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应用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的不同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4月收治的98例骨科手术患者为例,将其分为全麻组合硬膜外麻醉组各49例,对比分析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应答时间、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应答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MSE评分上面,全麻组麻醉后的6、12、24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以后与麻醉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硬膜外麻醉组患者在6、12、24、72的MMSE评分上与麻醉之间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CD的发生率上12h后的统计中全麻组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讨论:全身麻醉相对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麻醉方法,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的利弊.方法 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采用局部麻醉+强化麻醉组(A组)22例,采用常规用药硬膜外阻滞组(B组)22例,采用低浓度硬膜外阻滞组(C组)23例,采用低浓度、小剂量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组(D组)23例.分别观察四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肢体活动情况.结果 D组的麻醉起效时间[(3.49±1.33) min]短于B组[(13.21±1.42) min]和C组[(13.42±1.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麻醉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麻醉效果良好率明显高于A、B、C组[ 87.0%(20/23)比59.1%(13/22)、68.2%(15/22)、65.2%(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肢体活动0级例数明显多于B、C、D组(20例比4、3、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麻醉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从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肢体活动情况综合考虑,低浓度、小剂量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的麻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监测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BIS值分为2组:A组(40BIS值≤50)42例和B组(50BIS值≤60)38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认知功能,患者疼痛程度评价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4±0.9)min]明显短于B组[(5.2±1.6)min](P0.05)。A组麻醉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7.7±2.4)min、(8.6±2.3)min]与B组[(7.9±2.5)min、(8.4±2.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麻醉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结束拔管1、3 h后MMSE评分两组均明显降低(P0.05),拔管24 h后两组MMSE评分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其中麻醉结束拔管1 h后A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拔管3、24 h后两组的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七氟烷用量为(14.3±3.5)m L,显著低于B组的(18.5±4.8)m L(P0.05)。A组24 h后VAS评分为1.8±0.6,B组为1.7±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BIS值≤50组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较50BIS值≤60组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12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麻醉组),每组各40例.分别测定各组患者麻醉前1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术后24h血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HR、平均动脉压(MAP),并进行比较.结果 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 NE浓度[(4.89±1.85)mmol/L、(5.35±2.08)mmol/L]较麻醉前15min[(3.92±1.77)mmol/L、(3.90±1.75)mmol/L]明显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 NE浓度与麻醉前1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 NE浓度与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术后24 h MAP均较麻醉前15 min明显降低(P<0.05);单纯全身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 MAP与联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身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术后24 h HR较麻醉前15 min显著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术后24 h HR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硬膜外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 HR较麻醉前15 min显著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术后24 h HR与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麻醉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优点,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11月锦州市某医院收治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各45例。硬膜外麻醉组产妇采取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产妇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产后出血发生率、术中及术后1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麻醉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硬膜外麻醉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为6.67%,低于硬膜外麻醉组的2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为(3.27±0.21)min,短于硬膜外麻醉组的(7.67±1.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术中、术后1hVAS评分分别为(1.26±0.24)分及(2.21±0.25)分,低于硬膜外麻醉组的(2.31±1.11)分及(3.42±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麻醉中的效果确切,相较于硬膜外麻醉,其具有麻醉起效快、麻醉阻滞完善、镇痛效果好、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无痛分娩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静吸复合麻醉对高龄妇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应激反应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2月—2022年4月于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92例高龄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应用静吸复合麻醉者为复合组,应用单纯静脉麻醉者为单一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h、6 h、24 h认知功能水平变化,分析两组干预前后应激反应变化,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13.46±16.72)min、恢复定向力时间(14.36±18.42)min、苏醒时间(24.53±27.62)min及手术时间(80.11±83.42)min均优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及6 h复合组认知功能(24.32±22.43)分、(27.63±25.63)分均明显优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应激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麻醉方式提供有效数据.