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科1962~1989年行胆囊、胆道手术4364例,发现胆囊、胆道内瘘51例,占同期胆囊、胆道手术1.17%。术前确诊5例(10%),手术死亡9例(17.6%)。本文对术前诊断率低,手术死亡率高等原因进行探讨,强调采用联合检查方法以帮助诊断,并正确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 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应该采服的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 1 5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 ,Csendes分型 ,对其治疗行评价分析。结果 :Mitizzi综合征因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及继发性肿胀引起胆总管梗阻 ,临床表现以发热 ,右上腹痛及黄疸为主 ,可伴有腹膜刺激体征。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 PTC或 ERCP检查。治疗时就要根据 Cserdes分型可分别采取胆囊切除术瘘口修补术胆总管拧查 ,T管引流及肝总管空肠Ronx-Y吻合术  相似文献   

3.
曹水江  蒋清华  方子兴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731-1731,1740
目的总结自发性胆囊内瘘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0例自发性胆囊内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中胆囊十二指肠瘘6例,胆囊胃瘘3例,胆囊结肠瘘1例。B超、CT提示10例均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其中胆囊萎缩3例,胆囊腹腔面不完整2例,胆道积气3例。术前确诊6例,余在术中发现。本组10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术后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应警惕胆囊内瘘。有以下情况应考虑胆囊内瘘:(1)B超,CT扫描,腹部平片原有胆囊结石消失或在肠腔出现胆石性肠梗阻。(2)B超胆囊腹腔面消失。(3)ERCP、PTC发现非胆管开口胆汁溢出。(4)钡餐造影剂进入胆囊。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胆管囊肿是较常见的胆道畸形,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是公认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最近我院PTC检查误诊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14岁,上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1月余。体检:皮肤中度黄染并见抓痕,右上腹可触及一枚5 cm×3 cm大小囊性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血总胆红素TBIL 89.9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80.6μmol/L,间接胆红素BIL 9.2μmol/L。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囊状扩张。PTC示:肝门区可见一10 cm×7 cm椭圆形囊腔,右肝内多支扩张的胆管与之相连,左肝内胆管、胆囊及胆总管未见显示(图1)。PTC诊断:肝门部先天性胆…  相似文献   

5.
目的 CT及PTC对胆道梗阻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探讨 ,归纳有其鉴别意义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5 3例手术经病理证实的胆道梗阻术前CT及PTC资料 ,良性 3 1例 ,恶性 2 2例。结果 病程超过 6个月有助于良性胆道梗阻的诊断 ;胆内胆管“软藤样”扩张 ,肝外胆管肝门段梗阻只见于恶性病变 ;胆管内占位呈“多房样” ,横截面大于其上缘胆管为胆管结石的可靠依据 ;下段胆管梗阻胆囊不增大主要见于良性病变 ;CT对胆道梗阻检查的局限性是对下段梗阻定位定性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PTC的局限性是不能显示完全性梗阻和部分严重梗阻远端的影像。结论 良恶性胆管梗阻各有特征性的CT和PTC表现 ,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 ,互相借鉴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9年-2002年胆内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仅14.3%(8/56)的病人术前诊断胆内瘘,85.7%(48/56)的病人为术中发现;在胆内瘘类型中,76.8%(43/56)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14.3%(8/56)为胆囊胆总管内瘘,5.4%(3/56)为胆囊胃内瘘,3.6%(2/56)为胆囊横结肠瘘;结论: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对长期胆囊结石病人,尤其是发现胆道积气征应高度怀疑,其治疗方法可采用胆总管瘘口、十二指肠瘘口、横结肠瘘口修补等方法,对胃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或胃部分切除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2012年我院胆内瘘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仅4例病人(14.3%)术前诊断胆内瘘,24例(85.7%)为术中发现;在胆内瘘类型中,75%(21/28)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14.3%(4/28)为胆囊胆总管内瘘,7.1%(2/28)为胆囊胃内瘘,3.6%(1/28)为胆囊横结肠瘘。全部病例均行胆囊切除,21例行十二指肠修补术,4例行胆总管探查、T管支撑引流(其中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胃修补(其中1例行胃部分切除并毕Ⅱ式吻合),结肠修补1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为术中诊断;胆内瘘手术遵循切除胆囊、修补瘘口、通畅引流原则;腔镜治疗胆内瘘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经皮肝穿刺胆管,胆囊造影术(S-PTC)25例,术前均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其中,10例行选择性左肝管穿刺造影;15例行选择性胆囊穿刺造影。并就S-PTC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薛涌嘉 《陕西医学杂志》1995,24(12):717-718
