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的心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并比较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的心血管造影(ACG)及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的表现。方法 对2例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患者行选择性升主动脉及肺动脉总干正侧位造影;2例均作了MRI检查。结果 CE-MRA可清晰显示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2例诊断明确并经手术证实。结论 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是主动脉弓畸形的1种罕见类型,ACG仍是诊断金标准,但MRI中CE-MRA是目前最好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左侧分支追踪法诊断胎儿右位主动脉弓与双主动脉弓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60例主动脉弓畸形胎儿,于三血管-气管(3VT)切面均探及“U”形环结构。传统横断面扫查法在3VT切面上诊断主动脉弓畸形。追踪法在3VT切面基础上寻找从主动脉弓向左侧发出的血管,观察其走行并作出诊断。结果经尸检或产后超声心动图证实共5例双主动脉弓,46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9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左无名动脉。传统扫查方法与追踪法对胎儿主动脉弓畸形的诊断率分别为63.33%、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83,P<0.01)。结论追踪主动脉弓左侧分支法可以有效地诊断不同类型的右位主动脉弓及双主动脉弓,方法简单,提高了主动脉弓畸形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中智能触发监测点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比较4处不同智能触发监测位置对多层螺旋CT(MSCT)颈动脉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合理的智能触发监测点。方法通过排列区分组法随机将120例分入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主动脉弓降部、肺动脉主干4个监测组内,根据120条颈动脉、颈静脉的3段感兴趣区(ROI)强化情况综合评价,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盲法评价,对比4组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对成像的影响。结果30例颈总动脉智能触发组中,11例触发失败,19例成功;30例主动脉弓升部智能触发组中,触发失败7例,23例成功;30例主动脉弓降部智能触发和30例肺动脉主干智能触发组全部触发成功。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主动脉弓降部和肺动脉主干各组触发成功时分叉水平颈动脉强化值分别为318.1、275.8、301.2、293.9HU,邻近颈静脉的强化值分别为88.7、147.4、257.5、91.7HU;触发失败时,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强化值分别为279.6、247.4HU;邻近颈静脉的强化值分别为285.4、74.1HU。结论4组比较,肺动脉主干智能触发不仅成功率高,且静脉回流程度最轻,是颈动脉MSCTA的理想触发点。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MRA解剖学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解剖学特征,探讨MRA评价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00例在我院磁共振室接受主动脉弓及其以上MRA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类型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发生情况,并讨论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临床意义。结果:1300例患者中,形态正常者1207例(92.85%),即头臂干(BT)、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从右向左分别发自主动脉弓,存在变异者93例(7.15%)。共发现9种不同类型的变异,包括LCCA与BT共干发自主动脉弓43例(3.31%),左椎动脉(LVA)于LCCA和LSA之间直接发自主动脉弓28例(2.15%),右颈总动脉(RCCA)直接发自主动脉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RSA)7例(0.54%),LCCA与RCCA共干发自主动脉弓伴迷走RSA 3例(0.23%),LCCA与BT共干,伴LVA直接发自主动脉弓5例(0.38%),LVA与LSA共干发自主动脉弓3例(0.23%),RCCA发自主动脉弓,右椎动脉(RVA)发自RCCA伴迷走RSA 2例(0.15%),LCCA,RCCA,LVA,RSA均发自主动脉弓1例(0.08%),LCCA与BT共干发自主动脉弓,LVA缺如,伴原始三叉动脉1例(0.08%)。结论: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种类繁多,MRA能很好的评价主动脉弓分支数量及其形态与开口位置,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旋绕的食管后右位主动脉弓很象左位主动脉弓伴纵隔增宽,易误为纵隔肿瘤或主动脉瘤,作者报告3例。胸片可示上纵隔主动脉弓平面明显增宽,主动脉弓压迫食管的右后壁形成切迹。气管的右缘亦受压向左前移。造影及CT可证实为食管后右位主动脉弓与左降主动脉,不是主动脉瘤。作者指出,主动脉弓从右向左于食管后横过中线下降于脊柱左侧,形成旋绕的食管后右位主动脉弓。正位胸片上纵隔双侧对称性增大,象个肿块。降主动脉位  相似文献   

6.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右位主动脉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胎儿右位主动脉弓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提高其产前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9例右位主动脉弓胎儿的产前超声表现,并对其产前超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例右位主动脉弓胎儿中5例为单纯性右位主动脉弓,1例为双主动脉弓,1例合并多囊肾,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右心室双出口和永存左上腔静脉。9例右位主动脉弓在三血管-气管切面上表现为主动脉弓位于气管的右侧,在非标准左心室流出道切面上表现为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增大。其中6例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与左位动脉导管构成包绕气管和食管的"U"型血管环,1例双主动脉弓形成包绕气管和食管的"O"形血管环,2例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头臂动脉镜像分支、动脉导管连接于左锁骨下动脉,未形成血管环。9例中4例引产后经尸体解剖证实,5例经产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结论 胎儿右位主动脉弓具有特征性的产前超声诊断图像,掌握右位主动脉弓的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可有效检出胎儿右位主动脉弓,三血管-气管切面和非标准左心室流出道切面是产前筛查和诊断右位主动脉弓的重要切面。  相似文献   

7.
