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治肝勿忘护脾脾健堪丞肝复张子惠(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医院,225606)笔者临证40年来,每于诊治肝病时,首遵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牌"之旨,始终重视护脾,常获事半功倍之效。兹就治肝护脾一题,试从生理、病理、临床意义,及如何护脾等方面,谈点粗...  相似文献   

2.
3.
4.
胃肠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脾胃病”范畴。脾胃同属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胃主受纳、主降浊,脾主运化、主升清,脾胃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输送营养精微物质以滋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脾胃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5.
论肝脾不调     
肝脾不调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盖肝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脾为阴土,其功能主运化水谷、升清,其性阴凝板滞。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其功能主疏泄性喜条达,故肝只有对脾土加以正常的疏泄条达,脾土才不壅不滞,健运如常,此称之为“肝木疏脾土”反之肝之疏泄条达又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的濡养,方能刚柔相济,阴阳调和,此称之为“脾土营肝木”因此肝脾二脏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临床上可以见到肝脾不调肝气上亢,肝郁气滞等症。脾气的虚与实,肝脾二脏致病的主从不同,其证治法则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肝脾不调常见四证简述如下。1 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消化系疾病从肝脾论治的机理。方法通过中医藏象理论、相关研究资料和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论证。结果笔者认为,肝郁脾虚,气机失调是艾滋病消化系疾病的基本病机。结论从肝脾论治艾滋病消化系疾病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刺肝脾二经交会点治疗肝脾不调型呃逆5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岩 《北京中医》2000,19(5):39-40
笔者1997年9月至1999年10月应用"肝脾点"为主治疗呃逆患者5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炎病程较长,肝功能持续或反复损害,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是在整个病变过程中,都具有脾虚症状,因此,本文在中医辨证论治时,重点提出脾虚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炎病程较长,肝功能持续或反复损害,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是在整个病变过程中,都具有脾虚症状,因此,本文在中医辨证论治时,重点提出脾虚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0.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田利军  罗士云 《河北中医》2010,32(4):628-628,640
临床中常常见到一些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一种临床病证,常被称之为胃强脾弱证。2007—02-2009—10,我们运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脾和肝方治疗胃强脾弱证5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 ,被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随着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 ,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本病的患病率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本病病程缓慢 ,反复发作 ,不易根治。笔者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本病 36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6例 ,观察对象全部排除肠道器质性疾患及其他全身疾患 ,并且以腹泻或伴腹痛为主诉。在这 36例病人中 ,男性 16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2 2岁~6 8岁 ,平均年龄为 36岁 ,病程 1 5年~ 10年 ,5年以下者 30例 ,5年以上者 6例。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采…  相似文献   

14.
中医“肝脾相关”理论阐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脾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决定了两者密切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的相互为用,病理状态的相互传变,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肝脾同治。认识肝脾相关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脾旺肝虚证又称土壅侮木,多因脾失健运,湿阻气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为脾病及肝所形成的证候,属肝脾不调的范畴,临床颇为常见,然而众多医藉和教材则鲜有专门论述,故笔者就此陈以管见,以翼引玉。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强调“肝脾同治”理论在气血津液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小儿机体的影响,并指出“肝脾同治”理论在儿科疾病的诊疗及预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肝脾同治”理论出发,阐述咳嗽、厌食、心肌受损及多动症等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及方药特点,并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及各家见解,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及预防儿科疾病提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笔者1997年9月至1999年10月应用"肝脾点"为主治疗呃逆患者5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沈茂泉 《中成药》1998,20(7):23-24
肠易激综合症主要病因为七情伤肝,饮食失司。病机表现为肝郁脾虚,气机失调,运化失司,大肠传导失常。本院长期运用扶脾抑肝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45例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病例选择全部患者45例,其中门诊40例,住院5例经1个月治疗明确诊断后转入门诊继续治疗1个月。2诊断标准根据1986年11月成都召开“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肠易激综合症患者。3一股资料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38岁。治疗前病程最短1.5年,最长4年。发病诱因:平素性情急躁,时有郁怒,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