后注射,观察麻醉效果。结果原眼位球后注射麻醉及间歇压迫眼球后,所有病人眼睑和眼球术中无疼痛,眼睑不能启闭者达100%。30例31眼白内障麻醉后15~30秒钟瞳孔开始散大,并可维持半小时左右。50例54眼有1眼球固视欠佳,并有轻微活动(原有水平眼球震颤)。所有术眼经上处理后眼压均明显降低,指测眼压Tn-1,无明显麻醉不全所致的并发症。对照组情况相同,X2检验,P>0.05,无显著性。结论原眼位球后麻醉注药部位,可能在睫状神经节与眶上裂下部之间,较传统眼位安全,又较麻药注在眶上裂下部麻醉确实,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窦性心过缓患对球后阻滞麻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所致眼心反射的随能力。方法:59例岁以上的窦性心动过缓患61人例,入院时常规心电图检查以记录术前心率,心电监护球后阻滞麻醉白内障超声乳化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中的心率变化,记录球后麻醉注射时,按压眼球时和人工晶体植入时的最低平均心率(分别取心电监护仪所显示的10次最低心率数值的平均值),心率减慢或加快的数值等于或大于术前心率的10%就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结果:与术前相比,球后麻醉注射时心率加快(P<0.01);按压眼球时心率渐回复,1例的心率急剧下降,停止按压眼球后即回复;手术操作过程中中心率平稳于术前状态。结论:窦性心动过缓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所致眼心反射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但在按压眼球时要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白内障手术改进,结果11只眼术后皆是圆瞳孔。方法是应用面神干阻滞麻醉,使传入麻醉的作用增强;术前用眼球压迫器加压以有效地降低眼压;用尼龙线间断缝合创口,边缝边用液体注入前房,有利于创口缝合及恢复圆瞳孔。  相似文献   

5.
对白内障手术改进.结果11只眼术后皆是圆瞳孔.方法是应用面神干阻滞麻醉,使传入麻醉的作用增强;术前用眼球压迫器加压以有效地降低眼压;用尼龙线间断缝合创口,边缘边用液体注入前房.有利于创口缝合及恢复圆瞳孔.  相似文献   

6.
对100只限行白内障摘除术前,应用自制可控式眼球压迫器局部加压后进行分组观察,压迫后平均眼压下降至1.31~0kPa,眼压下降是因为玻璃体脱水,使眼球软化,为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成功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球后二次麻醉法对64眼进行眼内手术。球后二次麻醉可分二个步骤,其一为用3%奴佛卡因3毫升加适量(0.1%)肾上腺素的药液,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向眶尖进针,于距眶尖1.4厘米阻滞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其法二是在前一次麻醉效果不理想时,眼肌麻痹而无瞳孔散大者补做二次,麻药量不超过2毫升,在结膜下穹隆部于角膜中央稍偏鼻侧向睫状节方向进针,麻醉睫状神经节。结果绝大部分只一次即可达到眼内、外肌麻痹,眼球痛觉消失。麻醉彻底,术中眼球固定不动,便于手术操作;尤其对白内障摘除术并可避免术中产生合并症,效果确切显著。  相似文献   

8.
球后麻醉致暂时性黑曚一例报告总医院眼科强东芳白内障手术前球后注射麻醉剂是一项常规操作,一般是安全的。但也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眶内血种,视神经功能障碍,眼球穿孔等。作者遇一患者于球后注射麻醉剂约10分钟后突然出现光感消失症状,在给予血管扩张剂等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局部结膜下麻醉和球周阻滞行白内障囊外摘除眼内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两种方法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从安全和可靠的观点出发,作者认为在现阶段采用球周阻滞做白内障手术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球后麻醉及常规球周麻醉是眼科常用的局部阻滞麻醉方法,本文将新法单点球周麻醉方法运用于白内障手术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系作者于1995年4月至1997年4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全部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其中Ⅰ期人工晶体植入...  相似文献   

