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返流性胃炎也称胆汁返流性胃炎或硷性返流性胃炎,多发生于胃部手术后,大多数见于胃大部切除毕罗Ⅱ式吻合术后,少数见手幽门括约肌成形术,胃幽门旁路手术或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等。有些未经手术的幽门功能失调的病人也可发生。返流性胃炎由于胆汁、胰液、小肠液等逆流入胃,造成广泛的胃粘膜损害,充血、水肿、糜烂甚至重新形成溃疡,临床症状上可出现上腹部烧灼样疼痛,进食后加剧,呕吐胆汁样食物,呕吐后疼痛不缓解。久之,病人食欲下降,消瘦,贫血,抗酸药物治疗不显效。我院近10年共施行胃手术167例,出现上述症状的共26例,均经胃镜…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此病是由于患者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出现障碍,使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和其他液体通过幽门向上逆流至胃内,刺激胃黏膜,从而引发胃部的炎性病变。其病因有三:①实施了胃大部切除合并胃空肠吻合术的患者由于其幽门的组织受损,使幽门的收缩失常。  相似文献   

3.
利多卡因麻痹胄幽门和十二指肠粘膜可使兔胆汁排出量减少,使电刺激膈下迷走神经所致胆汁排出增多的效应减弱,提示体液因素是迷走神经使胆汁分泌和排出增多机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本组大鼠实验分成无处理组、胃肠吻合组、幽门切断组、十二指肠液逆流组、十二指肠液逆流加迷走神经干切断组进行,观察12周处死,解剖。十二指肠液逆流组中,部分大鼠在胃幽门窦小弯侧形成慢性溃疡,呈椭圆性,病变累及粘膜下层,其余均有丘疹样隆起或息肉样改变。十二指肠液逆流加迷走神经切断组中,除1例有糜烂形成外,丘疹或息肉样改变比较轻微。实验结果表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是促成慢性胃溃疡的因素之。  相似文献   

5.
当外科手术如幽门成形术、胃肠吻合术或胃切除术后改变了胃的正常解剖,胆汁容易进入胃内,在敏感的人,胆汁逆流可引起胃炎和胃的糜烂,称为胆汁性胃炎或手术后硷液逆流性胃炎。用胃镜检查和粘膜活切可见到吻合口近端粘膜呈火红色,充血水肿,变脆,胃内充满胆汁。临床症状为上腹疼痛、呃逆、胀满、食欲减退、胃灼热感(烧心),体重减轻、贫  相似文献   

6.
犬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胆道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胆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禁食16~18 h(可自由饮水),成年杂种犬麻醉后,实验组行膈肌水平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对照组仅行幽门成形术.手术8周后,超声检查测定胆总管内径,并行Oddi括约肌测压(SO manometry,SOM),最后取胆囊内胆汁肉眼观察.结果实验组胆总管内压明显升高,内径明显增粗,胆汁内全部出现絮状泥沙样沉淀;实验组SO 基础压(SOBP)明显升高,SO收缩幅度、频率及收缩时间未观察到显著性变化.结论膈肌水平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致使SOBP明显提高,胆道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下称高选迷切)是切断支配胃底和胃体部壁细胞的迷走神经分支,而保留胃窦部的神经支配,达到既降低胃酸促使溃疡自愈,又保存了胃窦部正常的排空功能,也保持了幽门防止胆汁及肠液返流的功能。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我们于1977年6月至1977年10月在穿孔单纯缝合的同时加高选迷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急性穿孔13例,其中1例术后一年半在  相似文献   

8.
由于胃手术或幽门功能紊乱引起胆汁返流,可致胆汁返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本文就胃镜下幽门功能紊乱伴胆汁返流引起的胃病,和胆汁返流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作一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资料取自我院胃镜室1987年1月至1997年4月胃镜检查病例,共13309例,其中诊断为幽门功能紊乱伴胆汁返流的353例,男269例,女84例;年龄23~81岁,平均47.6岁。临床上都有上腹部灼痛、饱胀、纳差等症状。方法1.幽门功能紊乱,胃镜诊断标准为:(1)幽门关闭不全,表现为幽门不紧闭或持续开放1cm以上…  相似文献   

9.
1碱性反流性胃炎的概念因胃良性疾病、恶性肿瘤行胃切除术并重建消化道后,胆汁反流人冒月I起严重的上腹灼痛、顽固的胆汁性呕吐、进行性消瘦的三联症状,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这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发病率约5%~15%,多发生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llroth-11式胃空肠吻合术后。2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原因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切除了远端部分胃体、幽门,切断了迷走神经,胃窦的研磨作用及幽门的闸门作用丧失,失去了胃窦、幽门泵功能,胃排空功能障碍,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十二指肠内大量PH为7.6的碱性液体,PH为…  相似文献   

10.
1 病因和发病机理 1.1 胆汁反流的原因正常幽门括约肌可以阻止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胆囊收缩素和胰泌素可增加幽门括约肌的张力,而胃泌素则可降低幽门括约肌的张力。正常情况下二种激素的平衡使幽门括约肌舒缩适当面不发生胆汁反流。近年发现正常人也有少量反流,但这种“生理性”反流不致于引起病变。当幽门结构受到破坏或幽门功能紊乱时就可出现大量胆汁反流。其原因有:①任何降低或破坏幽门功能的手术,胃大部  相似文献   

