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与年龄关系及处理策略。方法选择1999年9月~2008年11月我院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59例,分析其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共33例,总发生率12.74%,其中≥60岁27例,并发症发生率14.21%;60岁6例,并发症发生率8.70%。并发症包括囊袋出血/血肿20例(7.72%),电极脱位6例(2.31%),囊袋破溃3例(1.16%),脑栓塞2例(0.77%),囊袋感染1例(0.39%),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0.39%)。结论 60岁以上与60以下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囊袋感染、破溃和电极脱位并发症在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加深对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准备,术中规范、熟练的无菌操作,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可将其风险减少到最低限,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时期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更换起搏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起搏器更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0年间167例更换起搏器时局部囊袋处理方法的变化,即2008年以前原囊袋内周围形成的纤维网格不予以分开,仅在囊袋上部切口附近分离皮肤及组织,形成大小适中的囊袋;2008年以后尽量将原囊袋中形成的纤维网格分开,适当扩大原囊袋,并加强术后囊袋管理;同时观察起搏器更换术后囊袋感染和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 167例更换起搏器患者,均为起搏器电池耗竭;其中2008年1月以前更换者为77例,2008年1月以后更换者为90例。2个时间段,与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相关的患者和植入因素无显著不同,与2008年以前相比,2008年以后行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6.7%vs 27.3%,P0.01),其中局部囊袋血肿10例(5.9%),8例(80%)为2008年以前更换,局部囊袋感染17例(10.2%),13例(76.5%)为2008年以前更换。结论起搏器更换术中将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原囊袋周围钝性分开的处理方法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目前的强化抗栓治疗策略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02-03-2012-12期间,在我院首次植入或更换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植入以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有632例患者在我院植入或更换永久心脏起搏器,共有29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囊袋并发症。443例(70.09%)患者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其中发生早期囊袋并发症18例(4.74%),发生晚期囊袋并发症6例(1.81%)。189例(29.91%)患者未使用抗栓治疗药物,其中发生早期囊袋并发症3例(1.59%),发生晚期囊袋并发症2例(1.06%)。与未使用抗栓治疗药物相比,使用抗栓治疗药物明显增加早期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4.74%:1.59%,P0.05)。晚期囊袋并发症主要见于高龄、糖尿病以及低体重患者。结论:目前的强化抗栓治疗策略明显增加起搏器植入早期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70岁患者与≥70岁患者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37例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178例,≥70岁组59例,随访2年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25例(10.55%),其中囊袋出血/血肿11例,囊袋破溃/感染4例,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5例,起搏综合征4例,电极脱位/断裂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并未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46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分析 4 6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发生的并发症原因 ,以利减少其发生率。选择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因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置入起搏器或自动复律器 (ICD)的患者 4 6 2例。其中男 2 2 4例 ,女 2 3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4 4 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 14例 ;4 6 2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 2 4 1例、双腔起搏器 2 0 7例(包括部分双室起搏 )、三腔起搏器及ICD 14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内积血及血肿 (6 .1% )、电极导线脱位 (1.5 % )、囊袋破溃及感染 (1.1% ) ,积血的发生与年龄偏大和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有关 ,电极导线的脱位主要是固定的、结扎线松开 ,电极导线固定不良所致 ;感染的发生主要在慢性期 ,尤其是更换起搏器的患者 ,考虑囊袋制作偏小、或与原起搏器形状不相称引起皮肤受压缺血 ,激发无菌性炎症 ,破溃后发生细菌性感染是其主要原因。结论 :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处理策略。方法选择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361例患者,随访截至2015年1月,回顾性分析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相应处理策略。结果 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97%(41/361),其中电极移位10例(2.77%)、心律失常9例(2.49%)、囊袋血肿6例(1.66%)、囊袋感染6例(1.66%)、气胸5例(1.38%)、起搏器综合征3例(0.83%)、心力衰竭2例(0.55%)。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主要并发症有电极移位、心律失常、囊袋血肿、囊袋感染、气胸、起搏器综合征及心力衰竭。