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手法与口服中药汤剂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12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颈复汤治疗。2组均以治疗15次为1个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总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量表积分。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手法可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两者结合可迅速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针刺四神聪为主和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并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周期为30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P<0.05);两组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积分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示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 针刺四神聪为主可更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35例,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性眩晕量表积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疗效和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优于对照组(81.7%)(P0.05);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申脉、照海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申脉、照海穴结合常规针刺,对照组单纯采用颈夹脊穴常规针刺,通过对两组眩晕症状积分进行评估,观察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9.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眩晕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针刺申脉、照海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对照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督脉铺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眩晕、颈肩痛、头疼、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1%和85.3%,对照组分别为87.9%和6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调神法配合颈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醒脑调神法配合颈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7%、对照组76.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调神针刺法配合颈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症状缓解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留针术"组、普通针刺组,每组32例,"动留针术"组用采用王毅刚老师的"动留针术"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7 d。7 d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眩晕症状、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的改变,计算总有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在眩晕症状总积分、眩晕发作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眩晕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在临床疗效方面,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动留针术"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3)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操作安全性可靠。结论 "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已有刺皮针法的相关记载,现代刺皮针法更是因其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少而被更多地运用到临床中。刺皮针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皮部理论、卫气理论、五脏理论,刺皮针法常用针具有鑱针、鍉针、锋针、毫针,刺皮针法衍生出的针法包括经皮刺激、皮内刺激,刺皮针法的主治范围等方面,阐述刺皮针法的特点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为今后刺皮针法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Pro. HUA had practi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for about 50 years, borne excellent medical skills and was then highly respected by his colleagues and patients. In his large amount of practice, h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in western medicine in order to work hard on acupuncture indications and some stubborn diseases. With the time going on and medical cases accumulating, some unique treatment styles had been formed, such as Jiaji (paravertebral) acupuncture, sacroiliac acupuncture and sacral acupuncture. They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3.
项丛刺合围针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 1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 ,针刺组采用项丛刺和围针治疗 ,西药组采用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口服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 94 .4 % ,西药组 75 .4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项丛刺合围针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就是数据。计算机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针灸学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尚未发现的特征与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应运而生,以针灸学中的现象和规律、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针灸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最终目标,为针灸科学研究铺开一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速路。  相似文献   

16.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的针刺麻醉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麻醉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一方面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进而减少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针刺具有广泛调节作用的优点,加快术后恢复。本文对针刺镇痛的机制和针药复合镇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临床确诊为失眠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和体针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后积分显著低于体针组(P<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睡眠,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取太冲、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27例偏头痛患者,取太冲、风池穴针刺治疗,每日进行1次,5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59%。[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止痛迅速、疗效持久、应用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为头针加体针组,对照组为单纯体针组。运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测评并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3.3%,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0%和76.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HDS-R)、非认知功能(ADL)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