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aspase-1和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aspase-1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1.20±0.33)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79±0.25),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Caspase-3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87±0.16)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66±0.10),差异有显着性(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aspase-1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1和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增高,Caspase级联反应可能参与了SLE患者淋巴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糖皮质激素受体与HSP90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其表达水平同糖皮质激素疗效的相关性[1-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及其受体(IL-6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9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IL-6Rm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结果 ①活动期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IL-6R阳性表达率为100%。②PBMC中,IL-6R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SLE患者为0.902±0.273,非活动期SLE患者为0.519±0.11,正常人为0.573±0.24。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③血清中IL-6水平:活动期组为71.89±20.02pg/mL,非活动期组为17.96±6.93pg/mL,对照组为0.035±0.035pg/mL。活动组显著高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P=0.00),非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活动期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的IL-6水平与PBMC上的IL-6R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87和r=0.615,P<0.05)。结论 IL-6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LE患者PBMC中IL-6受体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疾病活动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80/CD86和CTLA-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2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80、CD86、CTLA-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6的阳性表达率为90.63%,正常人对照组为6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D86的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0.6410±0.0174)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4510±0.040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TLA-4的阳性表达率为81.25%,其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为1.0020±0.0624,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0的阳性表达率和CD80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86和CTLA-4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产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SLE患者PBMC中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mRNA表达和产生的变化.结果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SLE患者PBMC产生IFN-γ,IL-4和IL-10水平分别为(74.08±15.85)pg/mL,(246.43±45.25)pg/mL,(549.52±67.00)pg/mL;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0.3298±0.2181,0.4951±0.2938,0.8671±0.6620.治疗前IFN-γ,IL-4和IL-10水平分别为(113.5±27.6)pg/mL,(272.97±33.78)pg/mL,(625.32±104.61)pg/mL;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1.4094±0.6317,0.6872±0.4713,1.1758±0.6255;治疗后各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IFN-γ较IL-4,IL-10降低更为显著.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影响SLE患者细胞因子mRNA表达和产生,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可能为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催乳素受体(PRLR)的表达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免疫发光试验(TrFIA)测定血清PRL,用SLEDAI指数评估了113例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性,并用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与高PRL血症的关系;采用放射性受体配基结合试验(RLBA)及RT-PCR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PRLR变化。结果 ①63例SLE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14.45±7.25μg/L)显著高于50例静止期患者(11.79±8.08μg/L)和28例正常人对照组(7.08±6.26μg/L);②79.37%的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在9~51.2μg/L;③113例SLE患者血清PRL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活动指数呈线性正相关;④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发现蛋白尿、低C3和高dsDNA抗体滴度与高PRL血症相关;⑤24例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的PRLR的特异性结合率(SB,5.03%±2.51%)、总结合率(TB,15.34%±6.98%)和mRNA的表达水平(0.85±0.45)均显著高于22例静止期患者(SB4.18±2.26,TB14.03±6.54%,mRNA0.58±0.43)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SB1.62%±1.05%,TB8.19%±1.47%,mRNA0.20±0.13)。结论 SLE患者血清PRL轻度升高,PBMC的PRLRmRNA高表达以及相应特异性结合率的增加与SLE的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纤维蛋白原样蛋白/人纤维介素(HFGL2)与SLE中存在的凝血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SLE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HFG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SLE患者PBMC中HFGL2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HFGL2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结论 PBMC中HFGL2的表达可能与SLE的发病和疾病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白介素1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白介素(IL)18可诱导Th1反应,在各种过敏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中起免疫调节作用[1]。