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于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吡格列酮和胰高血糖素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组合可能是胰岛素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选择。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1月17日的《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研究结果曾在去年美国新奥尔良ADA年会上公布。艾塞那肽可改善β细胞功能,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可改善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两药联合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5,(7):43-45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与吡格列酮分别联用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对比。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片的前提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n=30)和吡格列酮组(n=30),分别给以西格列汀片与吡格列酮片口服,检测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两组医疗费用、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例数、体重指数等数据。结果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与吡格列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别,两组均无低血糖的发生,但在体重指数和医疗费用产生的成本-效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西格列片汀联用二甲双胍片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优于吡格列酮片联用二甲双胍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择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52例,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29例)和吡格列酮治疗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常规治疗,待血糖稳定1周后,对照组继续维持原治疗,吡格列酮治疗组加用吡格列酮片口服8周(30mg/日)。各组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水平。结果①糖尿病肾病对照组与吡格列酮治疗组对比,治疗前FPG、HbA1c、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8周后,糖尿病肾病对照组的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吡格列酮治疗组的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改善糖尿病的肾脏损害,减少尿白蛋白滤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联用胰岛素治疗对初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择初诊LADA患者51例,分为单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25例)和吡格列酮联用胰岛素治疗组(26例)。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治疗访视,研究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联用胰岛素治疗组AUCCP30、AUCCP120和2hC肽水平均高于单用胰岛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吡格列酮在减轻LADA患者胰岛β细胞进行性免疫破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保护早期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路一平  邱健 《中国医师杂志》2006,8(8):1050-105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与盐酸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法检测阿托伐他汀组、吡格列酮组、联用组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TF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有TF表达;阿托伐他汀与吡格列酮单独及联合作用下,主动脉TF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吡格列酮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均能抑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TFmRNA的表达,提示阿托伐汀与吡格列酮可能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的糖脂胰岛功能的影响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给予110例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予吡格列酮30mg/d(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12周,对照组(55例)予二甲双胍(0.75mg/d)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空腹的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SIS)对比观察。结果吡格列酮在治疗糖尿病降血糖的同时有降低空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指数.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6.4)岁,给予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二甲双胍0.5 g,每日2次.治疗6个月以上;对照A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3±7.5)岁.单用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对照B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5±7.8)岁,单用二甲双胍治疗0.5 g,每日2次.均治疗6个月以上.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2hlNS)水平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检查指标较单用吡格列酮组和单用二甲双胍组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河西区马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口服控制血糖,观察组口服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经过12周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方法 5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低盐、优质蛋白、糖尿病饮食,糖尿病教育,定期随访监督指导,监测血糖、血压稳定后1周,对照组维持治疗,吡格列酮组应用吡格列酮胶囊30 mg,每日1次,全部病例观察6周.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吡格列酮组、对照组24 h UAER,TNF-α,HBA1c分别为(127±25) mg,(1.2±0.4) ng/L,(6.2±1.0)%、(184±23) mg,1.2±0.3) ng/L,(6.2±1.0)%,治疗前为(245±27) mg,(1.6±0.4) ng/L,(7.4±1.0)%、(253±28) mg,(1.6±0.4)ng/L,(7.3±1.0)%,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分别为(8.0±2.6) mg/L、(6.8±2.1) mg/L高于治疗前(4.3±1.0)mg/L,(4.3±1.1)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FBG下降,吡格列酮组24 h UAER下降及脂联素升高水平比对照组明显.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以及吡格列酮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mg/d,治疗6个月,观察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糖、血脂、sVCAM-1、sICAM-1和CIMT水平变化及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VCAM-1、sICAM-1和CI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VCAM-1、sICAM-1和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IMT变化与体质指数(BMI)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sVCAM-1和sICAM-1有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358、0.381、0.368、0.580、0.572(均P<0.05)。