11.
钟珊  李莉  梁丽芬 《微创医学》2012,7(3):227-229
目的探讨在表面麻醉下行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复明工程中的效果。方法对342例350眼白内障患者行表麻下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疼痛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感、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共319眼(91.14%);术中偶感有轻度疼痛,可忍受并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18眼(5.14%),总有效率达100.00%。无一例患者因疼痛无法承受手术而改行球后或球周麻醉。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1~0.3者43眼占12.29%,0.4~0.6者220眼占62.86%,0.6以上者87眼占24.86%。结论表麻下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避免了相应的并发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质量较好,适宜于大规模复明行动中以白内障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组病人114例117眼,使用0.4%诺倍喜表面麻醉;对照组病人108例110眼,施行传统的球后阻滞麻醉和表面麻醉,两组病人均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麻醉的有效性、并发症、手术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研究组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大大缩短。结论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小切口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开展表麻下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手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7月为复明工程收治白内障患者共计200例(200眼)为治疗组,施行表麻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者198例(198眼)。结果:本组病人随访,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171眼,占85.5%;≤0.5者29眼,占14.5%。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4眼(2%),明显角膜基质水肿19眼(9.5%),暂时性高眼压2眼(1%),前房出血2眼(1%),未见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基层医院完全可开展表麻下小切口无缝线现代白内障手术,达到治盲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对45例53眼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9眼术中未感到疼痛或感到轻微疼痛,手术能顺利进行;3眼术中比较疼痛,经加滴1~2次表面麻醉药后仍能顺利完成手术;1眼行人工晶体后房悬吊固定时有痛感而加用筋膜囊下麻醉而完成手术。结论: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确切有效,简单快捷,且并发症较球后麻醉少。但适应证的选择很重要,对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有时要联合应用其他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在扶贫复明行动中,随机选择性地对87例92只眼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满意率达90.2%(83只眼),有效率达96.7%(89只眼)。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3.3%(3只眼),术中追加球后麻醉,方完成手术。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比同期球周麻醉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还低,这可能与我们初次把表面麻醉用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病例选择谨慎有关。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20例260眼,在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未发生麻醉并发症。术后1天视力≥0.5者148眼,占56.92%;术后1周视力≥0.5者206眼,占79.23%。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后囊破裂。结论:表面麻醉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具有简化操作过程,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的特点,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防盲治盲工作中白内障联合翼状胬肉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晓艺  赵岐  林郁  王星  高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225-1226
目的:探讨在防盲治盲工作中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待手术的患者48例(53只眼),对所有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手术中所需时间、痛觉、后囊膜情况,以及手术后视力,并发症(角膜水肿,前房、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都能顺利完成。结论:在防盲治盲工作中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方繁  张华英  刘阳 《海南医学》2009,20(5):41-42
目的 观察在表面麻醉下进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1例(254只眼)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3d视力t〉0.5者204只眼(80.31%),术后一周视力0.5—1.0者230只眼(90.55%)。随访3—12个月,视力稳定。结论表面麻醉下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手术时间短、疗效好,设备要求简单,适合基层医院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对361例(369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369眼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仅有81眼(22%)在热凝止血时有灼热感,9眼(2%)有疼痛感。术后1天及1周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217眼(58%)和273眼(74%)。结论表面麻醉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MO白星技术冷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55例(67眼)白内障患者用AMO白星技术冷超声乳化仪,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观察术中超声乳化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术后反应、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67眼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平均超声能量5.13%,平均超声时间64″.术后随访3月,最佳视力≥1.0的术眼为18眼26.86%,95%可信区间16%~38%、最佳视力在0.5~1.0间的为41眼61.19%,95%可信区间49%~73%,最佳视力〈0.5的为8眼11.94%,95%可信区间4%~20%.主要并发症:角膜水肿4眼(5.97%),虹膜反应3眼(4.47%).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白星技术冷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具有更好、更精确的能量控制,极大地降低了无效能量的使用和减少热量的产生,提高前房稳定性,平静而有效的超声能量使手术效果更为完善,提高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