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紫外吸收光谱谱线组法鉴别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及红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 f.Rubra HCO.的根,紫花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及白花地榆Sanguisorba canadensis L.根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应用紫外吸收光谱谱线组法鉴别(怀)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BL.及红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Blumef.RubraHCO.的根,紫花地榆SanguisorbaoficinalisL.及白花地榆SanguisorbacanadensisL.根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浅谈延胡索的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干燥块茎。性味辛、苦、温 ,归肝脾经。功能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痛、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为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增强止痛作用 ,临床上多炮制后入药。1 炮制历史沿革宋代有“坐刂、碎、醋炒”(《博济》) ,“熬 ,捣为末”(《证类》) ,“炒赤色”(《衍之》) ,米炒 (《局方》) ,醋煮 (《济生方》) ,盐炒 (《朱氏》)等炮制方法。至明以后又增加了酒蒸 (明·《汇言》) ,酒炒 (明·《通玄》)的方法。现今有醋炒、醋蒸、醋煮、酒炒等炮制方法。2 炮制工艺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地榆、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地榆生品和制品止血炮制机制提供前期的实验基础。方法以ICR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断尾法及毛细管法分别测定生地榆、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地榆、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均能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1);与生地榆组比较,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均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5)。结论生地榆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地榆炒炭、地榆煅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且不同制炭方法对地榆止血作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炒地榆炭和烘地榆炭对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地榆炭的止血机制提供更好的炮制方法。方法:取10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榆组、炒地榆炭组和烘地榆炭组,每组各2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0.667 g·kg~(-1)云南白药灌胃,地榆组给予4.000 g·kg~(-1)地榆水煎液灌胃,炒地榆炭组给予4.000 g·kg~(-1)炒地榆炭水煎液灌胃,烘地榆炭组给予4.000 g·kg~(-1)烘地榆炭水煎液灌胃。采用断尾法及玻片法测定地榆、炒地榆炭和烘地榆炭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地榆组、炒地榆炭组和烘地榆炭组都能够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地榆组比较较,烘地榆炭组能够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炒地榆炭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炒地榆组比较,烘地榆炭组能够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榆、炒地榆炭和烘地榆炭均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不同方法炮制的地榆炭对其止血作用有影响,烘地榆炭的止血作用明显强于炒地榆炭。  相似文献   

6.
不同炮制方法地榆炭的收得率,煎出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榆是一味常用中药,性味苦、酸、涩、微寒.有凉血、止血、解毒之功能.生用凉血止血、炒炭后可增强止血、收敛、止痢的功效.地榆炭的炮制,药典规定,取净地榆片以武火炒至外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为度.临床上亦有砂炒法,电热烘烤法制备的报道.本文对不同方法及不同温度、时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地榆的炮制进行了历史沿革探讨。结果认为,地榆炮制曾有炙、焙、炒、醋炒、炒黑等炮制方法。炒制方法沿用至今,其它制法沿用甚少。清代以前地榆多生用,清代后炒炭应用渐多,现代临床应用有地榆、地榆炭两种饮片规格  相似文献   

8.
<正> 棉子辛热,有毒,为温肾、补虚、止血药,用于治疗阳痿、睾丸偏坠、遗尿、痔血、脱肛、崩漏、带下等。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枯存性、洒拌炒、酒浸润蒸透、醋炒、童便浸等。临床上治疗阳痿不起、乳汁少时,多用酒拌炒或酒润蒸透;治疗肠风、下血、痔漏、血崩等多用炒炭或煅炭。民间有用棉子饼炒炭治疗崩漏的经验,并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就棉子饼炒炭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苍术炮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苍术为菊科植物南苍术Atractylodeslances(Thunb)DC .或北苍术AtractylodeslanceaDC .varchinensiskitam的根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1 ] ,中医认为 ,苍术必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具燥湿健脾 ,祛风、散寒、明目之功效 ;用于脘腹胀满 ,泄泻 ,水肿 ,脚气痿 ,风湿痹痛 ,风寒感冒 ,目夜盲等症[2 ] 。由于生品性燥 ,对人体有副作用 ,因此 ,历代对苍术的炮制极为重视 ,其炮制渊源已久 ,其记载有 :唐代米泔水炒、煮(〈理伤〉)等炮制方法。南北朝浸、醋炒、米浸 (《鬼遗》)。…  相似文献   

10.
<正>地榆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等功效。《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地榆炮制品为:地榆、地榆炭两种。据资料表明,地榆尚有醋制、酒制等炮制方法。本文对地榆历代炮制方法及中医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中药黄芩系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按照《炮制规范》加工炮制(炙)后,中医临床常用于清热解毒,泻上焦肺火,除肠中湿热等。中药黄芩主要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药材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去外皮者为佳。历史唐代载有切制法:宋代有酒炒,炒焦,姜汁怍饼,煅炭等制法。元、明时代增加了猪胆汁炒、土炒、醋炒法。清代的吴茱萸制,米泔水浸等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药地榆粉末显微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药地榆属(Sanguisorba)5种3变种植物,长叶地榆[S.offzrinalisL.Var.Longifolia(Bert.)YuetLi]、腺地榆[S.officinalisL.Var.Glandulosa(Kom.)Worosch]、疏花地榆[S.Diandrawall.exHoedb.]、细叶地榆(S.tenuzfoliaFisch.)、小白花地榆(S.tenuifoliaFisch.Var.albaTrautv.etMey.)、高山地榆(S.alpinaBge.)、大白花地榆(S.sitchensisC.A.Mey.)、矮地榆[S.Filiformis(Hook.F.)Hand.-Mazz.]根,进行了粉末显微鉴定研究,并附粉末图和显微特征检索表。可供商品地榆的鉴别及地榆的中成药鉴别。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川芎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南齐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123部,并查阅建国后《中国药典》8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7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川芎炮制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文献循证.川芎炮制历史悠久,历代的炮制方法有洗、去土、去苗芦;切、剉、研;熬、炒、煅、焙、蒸、酒炒、酒洗、酒炙、酒煮、醋煮、醋炒、米泔浸、米泔炒、童便浸、盐水炙等,共29种.其中酒炙法自宋代沿用至今.现代主要应用生品,酒炙亦有.分析了川芎现代炮制研究状况.川芎炮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4.
地榆是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cinlis L.var.longifolia(Bert.)Yu etLi]的干燥根,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1],是历代用于各种出血症之要药;地榆炭为地榆经过炒炭后的炮制品。  相似文献   