结论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这可能是吡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药三参二根汤与吡格列酮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中药三参二根汤加服小剂量降糖药治疗Ⅱ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的疗效与单服吡格列酮治疗Ⅱ型糖尿病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及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影响。方法30名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15mg/d治疗12周,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髓过氧化物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吡格列酮干预后的空腹血糖、血清髓过氧化物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有下降趋势(P=0.07),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程度,提示其可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对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IR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加服15 mg 吡格列酮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组CRP治疗后明显下降(P< 0.0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在改善IR的同时,也使CRP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瑞舒伐他汀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高脂血症兔主动脉斑块面积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影响,探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5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高脂肪饮食组,单纯饲喂高脂肪饲料;吡格列酮组,在单纯高脂肪饲料的基础上,给予灌喂吡格列酮5mg/(kg·d);瑞舒伐他汀组,在单纯高脂肪饲料的基础上,给予灌喂瑞舒伐他汀1.5mg/(kg·d);吡格列酮+瑞舒伐他汀组,在单纯高脂肪饲料的基础上,给予灌喂吡格列酮5mg/(kg·d)、瑞舒伐他汀1.5mg/(kg·d)。实验后20周分别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的ABCA1表达量,利用酶法测定兔的血脂.并利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兔主AS面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与吡格列酮+瑞舒伐他汀组均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I水平,并显著增加巨噬细胞的ABCA1表达量。同时使主AS面积明显减少。其中吡格列酮+瑞舒伐他汀组的变化较吡格列酮组、瑞舒伐他汀组更加明显。结论瑞舒伐他汀和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发挥抗AS作用,且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吡格列酮干预对糖尿病前期病情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筛查出来的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81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吡格列酮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吡格列酮15 mg/d,连续12周.干预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FBG、FINS、HOMA-IR、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干预后FBG、FINS、HOMA-IR明显下降[分别为(6.82±0.31)mmol/L比(5.17±0.13)mmol/L、(12.03±4.63)mU/比(9.90±3.85)mU/L、1.24±0.48比0.74±0.44](P<0.05),HOMA-β明显上升(4.20±0.31比4.78±0.33)(P<0.05).两组干预前FBG、FINS、HOMA-IR和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吡格列酮组FBG、FINS、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0.05),HOMA-β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以减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胰岛索抵抗,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该类人群向糖尿病转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18,(2):274-27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复合制剂与吡格列酮或者二甲双胍片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对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按治疗方式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分为3组各46例,A组予以吡格列酮治疗,B组予以二甲双胍治疗,复合组予以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复合制剂组治疗。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标、血脂及不良反应。结果复合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血糖指标、胰岛素指标、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C(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复合组显著低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高密度脂蛋白C(HDL-C)均较治疗前上升,复合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均有胃肠道不适、水肿、乏力、发热发生,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吡格列酮或者二甲双胍片均可起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复合制剂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两药,能更有效地改善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吡格列酮对脂肪组织TNF—α分泌及mKNA表达水平影响:方法将45只高胆固醇饮食8周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高胆固醇组(n=15);(2)吡格列酮干预组(n=15);(3)对照组(n=15)喂普通饲料,采集皮下脂肪组织。另外进行脂肪细胞原代培养实验。结果吡格列酮干预组明显减少TNF-α血浆水平。脂肪细胞培养实验中吡格列酮抑制脂多糖(LPS)诱导TNFd分泌和mRNA表达,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吡格列酮不影响血脂血糖水平而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浆TNF—α水平,而至少部分作用发生在TNF仅mRNA水平上,这有可能解释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和观察组(35),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指标及体重变化和临床效果。结果:经临床治疗,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和体重均获得明显改善,较之治疗前比较,P0.05;观察组的各项血糖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对 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作用 ,观察其有效性。方法 对 6 1例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加吡格列酮 1 5mg)与对照组 ,观察随访 1 2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0 1 ) ,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 <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也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吡格列酮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20.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对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进行研究后发现,糖尿病药物盐酸吡格列酮有助减缓冠状动脉中斑块积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