罕见类型的主动脉弓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脉弓畸形的罕见类型包括右或左骨下动与左或右主动脉弓彼此不连接(分离)。无名或颈动脉分离和左无名动脉异常走行(迷走)伴随右位主动脉弓,其它畸形还有永存第五动脉弓,作为主动脉弓第五分支的锁骨下动脉,肺动脉和动脉导管悬带,中讨论了这些畸形的心血管造影特点和胚胎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颈弓是主动脉弓的稀有异常。迄今发表了40例。文内报告1例5岁颈主动脉弓病儿伴广泛性动脉发育不良。有关颈主动脉弓的定义存在着争论,但大多数作者认为当主动脉弓位于锁骨上时即可诊断颈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 MSCT 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诊断的83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患儿的CT横轴面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结果:83例中梗阻性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22例,包括主动脉缩窄17例(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例),主动脉弓离断5例;非梗阻性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61例,包括双主动脉弓8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44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7例,左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2例(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弓畸形及合并畸形,对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前期人群动脉韧带钙化与主动脉弓钙化斑块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胸部病变的200例患者(50~59岁),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薄层纵隔窗观察动脉韧带钙化和主动脉弓钙化的位置和形状,计算其发生率、测量其密度。结果 动脉韧带钙化发生于主动脉弓与左肺动脉干之间动脉韧带走行区,多数呈条状及点状,发生率为27.00%,CT值(247.63±92.23)HU;主动脉弓钙化可以发生于主动脉弓各个位置,呈斑片状及点状,多发常见,发生率为45.00%,CT值(448.44±222.41)HU。结论 动脉韧带钙化发生于动脉韧带走行区,呈条状及点状居多,在发生率、位置、形态、密度等方面与主动脉弓钙化具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MRI在主动脉弓畸形诊断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28例心脏MR检查中61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MRI表现,37例尚有心血管造影(CAG),44例经手术证实,结果:61例先天性主动脉畸形中,主动脉缩窄(COA)25例,右位主动脉弓24例,主动脉弓离断(IAA)5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伴COA)2例,孤立性左有下动脉(伴右位主动脉弓)1例,永存第5对主动脉弓(伴IAA)1例,主动脉扭曲畸形(Kink A)2例,升主动脉扭曲1例,结论:比较MRI与CAG,MRI在对先天性主动脉畸形的诊断方面已达到CAG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115例非梗阻性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评估心血管造影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CE MRA)等影像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 115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单经心血管造影诊断106例,单经CE MRA诊断2例,经上述2种方法诊断7例。结果 115例中,双主动脉弓5例,右位主动脉弓迷走左锁骨下动脉45例,左位主动脉弓迷走右锁肌下动脉33例,右弓孤立左锁骨下动脉11例,右弓左降7例,左弓右降4例,颈主动脉弓4例,其他6例。7例同时做了心血管造影与CE MRA检查的患者2种方法诊断结果均相互符合。2例只做了MRA的病例中有1例为颈主动脉弓,另1例为右位主动脉弓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结论 造影增强MRA是可靠的非创伤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二例误诊分析崔进国,杨新荣,潘新元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系指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之间的离断(interruptionofaorticarch),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发育畸形。心脏X线平片、心血管造影是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往往因对本病...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三联征的超声心动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观察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畸形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材料与方法对 15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畸形进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结合其心导管造影或DSA及术后诊断进一步做对照研究。