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择期行上腹部开腹术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吸入麻醉组(B组)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各40例,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22.50%、(15.86±7.52)min、(21.73±10.97)min,B组分别为25.00%、(16.41±8.03)min、(23.55±11.46)min,C组分别为5.00%、(8.76±3.92)min、(13.28±6.81) min,3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率分别短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D4+、CD4 +/CD8+水平于术中6h、术后1、3d较麻醉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CD4+、CD4 +/CD8+在术后3d内下降幅度较小(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上腹部开放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有利于早期拔管,免疫抑制较轻,术后肺部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充回流试验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预充回流试验法组,B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行硬膜外麻醉时向硬膜外腔预充注入生理盐水3 ml,观察1 min玻璃注射器内有无回流液及回流液性状。B组行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0 min、1 h、2 h、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和头痛的发生率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充回流试验法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七氟醚配伍麻醉及咪唑安定+芬太尼+异氟醚配伍麻醉对老年胆囊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2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100例。A组接受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七氟醚配伍麻醉,B组接受咪唑安定+芬太尼+异氟醚配伍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等麻醉恢复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简易精神量表(MMSE)评分情况。结果 A组及B组患者在接受麻醉后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脑电双频指数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由(23.07±3.31)min显著缩短至(17.65±5.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2 h及12 h MMSE评分分别为(24.01±1.69)分及(26.39±2.05)分,较B组的(20.83±1.62)分及(22.41±1.94)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老年胆囊炎患者中,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七氟醚配伍麻醉在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咪唑安定+芬太尼+异氟醚配伍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镇痛泵联合吲哚美辛栓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行选择性二次剖宫产术2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80例.A组: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毕留置硬膜外导管接用一次性镇痛泵,术毕6~9h用吲哚美辛栓0.1g肛塞.B组: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毕留置导管接镇痛泵50 h.C组: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毕去导管,术毕6~9h用吲哚美辛栓0.1g肛塞.结果 A组术后92.50%(74/80)处于无痛或轻痛,睡眠质量好,与B、C组[10.00%(8/80)、13.75%(1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出血量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镇痛泵联合吲哚美辛栓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产妇睡眠质量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5例择期行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下子宫全切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吗啡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组(A组)、曲马多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组(B组)与酒石酸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复合曲马多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组(C组),每组25例.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即刻及术后1、3d检测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结果 A、B组患者术毕即刻及术后1、3d的血清皮质醇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仅术后1d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毕即刻、术后1d血清E水平和术毕即刻及术后1、3d血清NE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d血清皮质醇、E水平和术后1、3d血清NE水平分别与A、B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毕即刻及术后1、3d的CD4+、CD4+/CD8+均较麻醉前降低(A组:0.266±0.034、0.226±0.029、0.256±0.031比0.313±0.030和1.3±0.3、1.0±0.1、1.1±0.2比1.5±0.2,B组:0.271±0.031、0.242±0.027、0.261±0.030比0.311±0.034和1.3±0.2、1.1±0.1、1.2 ±0.1比1.5±0.1,C组:0.282±0.036、0.276±0.030、0.290±0.028比0.314±0.032和1.4±0.2、1.3±0.1、1.4±0.1比1.5±0.2,P<0.05);C组术后1、3d的CD4+、CD4+/CD8+与A、B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之术后单纯吗啡或曲马多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酒石酸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复合曲马多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减轻术后应激反应与免疫抑制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行神经心理学的测试和采用Newman的方法,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明显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排除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老年患者150例,随机分硬膜外组和全麻组,硬膜外组又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腰-硬膜外麻醉两亚组;全麻组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全身-腰硬膜外复合麻醉三亚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麻醉前、术后6h、6d的MMSE评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所有组MMSE评分在术后6h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和硬膜外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无差异(P>0.05),全麻组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h全麻组和硬膜外组POCD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无差异(P>0.05),全麻组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麻和硬膜外组及其各亚组术后6d的MMSE评分和术前无差别,POCD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老年患者硬外麻和全麻术后早期都可发生POCD,全麻患者较硬外麻患者术后6h的POCD发生率高和MMSE评分低,术后6d不同的麻醉方法对POCD发生的影响和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调整的麻醉效果对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9月本院需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5例,行硬膜外穿刺并头向置管后,B组直接固定,A组从"导管注入2 ml空气无阻力,并回抽"两项操作评价导管通畅度,并据此调整,通畅后再固定。