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CT肺功能评估,探究其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并分析比较COPD各中医证型的肺功能参数与CT肺功能评估结果,为COPD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COPD中医诊断标准对其进行分型,完成肺功能、CT检查,并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计算肺气肿指数(LAA%)。结果: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之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EV1占预计值%、FEV1/FVC%由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逐渐变小;LAA%由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逐渐增大。LAA%与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r=-0.775,P=0.001);LAA%与FEV1/FVC%呈负相关(r=-0.458,P=0.001)。结论:CT肺功能评估与临床肺功能检查之间呈负相关,随着肺通气功能的降低,COPD患者的LAA%随之升高,说明CT评估肺功能是可行的。COPD各中医证型之间LAA%、肺功能参数存在差异,可为COPD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病(DM/PM-ILD)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确诊的61例DM/PM-ILD患者同一时期的胸部HRCT及肺功能检查资料,同时选取60例性别、年龄及BMI相匹配且胸部HRCT无异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使用3D Slicer软件根据阈值分割法获得CT定量指标,包括正常肺区域百分比(NL%)、磨玻璃影区域百分比(GGO%)、纤维化区域百分比(F%)及总的异常病变区域百分比(AA%)。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TL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一秒率(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各组数据之间的关系,使用ROC曲线确定鉴别DM/PM-ILD组与对照组的最佳CT定量指标。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GO%鉴别DM/PM-ILD患者组与对照组具有最大的AUC为0.91(95%CI:0.85~0.96),以GGO%=7.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不伴呼吸衰竭)的患者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无创呼吸机组(试验组)各24例。两组入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化痰和平喘对症治疗。平喘治疗包括氨茶碱、雾化治疗等;试验组同时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结果试验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改善明显;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血气分析PO2、PCO2和PH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两组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试验组较对照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无创呼吸机可以看作做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肺功能情况,分析MDS患者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MDS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残气容积(residual volume,RV)、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 expiratory flow,MMEF)、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各项肺功能指标的差异。15例MDS患者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移植前与移植后6~12月内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FVC、FEV1、VC、PEF、MMEF、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占预计值百分比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功能指标特别是通气功能指标与患者患病时程、肺部感染次数和联合化疗呈负相关。MDS患者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FVC、FEV1、VC、PEF、MMEF、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较移植前降低(P<0.01)。结论MDS患者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和弥散功能均受损害,肺功能指标与患者患病时程、肺部感染次数和联合化疗呈负相关。患者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和弥散功能受损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双相(吸气相和呼气相)多层螺旋CT(MSCT)气道成像与肺功能的关系,旨在为COPD提供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方法 42例COPD患者行肺功能检查后行双相MSCT气道成像,使用自编气道分析软件获得第3~5级支气管双相管腔面积及其比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双相管腔面积及其比值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呼气相管腔面积与肺功能的相关性高于吸气相管腔面积与肺功能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随管腔面积减小而增大,第5级支气管呼气相管腔面积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呼气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725与0.711,P值均<0.001)。(2)双相管腔面积比值与肺功能具有程度不一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随着管腔面积变小而增加,第5级支气管双相管腔面积比值与FEV1%预计值及FEV1/FVC(%)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72与0.596,P值均<0.001)。结论双相MSCT气道成像能通过评价气道大小及其变化较好地评价COPD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李莉  黄慧俐  兰平起  俞洋  代伟 《西南军医》2011,13(2):250-25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肺功能的关系,以预测AECOPD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方法对AECOPD入院的57例患者,测量其体质量及身高并检测其肺功能,比较营养不良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患者肺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将COPD分为轻度和极重度两组,对比分析其营养、免疫、肺功能、血气分析及住院情况。