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周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术后均X线检查椎体压缩基本恢复,骨折愈合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切口小、微创、安全、术后疼痛少、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96例椎体骨折病例作为受分析病例,随机分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各48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脊柱Cobb角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Cobb角恢复幅度与对照组相仿,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皮椎弓根钉能够改善脊柱Cobb角度,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椎体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即“触摸法”与Sextant“三椎体六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选择胸腰椎骨折患者51例,分别采用“触摸法”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A组27例)、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B组24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形情况,以及术后腰背痛改善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B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及术后伤口疼痛VA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组的后凸Cobb角、损伤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触摸法”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Sextant微创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2组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两种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均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在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触摸法”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的实施方法及其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130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治疗方案中分别实施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治疗。于两组患者治疗后分别记录手术指标(手术用时、开始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ASIA评分)和VAS评分、伤椎椎体高度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开始自主活动时间以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比、ASI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椎体功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10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经皮微创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椎弓根切开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Cobb角及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关节功能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本组治疗前,椎体Cobb角小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1.21±0.21)分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14±0.26)分,关节功能评分(96.21±2.11)分、椎体前缘高度比(92.12±5.21)%高于常规治疗组的(84.68±2.17)分、(84.68±5.78)%,椎体Cobb角(6.11±1.02)°小于常规治疗组的(8.15±1.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常规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加速骨折的愈合,减少失血和引流量,减轻疼痛和更好恢复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0例单纯胸腰椎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管减压的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下定位病椎及上下相邻椎弓根根部,做4个2.5 cm长的切口,固定与复位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后凸畸形。手术时间约2 h,出血量100~150 mL。结论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适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管减压的患者,优点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疗效,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的无神经损伤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以及术后6个月,观察Cobb角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Cobb角为(8.75±2.31)°,对照组为(8.95±2.24)°,两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84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JOA评分(26.77±1.62)分、VAS评分(2.01±1.2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1.15±1.13)、(5.76±1.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的7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单一手术治疗,临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Sextant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无需进行神经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T12椎体骨折者10例、L1椎体骨折者15例、L2椎体骨折者7例,均为Magerl A型骨折。结果: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螺钉损伤脊髓、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手术时间(95.2±28.4)min,出血量(95.3±46.5)mL,住院时间(11.2±3.6)d,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6.5个月。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67.4%±12.5%),术后(91.5%±4.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丢失(4.5%±2.3%);术前脊柱后凸Cobb’s角(16.3°±9.5°),术后(5.8°±93.9°),术后12个月随访时增加(2.2°±1.4°)。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需进行神经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是微创治疗该类骨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分析采用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24例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并记录手术前、手术后1周、手术后半年内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和后凸Cobb角。结果术前与术后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和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显著,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半年内X线随访内固定稳定,椎体高度维持良好,内固定未出现断裂、松动情况,且VAS评分在03分之间,平均评分为0.8分。结论 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体现出微创、安全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脊椎骨折中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本院脊椎骨折患者中选取21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进行研究,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应指标.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64.5±6.2) min、(60.4±3.5)ml、(8.4±1.2)d.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为(1.3±0.2)、伤椎Cobb角(6.4±1.0)°、伤椎前缘高度比值(93.2±4.1)优于术前的(7.0±1.4)、(19.7±3.5)°、(56.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方法对脊椎骨折患者的伤椎固定、复位及改善伤椎前缘高度等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代凤雷  刘艺  李钦亮  储朝明  陈金传  王玺 《江苏医药》2012,38(11):1293-1295
目的探讨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单阶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采用微创PLIF联合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1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P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34例),采用VAS和JOA评分系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与B组比较,A组手术切口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P<0.05)。结论微创单侧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疾患具有切口小、痛苦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余泽生  杨洪昌 《云南医药》2006,27(4):385-386
钢板固定是现代治疗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Gerber等1990年第一次提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eosteosynthesis)治疗骨折的概念以来,MIPPO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文献逐渐增多,该方法在欧洲现已成为治疗骨折的常规技术被广泛应用。我国的很多城市医院近年也做了一些临床应用研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㈣。基层医院由于受到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尚无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我们对MIPPO技术进行适应基层医院客观条件的部分修改,2004年2月至2004年10月在德钦县人民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12例,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椎体成形术组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血肿、神经根损伤及相邻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1年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微创特点.PKP可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较PVP安全性高,但费用较高;PVP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廉,但骨水泥渗漏率相对较高.临床上应结合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探索一种新的内固技术。回顾分析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期间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23例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经过12~18个月的随访.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手术耗时平均为1.0h;术后平均发热时间为2.8d;住院天数平均为9.5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6w;术后起床活动时间明显较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要早;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是一种能提供生物学固定,且并发症较少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Quadrant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行Quadrant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患者均给予Quadrant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后椎体复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3例均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18~182 min,术中出血量155~304 ml,住院时间为8~17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示滑脱椎体均复位满意。术后随访时间11~30个月,均已达到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9)分比(8.3±1.1)分,P<0.01]。末次随访时按Nakai评定标准:优2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0%。 CT重建显示椎间融合器内有连续骨小梁通过。结论采用Quadrant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是一种微创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37-38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小切口微创组和传统手术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小切口微创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微创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结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桥接钢板结合重建钢板在肱骨多段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肱骨多段骨折32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研究组行微创经皮桥接钢板结合重建钢板手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围术期指标及骨折愈合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治疗后肩关节评分(Neer评分)、肘关节评分(Mayo评分)及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Neer评分及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桥接钢板结合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多段骨折可改善骨折愈合效果、促进肩肘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冯浩  贾宏岭  金晓伟 《安徽医药》2013,17(11):1932-1934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46例,其中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组)2l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组)25例,分别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组)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11个月至1年半。比较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与S组比较,M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降低,S组平均住院时间17.5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5.5N,术后感染和局部皮肤坏死各1例,关节僵硬2例;M组平均住院时间14.8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1.2周,无深部感染、关节僵硬、皮肤坏死及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个月,M组HSS评分为91.5分(78—95分),优16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90.5%;S组平均分79.8分(61~88分),优15例,良5例,中5例,优良率80%。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和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提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