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国内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腧穴谱。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CT研究,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检索CNKI和WF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总结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针灸穴位的频次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87篇,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曲池穴,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结论: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特点,选取曲池(56)、足三里(53)、阳陵泉(53)、阿是穴(45)为主进行治疗,主要使用阳经经脉及督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25)运用最多。辨证选穴选取太溪(26)等"腧穴"结合使用八风、八邪、背俞穴等穴进行临床辨证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筛选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相关文献,依据标准方案提取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处方信息数据库;基于R语言对数据库取穴频次、聚类和关联等情况进行规律挖掘。结果:共收集78篇文献,提取87个处方;干预措施包括艾灸、针刺联合中药及3种以上干预措施联合运用;使用频次>25次的高频腧穴依次为肺俞、足三里、肾俞、大椎和脾俞;经脉使用频次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任脉和督脉为主;特定穴频次以背俞穴和五腧穴为主。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形成以大椎-脾俞-肾俞-肺俞-足三里为基础的核心腧穴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肺俞、足三里、肾俞、大椎和脾俞为核心腧穴组合,针刺、艾灸、中药结合多种疗法综合运用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与分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1915年至2013年7月 CNKI 期刊数据库及1990年至2013年7月万方数据库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随机对照(RCT)文献,对所用腧穴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7篇,涉及84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154次,其中风池171次、颈夹脊149次、百会110次;涉及主穴63个,使用频次848次,以风池164次频次最高;配穴60个,使用频次306次,以足三里23次频次最高。十四经脉腧穴均有涉及,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选用最多,为14个;而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总使用频次233次。主穴重视局部腧穴,配穴以远端腧穴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下合穴等特定穴运用广泛。结论循经局部取穴是针灸治疗 CSA的重要方法,配穴远端取穴是针灸治疗不同中医证型 CSA 患者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中治疗常见脾胃病的针灸处方及选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常见脾胃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通过人机结合的检索方式,以《针灸大成》全文中常见脾胃病的针灸穴位处方为检索对象,整理总结其处方穴数、常用腧穴、腧穴归经、腧穴分布、特定穴应用情况,并对以上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的频次分析。结果:共纳入针灸穴位处方共169个,其中涉及不同腧穴共100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451次,共涉及十四条经脉,穴位分布涉及全身五大部位。单穴处方使用频次最高,高达63次(频率37.2%);常用腧穴排名前十依次为:足三里、中脘、公孙、内关、三阴交、天枢、膻中、太白、气海、照海;最常使用任脉,共出现90次(频率20%),其次为足太阴脾经出现79次(频率17.5%);腧穴部位最多分布在下肢,频次为179次(频率39.7%);特定穴出现频次共588次(频率91.9%),其中以五腧穴频次最高,使用总频次为174次(频率27.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常见脾胃病多使用单穴处方,选穴多取任脉、足太阴脾经,以局部及本脏腑经脉取穴为重,多使用经穴、特定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青少年中医治疗的针刺穴位选用规律,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临床选穴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8年—2016年以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110篇,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统计各穴位出现的频数,对最后纳入腧穴按照其穴位、所属归经、所属部位分类,分别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主穴共19个,以睛明、攒竹、四白、合谷、风池、太阳为主,其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所在部位主要为头颈部,共463次,占65.76%。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共192次,其中选用最多的腧穴为合谷(48)。结论: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以睛明、攒竹、四白、合谷等膀胱经、胆经、胃经的穴位为主,采用远近配穴法即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近10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文献报道,从选穴角度系统总结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12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相关文献,检索词“针灸,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相关文献,并作初步分类,同类文献首选近年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所选论文进行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相关文章,其中53篇属于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符合标准29篇文献进行分析整理。资料综合:①传统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循经辨证选穴:包括阳经选穴、阴经选穴、阴阳经辩证选穴(现在临床多采用阴阳兼顾,或以阴经穴为主,配以阳穴,或以阳经穴为主,兼配阴穴,协调阴阳)、督脉经选穴、经筋刺法、腹针和特定穴治疗。②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选穴:协调平衡肌张力,根据现代康复学原理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应以协调肌群间张力的平衡为重点,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张力,抑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从现代生理解剖学角度,提供夹脊穴、锥体区、神经干、头针治疗的生理基础。③综合疗法:主要采用针药结合、多种针法结合及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等方法。结论:针灸在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多样化,取穴规律多,但疗效评价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选穴配伍缺乏优化组合方案,对针灸治疗机理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中文文献选穴规律。方法:对2013年8月-2018年8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符合针灸治疗为主或针灸联合其它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有50篇,主要使用穴位103个,应用分层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前17个穴位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规律,结果阿是穴居首位,其余依次是足少阳胆经穴(丘墟、阳陵泉、悬钟、足临泣)、足少阴肾经穴(照海、太溪、然谷)、足阳明胃经穴(解溪、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穴(申脉、昆仑)、足太阴脾经穴(商丘、三阴交)、手少阳三焦经穴(阳池)、手太阳小肠经穴(养老)、经外奇穴(小节穴),故腧穴以阿是穴、胆经、肾经为主,配合胃经、膀胱经、脾经、三焦经、小肠经及经外奇穴。结论: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阿是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重视运动针法和交叉取穴的应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方法上,以针刺治疗为主,而艾灸治疗该病临床报道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董恒  刘跃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47-149