结果营养不良组和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相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相比,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相比,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组和超重组、肥胖组相比,FEV1/FVC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相比,FEV1/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1、秒用力呼气量及FEV1和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肺功能改变及住院天数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血一氧化氮(NO)含量增高与其气道口有气道反应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1例哮喘患者分别测定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NO含量及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比例(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通气量/1秒用力肺活量比(MVV/FEV1)。结果:(1)哮喘急性发作期血NO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2)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血NO增高与FEV1、FEV1%、PEF呈显著相关性性。结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NO含量增高与其气道阻塞有关,但与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患者在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的流速和容积反应差异.方法 纳入患者分为COPD组(295例)和哮喘组(577例),将其按吸入沙丁胺醇后第1秒用力呼气差FEV1变化值(AFEV1)每变化0.05L和用力肺活量FVC变化值(AFVC)每变化0.10L分别分层,分析△HEV1和AFVC的分布差异.将两组患者按吸入沙丁胺醇前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re-BD FEV1%pred)每减少10%分层,分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和△FEV1、△FVC的差异,并分析△FEV1与△FVC的相关性.结果 △FEV1在COPD组中呈近似正态分布,但在哮喘组中呈非正态分布,前者的分布范围小于后者.△FVC在两组的分布均呈近似正态分布.COPD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哮喘组(P<0.001).COPD组内部各层间△FEV1无显著差异,但哮喘组内部各层间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的总△FEV1与△FVC呈正相关,但分层分析显示,pre-BD FEV1%pred为79.9~70.0和69.9~60.0时,COPD组的△FEV1与△FVC无相关性.结论 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的流速反应和容积反应明显不同于哮喘患者,提示两组患者存在不同的病理和呼吸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及白介素6(IL-6)血清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及COPD所致的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COP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将其分为单纯COPD组(A组,n=56)及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B组,n=40)。另选取20例健康研究对象作为健康组。采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评价各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HMGB1、TNF-a、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MGB1、TNF-a、IL-6水平与肺功能、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结果 B组肺动脉压明显高于A组和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的FEV1%及FEV1/FVC%均低于A组和健康组,且A组低于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的HMGB1、TNF-a及IL-6均高于A组、健康组,且A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MGB1、TNF-a、IL-6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与FEVI%、FEV1/FVC%呈负相关。HMGB1与TNF-a、IL-6呈正相关。结论 HMGB1、TNF-a、IL-6介导了COPD全身炎症反应,这些细胞因子在COPD、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 syndrome,ACOS)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OS患者45例、哮喘患者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52例分别纳入ACOS组、哮喘组、COPD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总IgE、TGF-β1、IL-6水平及第1用力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支气管舒张实验FEV1改善率。结果 ACOS组、COPD组、哮喘组血清总IgE、TGF-β1及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COS组、哮喘组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COPD组(P<0.05),而哮喘组又高于ACOS组(P<0.05);ACOS组、COPD组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哮喘组(P<0.05),但ACOS组与COPD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COS组、COPD组、哮喘组3组间血清IL-6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gE、TGF-β1、IL-6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ACOS的AUC分别为0.948、0.776、0.737、0.948;ACOS组、COPD组、哮喘组FEV1%pred、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P<0.05),FEV1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ACOS组、COPD组FEV1%pred、FEV1/FVC均低于哮喘组(P<0.05),但ACOS组与COPD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COS组、哮喘组FEV1改善率均高于COPD组(P<0.05),但ACOS组与哮喘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IgE、TGF-β1水平与FEV1/FVC、FEV1改善率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IL-6水平与FEV1%pred、FEV1改善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IgE、TGF-β1及IL-6均参与了ACOS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和肺损伤,在该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重叠综合征(OS)患者的部分肺功能指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比较分析与单纯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差别关系。方法:利用多导睡眠监测和肺功能检测记录3组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静息状态下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标,经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OS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OSAHS组和COPD组患者,且OSAHS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COPD组(P〈0.05);OS组和OSAHS组AHI显著高于COPD组,而SaO2显著低于COPD组,OS组和OSAHS组之间AHI和SaO2也存在显著性差异;COPD组和OS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以及FEV1/FVC(%)均显著低于OSAHS组,且OS组显著低于COPD组。