术前需评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随访管理,做到早发现、正确处理相应的并发症,以降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发生囊袋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与年龄的关系及处理策略.方法 选择2003年9月~2013年8月于我院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82例,分析囊袋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发生起搏器囊袋血肿12例,总发生率为6.6%,其中≥80岁6例,发生率为6.5%;< 80岁6例,发生率为6.7%.囊袋破溃及感染2例,总发生率为1.1%,其中≥80岁1例,发生率为1.1%;< 80岁1例,发生率为1.1%.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未及时停用抗凝药物、术中止血不彻底、囊袋大小不合适有关,与年龄无关.结论 年龄不增加囊袋并发症的发生率,积极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将8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的SSS合并AF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为3组。A组:围手术期不中断华法林;B组:停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C组:停用华法林。观察术后1年内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出现囊袋血肿2例;B组出现囊袋血肿3例,其中1例囊袋破溃并拔除起搏系统;C组囊袋血肿2例。A、B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C组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脑梗塞2例。结论 SSS合并持续性AF卒中中高危患者起搏器植入不停用华法林未明显增加囊袋相关并发症,未出现明显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囊袋处理方法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96例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患者,50例[年龄(72±177;6.2)岁,起搏器植入时间(8.3±177;2.6)年]在原囊袋中植入新起搏器(传统囊袋组),46例[年龄(71±177;10.4)岁,起搏器植入时间(8.7±177;2.2)年]切除原囊袋,充分止血后在新囊袋中植入新起搏器(新囊袋组)。观察术中两组的起搏囊袋处理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并对患者行舒适度评估。结果传统囊袋组囊袋处理时间(2.6±177;1.6)min,血肿发生率12.0%(6/50),囊袋感染率4.0%(2/50),体温增高发生比例20.0%(10/50),患者满意度72.0%(36/50)。新囊袋组囊袋处理时间(3.4±177;1.3)min,血肿发生率6.5%(3/50),囊袋感染率0,体温增高发生率8.7%(4/46),患者满意度93.5%(43/46)。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体温增高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新囊袋组优于传统囊袋组(均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术中,常规切除原起搏器囊袋有利于降低血肿及囊袋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国产单腔起搏器与进口百多力单腔起搏器的性能和费用。方法选取188例具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基于患者自愿选择原则,103例患者安装国产Qinming2312M单腔起搏器(国产组),85例患者安装进口百多力Phillos IIS单腔起搏器(进口组),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与进口组比较,国产组在植入中和随访中各个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口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2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与进口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03 vs 3/85;P0.05),与进口组住院费用比较,国产组显著降低(24 322元vs 31 098元;P0.01)。结论国产组与进口组性能相当,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起搏器更换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起搏器更换的714例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工作人员通过常规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之后改为每年1次,并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非定期随访.通过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随访(19.5±9.7)个月.所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均纳入本次研究.结果 随访期间共22例(3.1%)患者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13例(1.8%)出现次要并发症,包括4例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起搏器移位,6例伤口愈合不良和1例局限性气胸;9例(1.3%)出现主要并发症,包括3例起搏导线脱位,3例严重的囊袋血肿,起搏器囊袋调整1例和2例严重的感染.9例主要并发症患者均接受了再次手术.接受起搏器导线相关操作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服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结论 尽管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能够降低起搏器更换的并发症发生率,但手术操作仍存在不能忽略的风险.我国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的更换数量较少,对此类起搏器更换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正>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心内膜炎、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常用的处理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方法是拆除起搏系统,换对侧植入。本文介绍2例原囊袋下方重做囊袋处理起搏器囊袋感染的病例。