结果确定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畸形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探查方法,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特征。结论细致地阐述超声心动图对于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畸形诊断的主要优点和重要价值,指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例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仙杰  李军  鲁飞翔  夏靖媛  刘庆春 《武警医学》2016,27(11):1121-1125
 目的 了解间歇式低氧对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 TA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18只C57 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常氧组(C组),主动脉弓缩窄模型常氧组(TC组),主动脉弓缩窄模型低氧组(TH组),每组各6只。间歇式低氧的条件为氧浓度10.5%,每天8 h低氧,16 h常氧,交替进行,连续10 d。获取小鼠盲肠粪便中细菌DNA,经16 S rDNA测序检测小鼠盲肠粪便中微生物组成,应用微生物生态学定量观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缩窄模型常氧组与假手术常氧组、主动脉弓缩窄模型低氧组相比,互营杆菌科显示出更低的丰度。TC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C组与TH组比较P=0.013。结论 间歇式低氧处理使主动脉弓缩窄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主动脉弓缩窄的进程是否有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弓综合征是各种病变所致的主动脉弓及头臂动脉狭窄,阻塞及其引起一系列缺血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在我国最常见的原因是大动脉炎,尤其是青少年女性,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大动脉炎已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有关中国人大动脉炎所致的主动脉弓综合征的造影表现,尚少专题报导,本文分析了53例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的造影表现,并讨论了有关诊断及其与临床的联系,现将主要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双主动脉弓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诊的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双主动脉弓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本文总结了32例经CT、心血管造影及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双主动脉弓的患儿,并与其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2例患儿中,超声诊断符合9例(占28%),超声漏诊23例(占72%);23例漏诊患者中,7例超声诊断为左位主动脉弓,16例超声诊断为右位主动脉弓。32例中双侧主动脉弓均开放者14例,其中左、右侧主动脉弓均发育者10例,超声诊断符合5例;一侧主动脉弓发育良好,一侧主动脉弓缩窄者4例,超声诊断符合1例。32例中双主动脉弓左弓闭锁者17例,其中右弓发育良好者13例,超声诊断符合1例;右弓有缩窄者4例,超声诊断符合2例;32例中双主动脉弓右弓闭锁者1例,其左侧弓发育良好,超声未诊断。32例双主动脉弓患儿中,31例合并心内畸形,20例伴有气道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地诊断双主动脉弓,但易漏诊,当胸骨上窝切面能同时显示左颈总动脉和右颈总动脉时应警惕双主动脉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宋薇  蒲俊智  章强  刘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1):1611-1611
患者 女,68岁.以头晕、头痛伴失眠入院,继往高血压病史.X线胸部正位片提示上纵隔增宽,建议CT检查.CT平扫:见食管后、主动脉弓旁软组织密度影,CT值同周围血管影,与主动脉内侧壁分界不清,且呈钝角交角,余主动脉弓管壁见斑片状钙化影,疑为主动脉弓动脉瘤,建议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后左无名静脉(PALIV)文献报道仅56例。作者复习1984~1992年间放射科资料,发现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9~88岁,平均59岁。经血管造影(2例),MR(1例),手术(3例)和CT(3例)证实。后前位胸片均显示高位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和锁骨重叠,锁骨内侧端上缘和主动脉弓顶距离小于13mm(在-8~13mm间,平均5mm,主动脉弓顶在锁骨上为负数),4例右位主动脉弓,1例双主动脉弓,7例左  相似文献   

20.
X线胸片,右位主动脉弓表现为主动脉弓位于右上纵膈,双主动脉弓表现为上纵膈两侧均见主动脉弓影。迷走右锁骨下动射压迫食道,使食道粘膜呈螺旋状。X线可作为诊断,对其分型亦有帮助。CT螺旋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可食好地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