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8例行背驮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肝癌患者,ASAⅢ~Ⅳ级.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监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再灌注期(新肝早期)及新肝期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股静脉压、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凝血功能及血气和生化功能指标,并精确记录术中的尿量和出入量.根据背驼式原位肝移植各期的不同特点,对血流动力学、酸碱平衡、电解质、凝血功能、体温、肾功能进行综合调控和保护.结果 围麻醉期8例成功,康复出院6例,术后死亡2例(抢救性肝移植),出院后死亡1例(肝癌复发).无肝前期、无肝期HR与术前相比有较明显的增快,而在再灌注期则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在无肝前期、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出现明显改变,尤以再灌注期最为显著.酸碱平衡在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出现明显改变,以再灌注期最明显.从无肝前期至再灌注期凝血功能进一步紊乱,尤其在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再灌注期血钾和术前相比有明显增高,血钙则出现明显的降低;再灌注期体温下降明显.结论 提高原位肝移植麻醉安全性的关键是及时、有针对性的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酸碱平衡、电解质、体温、肾功能进行综合调控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围麻醉期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办法。肝移植术患者围麻醉期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尤以无肝期和新肝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再灌注综合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凝血功能等变化最为突出。笔者将2005年11—12月30例肝移植术患者的围麻醉期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辉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79-8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方法:本院18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均行非静脉转流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结果:18例肝移植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一例死亡;与麻醉后相比,门与AHT指标在无肝期(30min)开始明显延长,并持续到新肝期(30min)(P〈0.05);而FIB和PLT指标在无肝期(30min)、新肝早期持续下降,与麻醉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肝期(30min)FIB和PLT指标有升高,但仍低于麻醉后(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是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赵敏 《江西医药》2006,41(2):105-10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时围术期液体的管理。方法28例肝移植患者选择全麻。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均采用非静脉-静脉转流技术。根据肝移植各期的生理特点分别进行液体管理。无肝前期.蹦为出血较多。定期监测Hb.Hct、白蛋白及时补全血。血细胞、白蛋白及胶体液,及时维持无肝前期末时CVP 9cm H2O以上。无肝期。此期因门腔静脉阻断,防止新肝期时门腔静静脉开放时回心血量猛增,对心肺负荷加重,此期增应尽最控制液体,应补充血液、血浆为主。新肝期时门腔静脉开放,回心血量猛。进行容量控制外,根据出血情况,监测CVP、PAWP的情况,必要时用速尿、甘露醇排除多余体液。结果28例原位肝移植均能安全进行手术,无因容量负荷原因而导致并发症。结论良好的围术期液体管理是原位肝移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生化变化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因晚期肝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及肝移植手术的巨大创伤和对机体的干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与凝血功能紊乱,并累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我院自2004-01-2005-05进行成人原位经典肝移植(OLT)20例。本文着重讨论经典非静脉一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酸碱及电解质变化及麻醉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静脉转流下,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围术期电解质浓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9例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在非静脉转流下,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经颈静脉双腔管持续监测CVP,桡动脉置管监测ABP。于手术各期定时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钠、钾、钙浓度。常规持续监测HR,SpO2,PETCO2及体温。结果:本组9例围手术期血钙持续偏低,无肝期和再灌注前期尤为明显。无肝期前期(5 m in)及再灌注前期(5 m in)血钾轻度上升,无肝期中期(30 m in)及再灌注中期(30 m in)血钠轻度上升,但极少超出正常范围,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逐渐恢复诱导后水平。进入无肝期后,大部分病人血压一过性明显下降,其余时间段均较平稳。结论: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无肝期及再灌注期应注意纠正低血钙,无肝期前期(5 m in)及再灌注前期(5 m in)应警惕高血钾发生。