结论:高原地区OS患者在COPD和OSAHS患者中的发病率均较高,且高原地区寒冷低气压的气候条件会进一步加重OS患者夜间的低氧状态,对于本地区的COPD或OSAHS患者均需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或肺功能检测明确是否为OS患者,一旦确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IA、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58例,根据治疗前的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和不合并COPD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术后2~6个月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变化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4.3±10.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2.3±7.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的中位值为112.8 Gy。随访6个月,不合并COPD组与合并COPD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0.20,均P>0.05)。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563),但不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P=0.019)。治疗前后,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2、1.26,均P>0.05),但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在治疗前后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9.96,均P<0.001)。根据术后质量验证MPD和D90大小分为2组(>110 Gy组和≤110 Gy组),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的FEV1%之间、FV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0.37、0.21、0.22,均P>0.05)。 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早期NSCLC对患者FEV1%和FVC%无明显影响,但能够改善不合并COPD且肿瘤明显缩小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双气相CT探讨保存率肺功能受损(PRISm)患者的肺部定量影像特征,包括小气道病变及肺气肿。方法:纳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的患或未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吸烟者,根据肺功能检查结果分为6组。PRISm组定义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7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pred)<80%;正常对照组定义为FEV1/FVC≥70%,FEV1%pred≥80%;COPD GOLD 1~4级定义为FEV1/FVC<70%。将所得胸部双气相CT图像导入“数字肺”自动检测平台进行分析,CT定量参数包括全肺及各肺叶肺气肿区域百分比(Emph%)和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fSAD%)。6组间的临床基线资料和CT定量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共有159例受试者(PRISm组31例;正常对照组32例;GOLD 1~4级分别为14例、27例、33例、22例)。GOLD 2~4级全肺及各肺叶的Emph%和fSAD%均较PRISm组显著增加(P均<0....  相似文献   

14.
孟鲁司特钠治疗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治疗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2例,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化痰止咳及解痉平喘治疗;治疗组26例在此基础上,加入孟鲁司特钠每晚10mg口服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4d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4、28d肺功能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用力肺活量)及PEF(呼气流速峰值)。结果孟鲁司特钠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而对照组为68.1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FEV1%、FVC及PEF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孟鲁司特钠对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且安全、快捷。  相似文献   

15.
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及高分辨率CT表现与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及其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肺泡蛋白沉着症患者的X线胸片、胸部HRCT及肺功能检查[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及一秒率(FEV1/FVC)],根据肺部阴影的程度、范围、严重程度及网格阴影范围进行影像学评分,将X线胸片及HRCT的影像评分与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X线胸片以双侧对称的自肺门向外放射的"蝶翼征"表现为主,胸部HRCT特征性的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样气腔实变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网格影,这种"铺路石"样病变呈地图样分布.19例患者的肺功能结果 为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54.49±16.78)%;FEV1/FVC:(86.00±6.70)%.X线胸片的范围评分及严重度评分与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661,P<0.01;r=-0.475,P<0.05).HRCT严重度评分为(16.47±5.26)分,在HRCT的各项评分中严重度评分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FVC升高)及弥散功能障碍(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的相关性最好(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r=-0.809,P<0.01;FEV1/FVC r=0.573,P<0.05);HRCT的范围评分比程度评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更好,而HRCT的网格范围评分只与弥散功能障碍相关.结论 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胸部HRCT与肺功能相关性良好,HRCT比X线胸片更能准确反映肺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王睿姗  陈毅斐 《临床军医杂志》2020,48(3):340-341,344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上呼吸道微生态差异性并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07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转归将其分为存活组(n=72)与死亡组(n=35)。采集痰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上呼吸道病原菌浓度及不同机械通气时间与细菌阳性率的关系。