为了探索IL-18在SLE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了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IL-18mRNA水平,观察IL-18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1]、血沉(ESR)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认为银屑病是细胞免疫异常而导致表皮细胞过度增殖性疾病[1]。新蝶呤是细胞免疫反应终产物[2],是体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轴所介导的免疫系统激活程度标志物[3]。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活性与新蝶呤关系,我们采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PBMC增殖活性,同时测定尿中新蝶呤浓度,观察新蝶呤与PBMC增殖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凋亡调控分子BclGL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A-SLE)、18例非活动期SLE患者(I-SLE)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细胞绝对数;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各组PBMC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PBMC中BclGL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印迹检测BclGL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干扰素(IFN)-α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A-SLE患者外周血中PBMC细胞绝对数[(0.16 ± 0.06) × 109/L]低于I-SLE[(0.27 ± 0.14) × 109/L]及健康对照[(0.34 ± 0.23) × 109/L](均P < 0.01);A-SLE患者PBMC凋亡率(22.6% ± 1.1%)较I-SLE(16.4% ± 0.9%)及健康对照(10.1% ± 0.4%)升高,I-SLE患者也高于健康对照(均P < 0.01);A-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高于I-SLE及健康对照(均P < 0.01);SLE患者外周血血清IFN-α含量[(32.5 ± 2.2) μg/L]较健康对照[(15.5 ± 1.3) μg/L]增高(均P < 0.01);SLE患者PBMC中上调的BclGL表达与PBMC凋亡率(r = 0.486,P < 0.01)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核抗体(ANA)滴度、IFN-α水平呈正相关(r = 0.496,0.516,0.535,均P < 0.01),与患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 = -0.515,P < 0.01)。结论 SLE患者PBMC中BclGL分子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LE患者PBMC的凋亡异常,从而在SLE发病中起作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BclGL;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2及CCR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93例SLE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应用半定量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其CCR2、CCR3 mRNA表达水平,并应用SLE疾病活动性指数评分标准(SLEDAI)对SLE患者进行评分.结果①9例SLE患者活动期、非活动期及对照组PBMC CCR2与CCR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989±1.595与2.847±2.400、0.388±0.213与0.585±0.219、0.263±0.157与0.602±0.124,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13,0.004;0.000,0.007);非活动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②SLE患者PBMC中CCR2、CCR3 mRNA表达水平与SLEDAI分别作直线相关性分析,CCR2 mRNA、CCR3mRNA水平与SLEDAI均呈正相关.③具有肌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其PBMC CCR2、CCR3表达水平较无肌炎表现时降低.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比不具有相应症状者CCR2 mRNA表达降低.结论SLE患者PBMC CCR2、CCR3表达均增加,且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而CCR2、CCR3为表达于Th2细胞的趋化因子受体,提示SLE患者Th2细胞占优势.CCR2可能参与SLE患者肌炎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CCR3参与肌炎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0及其配体(CD40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40和CD40配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40配体的阳性表达率为88.24%(30/34),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50.00%,15/3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40配体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0.6970±0.1214)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2684±0.079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40的阳性表达率和CD40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0配体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LE患者PBMC中CD40配体的表达水平可作为疾病的活动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可溶性Fas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代表,众多的研究表明[1~6],SLE的发生、发展及其免疫学改变与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细胞凋亡缺陷有关,狼疮患者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水平明显升高[3].因此,我们测定了63例SLE患者血清的sFas水平,并对其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自由基的致病作用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抗氧化剂维生素E可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磷脂酶A2(PLA2)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过程,它又与自由基的产生密切相关[1]。国内外文献报道SLE患者体内氧自由基水平较正常增高[2,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及血清中PLA2活性明显升高[4],但在SLE患者体内PLA2活性及其与自由基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我们通过检测SLE患者血清过氧化脂质(LPO)、维生素E水平及PLA2活性,分析他们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SLE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雌激素受体(ER)和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分离58例SLE患者和28例正常人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逆转录并扩增ER和HSP90,通过凝胶图像扫描系统对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进行扫描分析。