进入无肝期前应适当扩容,无肝期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及时根据病人失血量及血球压积补充血容量,尽可能维持围术期循环稳定,防止再灌注前期严重酸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肝脏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早期原发性肝癌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肝移植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围术期凝血机制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明显。良好的麻醉监测与管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对32例肝脏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凝血机制的异常变化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进行了处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原位肝移植手术(OLT)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但其创伤大及对生理干扰显,围手术期常出现严重的循环功能、体温、凝血、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本通过对5例原位肝移植手术的临床麻醉,探讨术中麻醉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背驮式和经典式肝移植病人术中及术后肾血流和肾功能的变化,对肝移植病人肾功能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重症肝炎、肝硬化病人28例,分成背驮式肝移植组(A组,n=14)和经典式肝移植组(B组,n=14),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分别于开腹前(T0)、无肝期30 min(T1)、新肝期10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由专人用彩色多普勒B超测量肾动脉的血流速度,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阻力系数(RI).从Swan-Ganz导管抽取右心房血测Bun和Cr水平,于手术各时期抽取动脉血测定酸碱度和电解质,同时记录尿量.结果 两组病人在无肝期之前肾动脉RI、尿量、Bun、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各时期A组优于B组(P<0.05),B组T4、血Bun和Cr有改善趋势.结论 背驮式与经典式肝移植比较,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肾血管阻力系数增加不明显,肾小球滤过率无下降,肾功能得到较好保护.  相似文献   

10.
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LT)围手术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8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连续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无肝期心排血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CI)较无肝前期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新肝期CVP与PAWP较无肝前期明显升高(P<0.01或P<0.05),平均动脉压(MAP)下降(P<0.01);外周血管阻力(SVR)与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在无肝期10 min后显著增高(P<0.01).结论 血液动力学变化主要发生于无肝期和新肝早期,应采取综合措施维持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经验。方法90例肾移植术患者,分别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气、血糖、电解质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评价3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在开放肾血管前多有不同程度下降,选择静吸复合麻醉患者的血压变化不明显。结论麻醉管理应以维护循环功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根本的方法。我院2006年至2007年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手术麻醉138例,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专科护士参与麻醉宣教、麻醉的准备、麻醉配合、麻醉复苏等过程。现将我们的麻醉护理配合和体会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原位肝移植术创伤大 ,对循环与内环境稳定影响严重。我院于 2 0 0 2年 1 1月首次在海拔3 658米的拉萨进行了 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 ,并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完成。现结合本例临床资料探讨围麻醉期的管理体会。1 临床资料患者男 ,2 4岁 ,体重 45kg ,属乙肝性终末失代偿性肝硬化。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前常规用药 ,麻醉选择气管内插管 ,静吸复合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 1 0mg ,芬太尼5μg·kg- 1 ,异丙酚 2mg·kg- 1 ,哌库溴胺 0 1 5mg·kg- 1 。维持期间断静推芬太尼、咪唑安定、哌库溴胺、安氟醚间吸。术中重视中心体温的…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吸人异氟醚并静脉泵入丙泊酚,B组采用TCI系统Marstl模型输注丙泊酚,C组吸入异氟醚,B组和C组均联合硬膜外麻醉.记录麻醉期间9个时点无创SBP、DBP和HR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和剂量.结果:B组或C组SBP、DBP在切皮、腹腔探查、拔管期波动较小(P<0.05).B组HR在关腹至拔管期相对稳定(P<0.01).A组使用尼卡地平次数较B组或C组增多(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静吸复合全麻血流动力学稳定,以丙泊酚TCI联合硬膜外麻组心率最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静吸复合全麻与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胸部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吸入麻醉药用量及麻醉清醒时间 ,将 40例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 组 )与对照组 ( 组 ) ,分别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 ,观察不同时点 SBP、DBP和 HR的变化、吸入麻醉药用量及麻醉清醒时间。