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承淡安发明了揿针,浅刺体表可调节卫气,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等;起效迅速,疗效持久;操作简单,不影响活动。揿针刺法属浅刺法范畴,浅刺法起源于《黄帝内经》,较完整详细论述浅刺法理论、手法及应用范围,包括"浮刺""半刺""扬刺""直刺""毛刺"等5种浅刺手法,为浅刺法发展奠定基础。魏晋时期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元明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浅刺法中医理论基础系十二皮部与卫气及辨证论治,将揿针刺入皮下留针,长时间保留,产生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刺激。揿针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交感神经反射,传导到中枢,释放神经递质、相应激素、神经肽类物质,对免疫系统产生作用。揿针主要有麦粒型、图钉型两种类型。揿针可长时间留于皮下,持续刺激,强化疗效;治疗脾胃系疾病久泻、便秘、呕吐、呃逆等应用越来越广泛,均取得显著疗效。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样本研究,已逐步从临床观察向作用机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浅深刺法治疗颈椎病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深刺法治疗颈椎病108例王进高晓红(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221300)图书分类号R246.9关键词颈椎病/针刺疗法刺法笔者自1993~1995年运用浅深刺法,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108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08例患...  相似文献   

3.
浅刺法针刺在皮部,针刺时可采用浅刺疾出、浅刺留针、沿皮透刺的方法以疏泄病邪,调节机体平衡。现通过对浅刺法的治疗思路进行溯源,并探讨其理论基础、取穴特点及临床应用,以期更好地挖掘浅刺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针浅刺法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风痰阻络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针浅刺法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风痰阻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属风痰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多针浅刺法配合虫藤饮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后评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下肢肌力、语言状况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多针浅刺法配合虫藤饮治疗中风后遗症风痰阻络型可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患者上下肢肌力,改善患者语言状况。  相似文献   

5.
陈其报  李萍  王荣坤 《河北中医》2011,33(10):1532-1533
浅刺多穴法又称浅刺多针法。浅刺是用毫针刺入穴位,程度较浅,一般仅有0.2~0.3寸深,并根据病情虚实行以补法或泻法;多穴或多针是指在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投针较多。临床应用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穴法或浅刺多针法,包括毛刺、半刺、浮刺、扬刺、  相似文献   

6.
大椎穴深浅刺法的退热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73例体温在39℃以上的高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比较毫针深刺和浅刺大椎穴的退热效应及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椎穴深刺法与浅刺法的退热效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深刺法比浅刺法降温退热速度快,达到降温最大值的时间短,降温幅度大,作用持久。深刺法在改善微血管灌流上明显优于浅刺法。  相似文献   

7.
浅刺法历史悠久,经历了奠基于《内经》、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元明、新生于当代的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加强浅刺法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强皮内针疗法的现代研究、加强浅刺法适应证的研究、规范浅刺法的临床运用等,都是这一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笔者几年来在我院杨甲三教授指导下,采用浅刺多穴法治疗陈旧性面瘫,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浅刺多穴法的含义及其治疗特点“浅刺多穴”法包括刺法与选穴两个方面。浅刺是刺入较浅,一般仅二、三分深;多穴(多针),是指治疗时选穴较多。浅刺法用于治疗面瘫后期和陈旧性面瘫,在留针期间,患者面部红润,自觉发热,说明促进了人体机能活动,加强了面部气血循环,可知浅刺法是偏重于补的方法。多穴法可增强通络祛  相似文献   

9.
浅刺多针法治疗陈旧性面瘫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门诊工作中,经常遇到陈旧性面瘫病人,少则半年,多则数年而不愈。病人非常痛苦,笔者经多年临床实验总结以为浅刺多针法确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1 浅刺多针法的特点  “浅刺多针法”又称“浅刺多穴法”,包括刺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浅刺”就是用毫针刺入穴位...  相似文献   

10.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明根据病位深浅,施行浅刺或深刺的针刺法,是临床必须遵循的证治规律。1 浅刺法的范畴和方法浅刺法,是用毫针、鍉针、皮内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针具,浅刺皮部与络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浅刺与深刺是相对的概念,应以针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来决定。如关元、中脘穴以0.5寸为准,而耳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全年中医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75例,根据中医治疗理论将其分为七型,进行辨证施治。结果:所有175例患者,虚寒型31例,气滞型40例,肝郁型31例,阴虚型29例,热郁型34例,其他型10例,治愈89例,好转77例,有效率为166例,占94.9%。结论;本研究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受到患者一致好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春期寻常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旨在指导中医临床治疗青春期寻常痤疮时“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70例诊断为青春期寻常痤疮的患者进行体质类型与证型的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体质类型与证型的关系。结果: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与证型显著相关。其中阳虚质与血虚型、阳虚型相关显著;湿热质与湿热型相关显著;平和质与火热型、阳虚型、阴虚型及无证可辨型相关显著;气虚质与阴虚型相关。结论:患者部分体质类型与证型相关,临床辨证时可做诊断参考,同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髌按膝手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推髌按膝手法加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65例,与对照组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56例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髌按膝手法是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特点和中药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例进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观察。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对病例辨证分型,按证型对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分组治疗,随机选取2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西药(二甲双胍)治疗,其余120例患者在西药基础上按证型分别加用相应中药汤剂,各组均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全部病例主要辨为阴虚燥热型、湿热(痰浊)困脾型、气阴两虚型、瘀阻脉络型。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观察组指标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组内比较,阴虚燥热型和瘀阻脉络型疗效显著好于其他两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机主要有阴虚燥热、湿热(痰浊)困脾、气阴两虚、瘀阻脉络等,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肯定,临床应结合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桑胶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桑胶煎治疗组52例在常规服用降糖西药治疗及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桑胶煎,对照组51例单纯应用西药,饮食控制同桑胶煎治疗组。疗程均为30日。结果:桑胶煎对2型糖尿病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桑胶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46%,对照组为19.61%。结论:桑胶煎具有良好的协同降低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短杠杆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颈型(60例)、神经根型(60例)、椎动脉型(60例)颈椎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3型各30例)予特异性短杠杆手法治疗,对照组90例(3型各30例)予非特异性长杠杆手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异性短杠杆手法在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于长杠杆手法。  相似文献   

17.
八段锦具有舒经活络、改善循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效,对人体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防治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八段锦功法由站式和坐式两大部分组成,目前的研究普遍采用站式八段锦,对坐式研究甚少,且缺乏相关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及随机对照实验,针对防治颈椎病的每一式运动的作用机制的中西医基础研究尚少。应用八段锦防治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较多,对于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甚少。八段锦与其他传统导引功法在防治颈椎病上疗效有无区别,优势与不足如何体现,尚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今后,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根据颈椎病分型完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阴道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述了阴道炎的发病率、发病特点及治法,总结了新近外治阴道炎的方法、药物、剂型,以及内治法的辨证分型和具体方药。  相似文献   

19.
五苓散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辨证为脾虚湿盛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降糖二甲双胍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加用五苓散加味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近3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探讨内服中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用药经验。结果:筛选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方剂45首,涉及中药107种。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新处方5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方剂进行分析,阐明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