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三阴三阳辨证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即所谓"六经"实质的问题,是古今研究<伤寒论>者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古今医家争议最大的问题.综合古今医家之论,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教材基本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是伤寒疾病不同病理阶段.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外感病临床.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阳三阴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伤寒论》三阳三阴(亦称作“六经”)的实质问题,历代医家都进行过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有指为足之六经络,或划分表里六部位;有称作伤寒六阶段,或概括疾病六类型;有阐以气化理论,或证用脏腑学说;有论据阴阳胜复,或共脏腑、经络、气化三者而立说;等等观点,发隐就明,有裨后学。然《伤寒论》三阳三阴的实质究竟为何?尚未能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欲弄清三阳三阴实质问题,首先就得了解《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辨证论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考诸家之言,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素问·热论》六经分证  相似文献   

3.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少阴寒化证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清  黄骏 《中医杂志》1999,40(10):585-587
六经辨证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创立的以手足三阴、三阳经的经络及相关脏腑病变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无论对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为医学经典巨著,身为中医学子,我们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会应用并指导临床。其一大成就是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笔者从三阴三阳理论来源、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关系、六经病各自的表里证来阐述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传变规律、表里关系的认识,懂得六经辨证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7.
范铁兵  杨志旭 《河南中医》2013,33(4):481-482
《伤寒论》原文并无六经之名,后世诸多医家将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称为六经辨证体系,自宋代至明清,大多数医家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六经.面对当今对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内涵及实质认识的混乱,有必要重新考证仲景对三阴三阳用于治疗疾病的本意,确立宗仲景之意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引领下,构建了“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关系模型,后世张介宾为代表的医家,借用这一模型,表达藏象经络关系,丰富了藏象经络知识内涵;张志聪为首的钱溏学者,应用这一思路,阐发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病机理、证候演化规律,解释《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相关条文及其临床治疗处方用药,成为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该书以三阴三阳、六经作为辨证的纲领,重点讨论了人体在感受风寒之邪后所发生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特征,创造性地总结了一般外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规律和治疗原则,以及药剂的配伍方法,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又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它以六经辨证为辨证纲领。太阳病是外感病韵初期阶段,其篇幅在《伤寒论》中占据较多。传统观念认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体系。一般认为,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阳证;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阴证。从而得出了太阳病当属阳证、热证、实证,对于太阳病性质为热证,笔者持相反观点,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析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外感发热病在临床上常见类型的一般传变规律。结论: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发热病由三阳经到三阴经的辨证过程。它的传化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腑-脏),由阳经入阴经。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病证及其演变,归纳为六经辨证体系。六经中三阳病证所占篇幅较多,而三阴病较少。在临床诊疗中,亦是三阳病多见,三阴病较少,且三阴病有不少是急重症,基于现有的条件,很少单纯使用中  相似文献   

14.
潘宗奇  蔡陈浩  邓宏 《新中医》2012,(8):198-199
《伤寒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即三阳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病症(太阴、少阴、厥阴),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理有法。六经辨证在后世医家看来,是仲景辨外感病的方法,但临床实践中,各科疾病均常出现病机病证与六经病相符的情况,根据"有是证用是方"和"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实质,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及其气化的基础上的。这里分别从其经络、脏腑、气化三者略加讨论。一、三阳三阴的经络问题从《伤寒论》中的经络病象如太阳病的项背腰强痛、阳明病的面赤面垢口不仁、少阳病的目眩耳聋胸胁满痛、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咽干舌燥和厥阴病的巅顶头痛  相似文献   

16.
董秀兰 《新中医》2013,(11):152-153
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六经辨证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多属热属实,三阴病多属寒属虚。但三阳有寒证;三阴亦有热证。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和--ISEt两大类,作为论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六经和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是研究《伤寒论》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如何理解《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对深入理解仲景理法,指导临床有效运用经方,具有重要意义。三阴三阳,俗称六经,古今注家仁智各见,实因为认识角度不同,各有特色。其实,三阴三阳是以阴阳三分哲学思想为指导,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临床运用并不局限于外感.这一认识在目前的临床实际运用及历代医家医案中都得到了充分证实,并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仍习惯将《伤寒论》六经辩证归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而将脏腑辨证看作是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一般认为,外感病是指因感受六淫、疫疠之邪所致的病证.与内伤杂病有着本质的区  相似文献   

19.
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内容丰富,实质上在三阴三阳各系统病病变基础上,参照患者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具有辨体质、辨病机的内涵。学习《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悟。既要掌握细节,探究三阴三阳辨证的具体方法;又要由博返约,以指导临床实践为目标。集思广益,才能加深对三阴三阳辨证临床普适性的认识,并有效指导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20.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必定会涉及到"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两个重要概念。与"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直接相关的是"六经"。长期以来有关《伤寒论》之"六经"实质的争鸣偏离了文献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学术发展史的根据,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认识上的混乱,甚至使得有些人不顾文献事实而加以任意曲解,在客观上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本文以文献为依据,首先探讨了《黄帝内经》中"六经"的概念,并回溯了宋代医家朱肱最初提出"六经病"的基本意义、进而从三阳三阴之名实方面强调了仲景创立三阳三阴辨证方法是用来认识伤寒病之发病特点及其传变规律,最后得出了经脉之"六经"不能取代《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结论。如果以约定俗成的态度将《伤寒论》之三阳三阴病定型为"六经病",则必须将"六经"还原到三阳三阴,用三阳三阴的方法来认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