目的:回顾近10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文献报道,从选穴角度系统总结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12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相关文献,检索词“针灸,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相关文献,并作初步分类,同类文献首选近年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所选论文进行查找全文。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相关文章,其中53篇属于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符合标准29篇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资料综合:①传统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循经辨证选穴:包括阳经选穴、阴经选穴、阴阳经辩证选穴(现在临床多采用阴阳兼顾,或以阴经穴为主,配以阳穴,或以阳经穴为主,兼配阴穴,协调阴阳)、督脉经选穴、经筋刺法、腹针和特定穴治疗。②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选穴:协调平衡肌张力,根据现代康复学原理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应以协调肌群间张力的平衡为重点,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张力,抑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从现代生理解剖学角度,提供夹脊穴、锥体区、神经干、头针治疗的生理基础。③综合疗法:主要采用针药结合、多种针法结合及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等方法。 结论:针灸在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多样化,取穴规律多,但疗效评价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选穴配伍缺乏优化组合方案,对针灸治疗机理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高珊  肖巍  于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8):6820-6821
目的:分析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结合文献就其误诊原因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易误诊为肠道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结论:提高对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熟悉其发病原因、机理及临床特点,可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老年性失眠取穴特点;方法: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对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中近15年针灸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临床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具有治疗效果的针灸处方,利用Excele表通过频率、频次对其进行用取穴特点、证型取穴及手法补泻分析。结果:1本研究统计34篇针灸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临床文献,共62个处方、67个穴位、465频次,其中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百会、四神聪使用频率较高;2对13篇文献中常见不同证型腧穴统计,其中背腧穴、原穴等特定穴位使用频率较高;3对17篇常见临床证型的补泻手法的文献统计,52个处方中20个处方未见明确补泻手法,同时36个处方为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火旺盛证处方。结论:1针刺治疗老年性失眠多采用安神的穴位;2临床中老年人多脏腑功能减退,但老年性失眠虚实均有,以虚证为多;结合老年体质特点,辩证取穴中对背俞穴、原穴的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依据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国家及各地区的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布的有关COVID-19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的文件,归纳分析此次疫情期间所用到的治法、经络及穴位,以期为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和国家及各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查找国家及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的的相关文件,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治法主要分为针刺、艾灸、推拿、其它疗法四大类,共涉及经络12条,总使用频次为43次;共用穴位66个,总使用频次288次。针刺共涉及经络12条,共用穴位40个,艾灸共涉及经络9条,共用穴位31个,推拿共涉及经络12条,共用穴位17个,其它疗法共涉及5种治法,共用穴位28个,结论:心冠肺炎恢复期的患者以气阴两伤和肺脾气虚两种证型为主,中医适宜技术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经络选择上当首先考虑膀胱经、任脉,穴位选择上当首选肺俞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归纳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所用到的治法、经络及穴位,以期为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和国家及各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找国家及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相关文件,提取治法、经络及穴位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治法主要分为针刺、艾灸、推拿、其他疗法四大类,共涉及经络12条,总使用频次为54次;共用穴位66个,总使用频次242次。针刺共涉及经络12条、使用频次为12次,穴位40个、使用频次为86次;艾灸共涉及经络9条、使用频次为9次,穴位31个,使用频次为50次;推拿共涉及经络9条、使用频次为20次,共用穴位34个、使用频次39次;其他疗法共涉及5种治法,经络6条、使用频次为13次,穴位42个、使用频次为67次。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以气阴两伤和肺脾气虚两种证型为主,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采用中医适宜技术,经络选择上当首先考虑膀胱经、任脉,穴位选择上当首选肺俞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组方规律及选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系统收集了2020年7月31日前发表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艾灸诊疗方案,并建立了艾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SPSS Modeler、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证型频次、穴位频次、穴位归经、艾灸方式、特定穴频次、经穴分布规律,分析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艾灸处方30首,共涉及证型3种,分别是肺脾气虚证、肺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共涉及穴位31个,高频穴位6个;穴位主要归于膀胱经、任脉、督脉、胃经、脾经、大肠经、肺经;温和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高,占艾灸方式比为94.74%,而强刺激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少,占5.26%;特定穴占经穴比为74.19%,其中交会穴频次为60次,背俞穴频次为25次,五腧穴频次为24次,募穴频次为31次;四肢部穴数为11个(35.48%),躯干部穴数为17个(54.84%)。通过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艾灸治疗的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对恢复期艾灸穴位进行共性探讨,在共性穴位基础上辨证论治,可使患者更快恢复,更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4.
