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而出现的颈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性麻痛的综合证候群。我科自2007年10月以来采用颈部推拿配合颈椎牵引及水突穴注射治疗重症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本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古籍中称之为“脖颈伤筋”,并认为主要是由于颈部伤筋后复感风寒邪气所致。目前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由于颁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所致的颈椎病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表现为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至放射性疼痛,伴有手指麻木、肢冷、无力等,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于2007年3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配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本病,并设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导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颈神经根,而引起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本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且易反复发作。对于本病的常规治疗效果不显著,探索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自2009年3月-2012年5月,采用电针颈夹脊穴配合弹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颈椎病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五类。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50%~70%,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刮痧是用牛角在经络、腧穴或压痛点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我院于2013年~2015年间,对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我科自行研制舒筋活络膏配合刮痧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造宏  齐勇  徐汪洋 《中医正骨》2008,20(10):49-49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造成神经受压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疾患之一,其典型症状为单侧颈痛、放射性上肢痛和手指麻木,体格检查中一般可见单侧上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腱反射下降或消失等。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药物、颈围固定、牵引等。自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用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发病中占50%-60%~([1]),大部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治愈,颈椎牵引是常用方法之一~([2]),但单一的非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突出,我们以颈椎牵引和子午流低频电疗仪为治疗组,颈椎牵引和手法治疗为对照组,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0例均为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理疗科门诊收治的患者,选取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其中男67例,女83例;平均年龄(43.40±11.07)岁;平均体重(66.45±11.77)kg;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急慢性损伤,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发生病理改变,促使颈椎代偿增生,增生物直接或间接压迫颈神经根,颈背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而产生各种症状。1995年10月-2006年10月,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一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麻木。我们以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疗效满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急慢性损伤,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发生病理改变,促使颈椎代偿增生,增生物直接或间接压迫颈神经根,颈背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而产生各种症状。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