15.
黄芩的炮制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芩是一味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吐 ,湿热痞满 ,黄疸泻痢 ,肺热咳嗽 ,热病烦渴 ,痈肿疮毒 ,咽喉肿痛 ,血热吐衄 ,胎热不安等症。为了更好的发挥疗效 ,降低毒性 ,历代对黄芩多有炮制研究 ,本文就黄芩的一些炮制方法、炮制对黄芩有效成分的影响、炮制对黄芩功效的影响进行探讨。黄芩的炮制始于唐代 ,当时已有除去腐心 (黑心 )研末 ,炒、酒洗、酒洗炒的记载。宋代奠定了黄芩炮制的基础 ,以后历代都有所充实和发展 ,直至清代计有炒黄、炒焦、煅炭、土炒 (陈壁土炒 )、酒制、醋制、姜…  相似文献   

16.
黄芩 ,根据药材性状 ,有枯芩、条芩 (子芩 )之分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芩的炮制在中草药的发展史上未曾占据过什么重要的位置。尤甚在炮制方法上更常为人们所忽略 ,直至唐代 (外台 )才开始记载有切法 ,而且一直延续了三四百年之久。到了宋代 ,才有了酒炒、炒焦与煅炭的叙述。元明时代增加了猪胆汁炒和土炒、醋炒法。清代除上述方法外又有了吴茱萸制、米泔水制的记载。现代黄芩的炮制除继承传统切制与炒制外 ,开辟了蒸切和煮切的新途径 ,增添了炒、炒焦、炒炭、酒灸、蜜炙等各种炮制方法 ,在诸多炮制方法中经过反复试验 ,不断筛选几…  相似文献   

17.
地榆经炒炭后止血活性显著增强被广泛报道与应用,而药典中规定的指标性成分鞣质与没食子酸经炒炭后含量下降,这与止血效应增强相矛盾。由此,该研究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并全面解析地榆及其不同程度炮制品的成分,由此探寻止血物质基础。结果表明,250℃炒制14 min的炮制品符合药典对炭药的性状描述,该炮制品展现出显著优于生地榆的快速凝血与血液吸附能力(P<0.05)。在大鼠断尾、肝脏出血、肌肉创伤模型中都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显著优于生品、炒炭过度品及氨甲环酸(P<0.05)。鞣花鞣质、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焦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镁(Mg)、钙(Ca)、锰(Mn)、铜(Cu)、锌(Zn)等物质的含量与止血效应呈强或极强正相关,或为地榆炭止血的物质基础,其中鞣花鞣质、鞣花酸、Mg、Ca含量高,在14 min地榆炭中分别达(106.73±14.87)、(34.86±4.43)、(2.81±0.23)、(1.21±0.23) mg·g-1。最后,地榆炮制品与生地榆的粉末色差值(ΔE~*ab)与上述止血物质的含量呈强或极强正相关。综上,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  相似文献   

18.
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作用。地榆制炭后,临床上多用于出血症的治疗。传统的制炭方法有炒炭和煅炭,地榆炭常用的制备方法为炒炭。现代的制炭方法采用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炒制和电热恒温干燥箱烘制,目前多使用电热恒温干燥箱烘制地榆炭。对地榆炭止血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离子、鞣质和碳素三方面。在药理方面,通过研究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比较地榆炭和地榆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现代临床所用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历代黄芩炮制方法繁多,但沿用至今,常用的炮制品有生黄芩、酒黄芩和黄芩炭3种[2]。黄芩酒制能引药上行,增强黄芩清上焦肺热的作用,而炒炭后,则增强清热止血作用,常用于崩漏止  相似文献   

20.
炭药在血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炭药的特点炭药 ,即炒炭后的中药。炒炭是一种中药炮制方法 ,即将药物置锅内用武火或中火进行加热 ,将药物表面炒至焦黑似炭 ,内部为焦黄或焦褐色 ,达到部分炭化而未至灰化 ,即“炒炭存性”。中药炒炭的主要目的是 :①使药物增强止血作用 (如地榆炭、侧柏叶炭、茜草炭等 ) ;②使药物产生止血作用 (干姜炭、乌梅炭、荆芥炭、防风炭等 )。炒炭后的中药 ,其作用具有了双重性 :其一 ,炒炭后的所存之性 ,也就是原药材的固有特性 ,有不可忽视的治本之功 (这是炭药的个性 ) ;其二 ,炒炭后新获得(增强 )的作用 ,即收敛、固涩、止血之功 ,具有治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