11.
众多因素参与了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如胆汁胆固醇成核异常、胆汁胆固醇过饱和以及成石基因、胆囊动力功能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本文对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形成的一种表浅性胃炎。笔者以针刺为主治疗功能不全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9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施行保留幽门及胃窦浆肌瓣胃次全切除术(简称PAFPG),拟解决胃次全切除术所存在的倾倒、返流和滞留三个胃动力学问题。方法通过保留胃迷走神经及幽门和制备胃窦“舌形”浆肌瓣来保留幽门及胃窦的功能,术后复查胃酸、钡餐和胃镜等分别了解降酸率、胃排空情况、胆汁返流情况和胃粘膜病理变化,并与同期采用传统胃次全切除术式(Billorth术)病例对照。结果(1)BAO下降率为(87.25±6.37)%,MAO下降率为(83.42±8.28)%;(2)可见幽门开放、关闭,残胃可见收缩,钡剂2 h内自胃排空;(3)胆汁返流病例数比BillorthⅠ式和Ⅱ式分别下降57.33%和84.00%,而且程度轻;(4)胃粘膜病变数明显少于Billorth术式,且病变轻。结论PAFPG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胃酸,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胃次全切除术存在的胃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汁淤滞(cholestasis)系指一种病理状态。因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障碍和胆汁通过胆管系统流入十二指肠受阻,以致胆汁淤积在肝内胆管系统和肝细胞内,并逆流到血液而出现黄疸。它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而且病程长,即使诊断明确,治疗上仍  相似文献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所导致的胆汁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刺激胃粘膜,破坏胃粘膜屏障,而引起的胃炎。 1.发病机制 (1)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从胃镜下可以看到有的病人,幽门持续开放,使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可使粘膜血管通透性异常增高,氢离子逆弥散入胃壁,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相似文献   

16.
胃切除术后能够产生众多的并发症中,最近被认识的为术后胆汁性胃炎。此症侯群曾见于胃肠吻合(有或无胃的切除)及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成形术后。已经根据症状、胃酸、X线、内窥镜及粘膜组织病理的研究等与其他胃切除后的不适情况鉴别。病人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研究了6375例次胃镜资料,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观察胃底黏液湖、胃窦黏膜及幽门的开放情况;H.pylori-cagA-IgG抗体测定,快速尿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3项中有2项阳性者为H.pylori感染;组织学检查按新悉尼标准观察幽门螺杆菌、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形态学特征,将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数据均采用x±s表示,同级阳性率之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7%,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镜下均发生了胃窦的炎性病变。8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功能不全。在H.pylori阳性与阴性组之间的镜下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学方面:浅表性胃炎108例,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炎症伴肠化9例。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在组织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导致幽门功能失调所致,它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用22只家兔进行实验观察,看到: (一)在麻醉情况下,家兔胆汁流量较多,流速均匀。 (二)在电刺激膈下迷走神经后,22例实验动物中有14例出现胆汁分泌抑制现象,6例出现胆汁分泌增多或暂停的交替现象,这二现象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潜伏期均很短,在1—2秒钟之内。2例无改变。 (三)10例实验动物的胆囊胆管被结扎,然后用电刺激迷走神经,均出现胆汁分泌抑制现象。 (四)7例实验动物于静脉注射自身胆汁引起胆汁流量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刺激迷走神经,结果4例出现胆汁流量暂停,2例无变化,1例出现胆汁流量增多。 (五)6例实验动物于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刺激迷走神经,其中4例的胆汁流量不发生改变,2例出现抑制现象。根据这些结果似乎可以认为,电刺激膈下迷走神经可以抑制胆汁流出,这可能是由于胆管收缩或痉挛所致。  相似文献   

19.
董柏民  褚娅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10):591-593
为观察幽门胆汁反流对胃窦粘膜损伤、有关症状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影响,采用测空腹胃液胆汁酸浓度130例,按其含量高低分为轻、中、重3种程度的幽门胆汁反流组。结果显示,各组胃窦粘膜损伤及临床症状与幽门胆汁反流程度无明显关系(P均>0.05),但发现幽门胆汁轻度反流组的胃窦腺体萎缩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重度组(P均<0.05),幽门胆汁中度反流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轻、重度幽门胆汁反流组(P均<0.05)。提示幽门反流液中的胆汁酸对胃粘膜损伤不是首要因素,慢性胃炎是受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必须有效抑制幽门胆汁反流才能减少HP的感染及延缓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泛酸、痞证"范畴。是由于流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及其肠液通过幽门逆流至胃,刺激胃黏膜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是胃炎中较常见的类型。胃镜下可见胃液较,呈黄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笔者依据中医理论,针对肝胃郁热、胃失和降之基本病机,治以疏肝和胃、清热降逆,使肝胆疏泄正常,胃气和降,胆火清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