结果显示 ,同麻醉前相比 , 组不同时点 SBP、DBP无显著变化 ,HR在插管和拔管即刻明显升高 (P<0 .0 1和 <0 .0 5 ) ,拔管后 5 min内下降 ; 组在不同时点 SBP明显升高和 HR增快 (P<0 .0 5 ) ,拔管即刻和拔管后 5 min DBP明显升高 (P<0 .0 5 ) )。提示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是用于胸部手术的一种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高温疗法(whole body hyperthennia,WBH)的麻醉管理特点,提高WBH麻醉管理水平。方法20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全身热疗系统加温,静吸复合全麻,监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PetCO2)、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毛细血管锲压(PCW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l)、肺循环阻力(PVR),外周血管阻力(SVR)、动脉氧饱和度(SaO2)、血糖和肾功能。结果随着体温的升高,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参数出现明显的变化。HR、CO、CI、CVP、MPAP、PCWP均升高,恒温期间最明显,而此期MAP、PVR、SVR反而下降(P<0.01);在高温状态下,心脏功能受抑制,发生肺水肿的几率增大,氧耗与氧供均升高。与一般全麻比较,药物分解代谢增快,所需麻药量增多。结论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合理的麻醉用药,完善的监控手段,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充分的氧供,酸碱平衡,血气电解质稳定,高血糖,以及各器官功能的维护和合理补液,均有助于提高WBH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高温疗法(whole body hyperthennia,WBH)的麻醉管理特点,提高WBH麻醉管理水平.方法 20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全身热疗系统加温,静吸复合全麻,监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PetCO2),、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平均压(MPAP),平均动脉压(MABP)、肺毛细血管楔压(17CW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1)、外周血管阻力(SVRI)、肺动脉血管阻力(PVRI)、动脉氧饱和度(SaO2)、血糖和肾功能.结果 随着体温的升高,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参数出现明显的变化.HR,CO,CI,CVP,MPAP,PCWP均升高.恒温期间最明显.而此期MABP,PVRI,SVRI反而下降(P<0.01);在高温状态下,心脏功能受抑制,肺水严重增多,氧耗与氧供均升高.与一般全麻比较,药物分解代谢增快,所需麻药量增多.结论 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合理的麻醉用药,完善的监控手段,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充分的氧供,酸碱平衡,血气电解质稳定,高血糖以及各器官功能的维护和合理补液,均有助于提高WBH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总结猪原位肝移植术中体位外静脉转流的配合经验。选择健康家猪进行16例原位肝移植,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手术中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及体温变化并根据体外静脉转流特点制定出相应护理方案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存活14例,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开始及结束后短暂波动,体温随着手术的进行稍下降。熟悉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加强转流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有助于猪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成功,也为临床肝移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亮  薛玉良  杜洪印 《天津医药》2008,36(7):496-498
目的:探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下腔静脉血血气和电解质变化及其原因。方法:26例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经右颈内静脉和右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于开腹前(T0)、无肝期前5min(T1)、新肝开放前5min(T2)、新肝期15min(T3)、新肝期30min(T4),分别从右颈内静脉、右股静脉导管抽取上、下腔静脉血,进行血气、电解质分析。结果:与上腔静脉比较,下腔静脉血氧分压[p(O2)]在T2时降低(P<0.01),pH、剩余碱(BE)、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钾、血糖和乳酸水平与上腔静脉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比较,下腔静脉pH、BE在T2时下降,新肝期15min分别降达最低值[7.283±0.060、(-5.4±3.1)mmol/L],而p(CO2)于T2、T3升高。结论:无肝期阻断远端下腔静脉血除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外,未见严重的高钾血症和酸中毒表现,提示再灌注综合征与下腔静脉血钾水平和酸碱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食管癌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Ⅰ)组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Ⅱ)组,每组30例。术中采静脉血测量血糖、皮质醇和胰岛素浓度。结果 两组术中胰岛素呈上升趋势。血糖、皮质醇浓度亦均升高,在手术开始后120min时均达高峰,但Ⅱ组低于Ⅰ组(P〈0.05)。血压、心率在手术开始后30min和60minI组显著升高,拔除气管导管时达高峰,同时Ⅱ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食管癌手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全麻药物用量少,应激反应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