分析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上呼吸道需氧菌与厌氧菌平均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基础疾病、吸烟史、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使用时间、血清白蛋白(ALB)、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例(FEV1/FVC)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BMI≥24 kg/m~2、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使用时间、ALB及FEV1/FVC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机械通气使用时间延长,患者痰液中细菌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BMI≥24 kg/m~2、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使用时间、ALB及FEV1/FVC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复发危险因素中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大小与早期非小细胞性肺癌(ENSCLC)复发的相关性及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对危险度(RR)。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肺癌患者(145例术后复发,375例术后未复发)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根据CT结果对病灶进行血管分型,计算病灶强化后CT增值及病灶体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其中的130例ENSCLC患者的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及大小与肺癌复发的相关性,采用Cox模型对ENSCLC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肺癌复发危险因素中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体积的OR值分别为5.40、3.51、8.94,χ2值分别为4.13、6.94、3.18,P值均<0.05。对ENSCLC患者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Ⅳ型血管分型的肺癌复发率明显低于Ⅰ型、Ⅱ型和Ⅲ型(χ2分别为9.018、6.994、6.211,P值均<0.05);病灶强化后CT增值≤20HU的肺癌复发率明显低于20~60HU和≥60HU的患者(χ2值分别为6.936、13.306,P值分别为0.008、0.000);病灶直径2~3cm的肺癌复发率明显大于直径≤2cm的患者(χ2=4.811,P=0.028)。经Cox模型生存分析,ENSCLC中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肺癌直径的RR分别为0.335、2.152、2.014(P值均<0.05)。结论:肺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及体积,这些危险因素与ENSCLC的复发及患者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COPD患者IL-4、IL-6、TNFα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4、IL-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TNFα水平.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肺功能检测,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IL-4、IL-6、TNFα在B组及C组血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血中的水平(P<0.01);且B组、C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与FEV1%pre值(一秒量比预计值)呈直线负相关(r=-0.77,P<0.05);而IL-4、TNFα水平与FEV1%pre值未呈直线负相关(r=-0.09、-0.08,P>0.05);(2)治疗后:B组血清中IL-4、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A组血清中IL-4、IL-6、TNFα水平(P<0.05);而C组血清中IL-4、IL-6、TNF水平较治疗前稍有下降(P>0.05);(3)B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测定FEV1(一秒量)、FVC(用力肺活量)值明显上升(P<0.05),C组治疗前后FEV1、FVC值上升幅度不大(P>0.05).结论: (1)IL-4、IL-6、TNFα在COPD患者外周血清中水平升高,且IL-6水平升高与COPD患者肺功能恶化密切相关;(2)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下调外周血血清中IL-4、IL-6、TNFα水平,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定量分析在抗合成酶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炎(ASS-IL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22-06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呼吸科收治的ASS-ILD患者临床资料42例。CT影像利用定量软件自动分析,计算出肺总容积(TLV)和平均肺衰减值(MLA),计算出不同区域的体积和重量,以及其占肺总容积的百分比,然后分析CT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检查(PFT)参数的相关性,并对ASS-ILD中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合并机化性肺炎(NSIP/OP)和机化性肺炎(OP)两种类型的CT定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与-500~-100 HU区域CT值呈正相关(r=0.58,P=0.048;r=0.79,P=0.01),FEV1/FVC与-950~-500区域CT值呈负相关(r=-0.23,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IP/OP组不良通气体积(Vfibrosis%)高于OP组(P=0.03),一氧化碳弥散量(DL...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DL)的CT影像分型及其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初步探索二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病例31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及其术后一年内的复发情况,探究肿瘤术后1年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评估基于CT影像表现的分型在提示肿瘤术后复发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①年龄、性别、肿瘤瘤体长径、肿块是否多灶、肿瘤类型(原发/继发)等指标均与腹膜后DDL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无关(P>0.05)。CT上肿瘤脂肪成分占比、肿瘤内是否有偏囊性低密度区、肿瘤内不同密度成分相互移行是否模糊等指标为腹膜后DDL术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②Kaplan-Meier法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分型Ⅰ型组(10.583月)患者肿瘤术后1年内平均复发间隔时间长于Ⅲ型组(7.616 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而Ⅱ型与Ⅰ型、Ⅱ型与Ⅲ型之间呈现出的平均复发间隔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23、0.417)。结论: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因肿瘤组织成分及分布不同其CT影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成熟脂肪成分越少或实性成分越混杂(内伴或不伴有脂肪成分)的肿瘤术后1年内复发率更高,基于CT影像表现的分型在对DDL的术前诊断、术后随访及预后提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