A、B两组均给予硬膜外利多卡因麻醉,并注入混合液。观察患者麻醉后感觉、运动阻滞效应及麻醉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6.3±3.4)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2.1±1.5)min,均短于B组的(8.5±2.6)、(17.5±2.9)min,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觉阻滞所达最高平面、腹部肌肉松弛程度及麻醉效果A组均优于B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硬膜外导管调整可改善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分别接受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病例46例,分为A组23例、B组23例,A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B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术前认知功能对比,A组评分(28.9±1.3)分与B组评分(28.8±1.3)分无明显差异,P值>0.05;两组术后6小时、12小时短期认知功能对比,A组评分分别为(18.1±3.3)分、(23.0±2.1)分落后于B组评分(20.8±3.4)分、(25.9±2.5)分,上述两项指标以SPSS24.0软件分析处理,得出P值均<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中,对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全身麻醉,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糖尿病手术患者术中、术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Ⅰ-Ⅱ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合并糖尿病的耳鼻喉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A组术中采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身麻醉,B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身麻醉。分别对两组患者于麻醉前、插管后、手术30min、术毕、术后2h、6h抽取的静脉血进行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测定。结果 A组患者术中、术后血糖与麻醉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手术30min、术毕、术后2h、6h血糖较麻醉前增高(P0.05),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对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影响较小,更适合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82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局部麻醉)39例和B组(硬膜外麻醉)4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并发症、术后复发、术后尿潴留、术后伤口疼痛发生率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比B组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组伤口并发症、术后伤口疼痛率、术后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1例出现尿潴留,B组发生尿潴留8例,两组术后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均无明显疼痛,能顺利完成手术,但局部麻醉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时间短、身体恢复快等优势,安全有效,并且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预防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40例择期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B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后5 min 2个时相监测呼吸功能变化: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术毕停药后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并于术后第3天监测两组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白细胞>15×109/L,检查胸部X线片,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拔管后RR、MV、SpO2较麻醉前有较显著的变化(P<0.05),而A组变化不大,两组拔管后RR、MV、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停药后观察A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患者(P<0.05);术后第3天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发热(>38℃)、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白细胞>15×109/L、胸片见炎症改变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加自控硬膜外镇痛更加有利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恢复,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入住我院的80例老年骨科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全麻组与硬模外麻醉组,各为4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麻醉前12 h、麻醉后12、24、72 h及96 h患者认知功能情况、术后POC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动脉血压及脉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12 h、麻醉后12、72及96 h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4 h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后12 h及麻醉后24 h时的POCD发病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时间点POCD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后24h之内对老年骨科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全麻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有效数据,探讨出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吸入麻醉组(B组)、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各32例,比较各组间的各项指标差异,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3.00%、(6.42±3.29)min、(12.26±6.38)min,B组患者分别为21.88%、(15.16±8.07)min、(22.45±10.23)min,C组患者分别为18.75%、(15.75±6.67)min、(22.09±10.34)min,其中,A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率分别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6h、1d、3d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3组的IL-6和IL-8均比麻醉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有利于早期拔管,术后肺部感染率较低,有利于老年患者病情的恢复和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6例年龄<60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28例,观察记录患者心率(HR)、血压、空腹血糖、皮质醇的变化,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A组HR波动性小,趋于稳定,手术30 min HR[ (86±12)次/min]低于同期B组[(94±1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术中的血压稳定性优于B组,B组患者手术30 min血压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皮质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8.3±7.8)、( 12.3±3.7) min,均短于B组的(12.4±3.9)、(20.1±6.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0.71%(3/28)]低于B组[39.29%(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操作更简单,可控性强,无明显刺激,苏醒快,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方便,适合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