章玲  范德兰  周凤  孔慧 《全科护理》2022,20(6):721-725
目的:探讨基于关联规则法分析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由2名研究生独立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有关于"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的文献。使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经络腧穴频次,基于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模型对腧穴配伍规律进行深层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本研究的文献126篇,提取的腧穴处方共涉及94个穴位,以胸腹部居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依次为膻中(9.4%)、乳根(8.2%)、期门(6.8%),运用频次较高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22.7%)、任脉(18%)、足太阳膀胱经(14.1%)。关联规则法分析显示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最常使用的腧穴配伍为膻中→乳根。结论:通过对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选穴规律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为临床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选穴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组方规律及选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系统收集2020年7月31日前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诊疗方案,建立艾灸处方数据库,基于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SPSS Modeler、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证型频次、穴位频次、穴位归经、艾灸方式、特定穴频次、经穴分布规律,分析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处方30首,共涉及证型3种,主要是肺脾气虚证、肺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共涉及穴位31个,高频穴位6个;穴位主要归于膀胱经、任脉、督脉、胃经、脾经、大肠经、肺经;温和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高,占艾灸方式94.74%,而强刺激类艾灸方式出现的频次较少,占5.26%;特定穴占经穴比23∶31,其中交会穴频次为60次,背俞穴频次为25次,五腧穴频次为24次,募穴频次为31次;四肢部穴数为11(35.48%),躯干部穴数为17(54.84%)。利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结论:新冠肺炎恢复期艾灸核心穴位组合为神阙、中脘、肺俞、关元、大椎、足三里。对恢复期艾灸穴位进行共性探讨,在共性穴位基础上辨证论治,可使患者更快恢复,更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文献现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规范灸法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A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9月,采用Bicomb2.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文献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4篇文献。研究内容显示,纳入文献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痉挛性偏瘫、缺血性卒中、气虚血淤型脑卒中居多,病程多处于恢复期。灸法治疗方案各异,缺乏客观性评价指标;灸时以15~30 min为多,灸程1~2个月,灸频每周5~6次;灸法以温针灸、悬起灸为主,选穴多集中于阳经,其中曲池、合谷、肩髃及足三里为常见选穴。结论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设计缺乏标准规范的灸法治疗方案,未建立全面、完善的评价体系;研究内容以温针灸、悬起灸为主,选穴以阳经居多。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灸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护理的选穴特点。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通过收集温灸法干预卒中后肢体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灸法干预卒中后肢体障碍的选穴规律和特点。收集到的文献共涉及119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534次。腧穴的选择上以局部取穴为主,运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是曲池(40次)、合谷(36次)、肩髃(33次)、外关(29次)、足三里(25次)。在经络的选择上多考虑阳经腧穴,同时要重视特定穴特别是交会穴的使用。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曲池、合谷、肩髃、外关、手三里等穴的相关性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提示采用温灸法时联合使用腧穴以达到更佳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了解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主要辩证分型及选穴配伍规律,为失眠患者的穴位按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1月15日。使用Excel建立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腧穴数据库,并利用SPSS 25.0对数据库中的腧穴进行频次、频数统计,通过SPSS Modeler 18.0所提供的Apriori版块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描述各腧穴之间的配伍关联规律。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37篇,共含腧穴97个,多数腧穴分布在头面部,其中最常用腧穴依次为百会、太阳、神门、印堂,经络以足太阳膀胱经(18.5%)和督脉(14.8%)为主。失眠辩证分型以虚证为主,其中以心脾两虚为主要证型,其次为心肾不交。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常用配伍腧穴为太阳-印堂和太阳-印堂-百会。 结论 数据挖掘可有效分析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常用腧穴、主要证型及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护理人员选穴提供可靠依据。配伍腧穴符合中医“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配穴规律,其治疗失眠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