结果 SLE患者组PBMC中ER和HSP90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活动期患者的表达高于稳定期患者(P均<0.05)。结论 SLE患者中存在ER和HSP90基因的过度表达,并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催乳素受体(PRLR)的表达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应用时间分辨免疫发光试验(TrFIA)测定血清PRL,用SLEDAI指数评估了113例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性,并用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与高PRL血症的关系;采用放射性受体配基结合试验(RLBA)及RT-PCR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PRLR变化.结果①63例SLE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14.45±7.25 μg/L)显著高于50例静止期患者(11.79±8.08μg/L)和28例正常人对照组(7.08±6.26 μg/L);②79.37%的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在9~51.2μg/L;③113例SLE患者血清PRL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活动指数呈线性正相关④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发现蛋白尿、低C3和高dsDNA抗体滴度与高PRL血症相关;⑤24例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的PRLR的特异性结合率(SB,5.03%±2.51%)、总结合率(TB,15.34%±6.98%)和mRNA的表达水平(0.85±0.45)均显著高于22例静止期患者(SB 4.18±2.26,TB14.03±6.54%,mRNA 0.58±0.43)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SB 1.62%±1.05%,TB8.19%±1.47%,mRNA 0.20±0.13).结论SLE患者血清PRL轻度升高,PBMC的PRLR mRNA高表达以及相应特异性结合率的增加与SLE的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转录因子T-bet和GATA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T-bet和GATA3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探讨T细胞在SLE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半定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活动期SLE患者、稳定期SLE患者、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bet和GATA3mRNA表达状况.结果 GATA3实时荧光定量PCR△Ct值:活动期(8.92±1.29)明显低于稳定期(12.20±1.18)和正常人(11.80±0.80),所以活动期患者GATA3mRNA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正常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半定量PCR显示活动期(0.15±0.15)也明显高于稳定期(0.04±0.05)和正常人(0.03±0.0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均显示稳定期患者与正常人GATA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T-bet实时荧光定量PCR△Ct值:活动期为10.52±0.82,稳定期为9.93±1.13,正常人为10.23±1.32;半定量PCR:活动期为0.30±0.23,稳定期为0.28±0.14,正常人为0.22±0.11,两种方法均显示活动期患者、稳定期患者、正常人T-bet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调控Th2细胞的转录因子GATA3的升高可能与SLE活动有关,而调控Th1细胞的转录因子T-bet可能与SLE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18.
OX40/OX40配体(OX40L)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性过敏性脑髓炎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的表达异常升高,阻断OX40/OX40L信号转导系统可使病情减轻[1]。为探讨OX40/OX40L。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OX40/OX40L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半定量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释放核小体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自身抗体、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SLE患者PBMC裂解上清液核小体及其血清自身抗体水平,用SLEDAI积分法评估SLE活动度。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释放核小体的平均水平为(39.39±25.70)IU/mL,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1.73±7.87)IU/mL和静止期SLE患者(13.44±8.82)IU/mL,并且与其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01);SLE患者PBMC的核小体释放水平与SLEDAI积分数、ds鄄DNA抗体水平和补体C3降低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0.01、0.01和0.05)。结论SLE患者PBMC凋亡产生的核小体水平变化与SLE临床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提示核小体可能是诱导SLE发病的重要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健康人血清BAFF水平的差异,探讨BAFF水平与调节性B细胞(Bregs)的相关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4例SLE患者及16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SLE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BAF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CD19+、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及  CD19+CD24hiCD27+ B细胞水平。分析血清BAFF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指标及外周血Bregs两个主要亚群的细胞数量及比例的相关性。结果:BAFF水平比较: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U=34.50,P<0.05);BAFF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5);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者明显高于阴性者(U=27.50,P<0.05);ESR升高者明显高于ESR正常者(U=28.00,P<0.05);补体C4下降者明显高于补体C4正常者(U=15.00,P<0.001)。SLE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CD19+B细胞比例明显正相关(r=0.52,P<0.05),与  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数量明显正相关(r=0.56,P<0.01),与  CD19+CD24hiCD27+ B细胞的比例负相关(r=-0.46,P<0.05)。SLE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皮疹、关节炎、血液系统损害、肾损害、血肌酐、尿素及24小时尿蛋白水平等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高水平的BAFF可以上调未成熟调节性B细胞数量,使成熟的Bregs亚群比例下调,影响成熟的Bregs免疫抑制作用,进而参与狼疮病情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