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7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5个月囊袋红肿,脓液渗出再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的囊袋并发症,寻找其原因,探讨处理对策,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系统性回顾总结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26年中1368例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囊袋并发症。结果1368例中,囊袋积血80例,发生率5.8%,抽吸或切开27例(2.0%),囊袋积血与高龄、营养状况差、术前未停用抗凝药物、血小板低、分离制作囊袋术中解剖层次不对及操作不细致等因素有关,而与起搏器重量、起搏器类型等无明显关系;及时发现,延长压迫时间,根据情况抽吸积血往往奏效,个别需切开引流。囊袋破溃6例,发生率0.4%,囊袋破溃主要与起搏器重量较大、囊袋深浅和(或)位置和(或)大小与起搏器不匹配、多余的电极导线盘绕有张力和(或)在起搏器浅面等有关,个别与排斥有关。囊袋感染3例,发生率0.2%,均为囊袋破溃后起搏器外露继发感染;局部彻底清创消毒后囊袋易位,配合全身抗感染、加强营养等处理部分病例有效,最终解决感染问题需电极导线拔除。结论囊袋并发症与患者体质有关,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不细致、术后压迫或处理不当等也会增加囊袋并发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及时发现并恰当处理,囊袋并发症可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早期出现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合并全身疾病、术前抗凝药物、术前合并感染,术前临时起搏,电极数量,手术时长),术后早期感染和囊袋相关并发症(血肿、感染、破溃),并针对可能的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出现囊袋血肿28例(5.7%),囊袋破溃3例(0.6%),感染69例(14.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及临时起搏应用呈正相关(P0.05)。起搏器围术期发热与术前抗凝药物使用及术前是否合并感染有明显相关(P0.05)。虽然二次手术(尤其是临时起搏患者中)与起搏器术后血肿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二次手术后的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论起搏器术前抗凝药物使用是起搏器术后早期出现感染及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证实,电极相关的断裂、脱位等并发症达2.4%~5.5%,囊袋相关的感染及血肿发生率可达4.8%,血管穿刺导致的气胸及血肿发生率可达1%[1-2]。而起搏器置入患者主要为老年人,因老年人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电极及囊袋相关的并发症,我国起搏器置入量逐年增加,并发症也明显增加。于2013年置入全球首例无导线起搏器,2019年12月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应用后,我院置入首例Micra TP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龄(80岁)患者起搏器术后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共127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高龄患者,观察60天随访期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127例患者中,随访期间出现并急性发症者21例(16.5%),其中电极脱位1例(0.8%),气胸2例(1.6%),局部血肿9例(71%),术侧神经损伤2例(1.6%),皮下气肿1例(0.8%),静脉血栓1例(0.8%),心包积液1例(0.8%),术后室性心律失常4例(3.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低、合并心房颤动对出现急性并发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急性并发症比例为16.5%,相关危险因素为女性、BMI低、心房颤动,需加强此类高龄患者起搏器术后的治疗及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囊袋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6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69例患者中,8例(11.5%)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1.4%)起搏器囊袋感染合并脉冲器外露、2例(2.9%)囊袋感染、5例(7.2%)囊袋积血。结论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加强术前评估、提高术中操作水平及术后病情观察,有利于预防并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8.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后1年内发生囊袋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2125例。根据患者是否于植入术后1年内诊断起搏器囊袋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分析感染可能的相关因素以及感染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 34例患者发生囊袋感染。发生早中期感染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28.92±3.13 vs 25.72±1.91,P=0.032);接受抗凝治疗的感染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38.23%vs 11.91%,P0.01);手术次数≥3次的感染组患者多于非感染组患者(14.71%vs 5.4%,P0.01);住院时间≥4天的感染组患者多于非感染组患者(58.82%vs 11.81%,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BMI增高(OR=1.207,95%CI:1.022~1.425),接受抗凝药物治疗(OR=3.911,95%CI:1.126~15.015),住院时间≥4天(OR=2.432,95%CI:1.723~6.154)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BMI增高,接受抗凝药物治疗,住院时间≥4天是早中期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5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收集256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共28例,其中囊袋血肿12例,囊袋破溃感染2例,电极导线脱位2例,起搏综合征4例,心外肌肉收缩2例,精神神经症状3例,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3例。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早期识别能力并及时处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定期随访及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