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备成分血血袋离心破损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采供血机构将全血制备成各种成分血主要采用物理分离的方法,但血液离心时血袋破损现象时有发生,对宝贵的血液资源造成浪费,为了减少血液的损失,尽量避免血袋离心破损,笔者对血袋离心破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冯庆功 《河北医药》2009,31(3):355-356
随着临床成分用血的不断增加,血液分离成为一种必然,离心时发生血袋破损是成分科常见问题之一,除了离心机的参数设置和血袋本身质量的因素外,血液分离时操作人员在进行离心操作时对某些环节的忽视也是造成血袋离心破损的原因之一。如何减少血液在离心过程中因血袋破损引起的报废,是避免血液浪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成分制备过程中,血袋离心破损是血液采集后报废原因之一。如何减少离心过程中血袋破损造成的报废,是避免血液资源浪费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站2004~2006年制备悬浮红细胞23825袋,发生破损44袋,破损率0.18%。血袋破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以提高制备成分血质量,避免血液浪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血袋破损原因调查表对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三年间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三年共发生血袋破损281袋,其中热合破损占40.20%、离心破损占29.50%、结合破损占5.70%、穿刺破损占24.60%。结论制备成分血时,操作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断加强操作技能,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血袋破损及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以提高制备成分血质量,避免血液浪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血袋破损原因调查表对2005年至2006年的两年间在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两年共发生血袋破损83例次,以血液离心时破损为多见,占70%(58/83);血袋破损部位分别是:袋体点状破裂27例次、血袋边缘破裂24例次、袋体破裂7例次、覆盖管破裂2倒次、导管破裂23例次。结论制备成分血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断改进操作技术,避免或减少血袋破损及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成分血制备时对于无内杯套的离心机,寻找一种方法使得血液经离心后容易从离心机中取出。方法对比实验法。结果血液离心时采取包裹法和装入法血液从离心杯容易取出程度均明显高于直接法且无破袋。结论血液离心外套塑料袋不仅可以提高血液从离心杯取出效率而且可以防止血袋破损,减少血液污染,确保成分血及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本站成分科制备成分血25009袋,发生破损36袋,血袋破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8.
防止血袋离心时下坠和折叠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塑料制备血液成分,目前在我国逐渐普及。用贝克曼M1—6型大型冷冻离心机采用塑料三联袋制备血液成分时,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由于血袋与离心怀内壁之间的间隙太大,即血袋在离心时容易下坠和折叠,从而在  相似文献   

9.
冯倩  宋洪修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46+150-146,150
各种成分血的制备过程很复杂,每一种成分血的制备环节也较多,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忽都会造成血液的破损、渗漏,从而对血液质量安全和工作人员自身安全带来隐患.因而成分血制备过程中滤白、热和、离心、无菌接合、病毒灭活环节等关键点的确立和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6):180-182
目的探讨肇庆市中心血站2012年1月~2016年12月冰冻红细胞报废的原因,寻找减少血液报废的途径,在确保血液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本站2012年1月~2016年12月冰冻红细胞报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1月~2016年12月制备冰冻红细胞共288.5U,报废总量为23.5U,报废率8%,其中离心破损14U,占60%,其次热合口裂开8.5U,占36%,其它原因报废1U,占4%。结论保证血袋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在制备冰冻红细胞时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热合管道时热合两道,并在末端热合口管道上夹一个止流夹,能有效地减少冰冻红细胞离心破损和贮存时热合口裂开,降低冰冻红细胞破损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血液中心于2004年申请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于当年九月一日通过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对成分科设立的四项工作目标的要求之一是离心破损率<0.5%.本中心在申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之前,成分科的离心破损率为0.23%,符合<0.5%的要求.但ISO9000质量体系要求针对质量目标,每一年工作成果均有所突破.针对这一要求,近两年来,我们成分科在降低全血离心破损率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与技术改进,使离心破损率逐年下降.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人工制备血液成份,离心后于分浆夹上进行分离,按常规操作,是将分浆器针尖斜面向上插入血袋,但就在这一瞬间,由于分浆夹的压力作用,致血袋内之血液成份外溢,造成台面、器材及用具等污染,为防止这一现象发生,我们对制造工艺做了一些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工制备血液成份,离心后于分浆夹上进行分离,按常规操作,是将分浆器针尖斜面向上插入血袋,但就在这一瞬间,由于分浆夹的压力作用,致血袋内之血液成份外溢,造成台面、器材及用具等污染,为防止这一现象发生,我们对制造工艺做了一些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照军  李继玲 《淮海医药》2012,30(6):524-525
目的 探讨血液非检验因素报废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方法 使用穿越系统软件统计2011年3月~ 2012年2月我站全血及成分血在采集、制备、贮存、发放、运输及临床应用过程中,排除因检验结果不合格而报废的血液资料.结果 血液非检验因素报废率为1.41%(5623.20/399653.99),报废率构成比由高到低排序为脂肪血浆>血袋破损>溶血>蛋白析出>特殊抗体>过保存期>其他报废>少量>凝块>保密性弃血>热合漏,各季节血袋破损率、溶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及对献血者进行血液生理知识宣教,保证冷链运输要求,改良成分制备工艺,是减少血液非检验因素报废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液报废原因。方法对2010年本站报废血液情况做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确认报废血液共计7021袋,主要原因为ALT升高、中重度脂肪血、凝块和絮状物,HBsAg+、血袋破损、血量不足等问题。结论供血单位正确管理使用血液,可减少血液浪费,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血站血液报废原因。方法 对2004年自贡市中心血站报废血的报废原因做统计、分析。结果 2004年血库中经本站确认的报废血液共计1073袋,报废率8.40%,报废原因为脂肪血、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凝块、溶血、血袋破损等。结论 加大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并完善献血者的信息反馈,严格操作规程以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报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7—2011年成都市医疗单位退回成都市血液中心的血液制剂报废品种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本中心确认的医院报废血液共计1 059袋。报废品种依次为血浆、红细胞悬液、冷沉淀、血小板、全血。报废原因主要有血袋破损、絮状物、乳糜血、凝块、溶血、特殊抗体等。结论: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规范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可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8.
血液的细菌污染、病毒感染和血型错误,是输血安全的三个重大因素。国内外许多文献报道,大多数细菌污染的血液出现在采血开始的5~10ml内,排除采血过程中最初采集的少量血液已被证明可以显著减少细菌污染血液的危险。一次性使用带采样装置塑料血袋就是在传统型塑料血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采样装置,去除细菌污染概率最大的前端血液,减少血液被细菌污染的潜在危险,提高输血的安全眭。本产品已与2008年委托威海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受理号为2008200213972。  相似文献   

19.
《家庭药师》2014,(6):50-50
柯大夫: 我昨天到医院做了放血治疗,之后又拔火罐回家后,我越想越担心,不知这样会不会感染乙肝等血液传播性疾病. 李读者: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母婴等途径传播,如果披火罐沾染了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而下一个使用者存在皮肤破损,却又没乙肝抗体的话,确实有被传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常规输血过程中,当血流速度达不到病情需要时,就会延误患者的抢救时间,此时临床上往往采用挂高输血袋、垫高输架、双手自上而下挤压输血管或用注射器抽出血袋中的血液,直接推注入患者体内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血流速度难以保证,且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使用血压计袖带包裹住血袋,通过气囊在袖带内充气,由此产生的压力迫使血袋中的血液快速输入患者体内,从而补充患者的血容量。新余市人民医院于1998~2008年开展加压输血50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