胆囊内瘘或因胆囊本身病变侵及临近空腔脏器或临近空腔脏器病变侵及胆囊所致,多发生于因胆囊结石长期困扰的老年患者,有时胆囊邻近脏器的病变已确诊,但忽略了与胆囊之间发生内瘘的可能,手术探查时方被发现。腹部平片有时可看到意想不到的胆囊及肝内胆管气影或引起消化道梗阻的结石阴影,处理颇棘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内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手术证实的胆囊内瘘的超声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胆囊内瘘超声诊断率为83%(19/23)。声像图表现:慢性胆囊炎及结石改变占100%(23/23);胆囊壁厚薄不一,回声降低,部分结构紊乱与相邻肠管间分界不清占92%(21/23);胆囊活动度消失100%(23/23);胆囊腔内显示串珠状、线条状或毛刺状强回声占96%(21/23),强回声后方可伴有多次反射及动态改变;显示胆囊与肠管瘘口暗区约占39%(9/2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胆囊与肠道内瘘处管壁血流信号增多。结论胆囊内瘘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能为临床术前明确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胆囊内瘘的最佳检查方法,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及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261例,其中166例行PTCD,91例行胆道支架置入术,4例未完成手术。分析术后2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生并发症68例,发生率26.05%。胆道感染21例,胆道出血13例,引流管脱出、阻塞11例,胆瘘7例,胆心反射5例,急性胰腺炎5例,支架再狭窄3例,胆汁性胸膜炎1例,肝脓肿1例,死亡1例。除死亡病例外,其余患者经过积极处理,病情好转平稳。介入治疗后黄疸明显减轻。结论: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手术操作及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对降低并发生的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报道40例经皮胆道引流术(PBD)的临床应用,发现肿瘤患者20例;结石17例;胆总管手术后狭窄3例。40例置管引流均成功。对 PBD 穿刺点和穿刺目标作了某些改进,并就 PBD 的临床价值和操作体会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改良中心静脉留置管在胰头癌胆道梗阻引流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中心静脉留置管在胰头癌胆道梗阻引流术中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为部分因经济困难无法置放胆道支架患者提供补救措施。方法利用自制多侧孔的超长中心静脉留置管代替既往的猪尾巴导管作长期胆道内外引流。结果胰头癌致胆道梗阻者8例均成功地将管置入到十二指肠升部,外引流全部通畅。4例(完全内引流到肿瘤严重恶化,生命终结)仅用内引流,1例内引流3个月后黄疸再度出现,改为内外引流后退黄,3例长期内外引流,全部病例随访到生命终结,生存时间从3~18个月不等,中位生存期为6.3个月。结论改良中心静脉留置管可作为胰头癌胆道梗阻长期引流术的材料,并可作为胰头癌胆道梗阻患者无法置放胆道支架者的一种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危重型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危重型胆总管囊肿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收治的23例危重型胆总管囊肿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3例中3岁以下婴幼儿占20例(86.95%)均为囊肿型,有囊肿破裂腹膜为炎5例,囊肿直径超过10cm17例,死亡5例(21.7%),23例中行囊肿外引流术7例(死亡1例,行Ⅱ期手术治愈6例)囊肿内引流术13例(死亡2例)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3例(死亡2例)结论 危重型胆总管囊肿具有起病急,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双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7例,29例为3支病变,8例为左主干病变,13例术前有心梗,2例合并室壁瘤。3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例由OPCAB转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左侧乳内动脉(LIMA)到前降支及对角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到中间支、钝缘支及后降支。2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人均搭桥3.2支。结果:术后心梗导致低心排死亡1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10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再次清创处理。随访12~39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再次发作。冠脉CTA检查显示双侧乳内动脉均通畅。结论:双侧乳内动脉在冠脉搭桥中,近期效果比较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发症及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并对操作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67例手术获得成功,9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71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d;14例出现近期并发症,其中5例污粪、3例腹泻、3例便秘、1例内出血、1例吻合口瘘、1例小肠结肠炎。内出血及吻合口瘘患者均再次手术治愈。随访6月至7年,4例污粪在6个月内消失;3例腹泻在1年内好转;1例便秘缓解、2例便秘再次手术,再次手术后无大便失禁及便秘复发;小肠结肠炎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及胆漏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及胆漏微创治疗的价值.方法对17例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及胆漏的患者,应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ERCP)、胆管狭窄部扩张、塑料内支架置入、经皮经肝胆管内外引流或联合经皮腹腔胆汁湖引流等微创方法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7例肝移植术后黄疸患者经造影证实: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其中合并胆漏3例;肝门部胆管狭窄4例,其中合并胆漏1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4例;行ERCP加胆管扩张及塑料内支架置入8例,经皮经肝胆管造影、胆管内外引流管置入9例,对合并胆漏的4例联合进行了经皮腹腔胆汁湖引流,13例非胆管弥漫性狭窄的患者治疗有效、黄疸消退,胆漏愈合,4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患者治疗无效.结论肝移植术后胆管非弥漫性狭窄及胆漏的微创治疗安全、有效,但对于移植肝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尚无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张永东  李晓利  彦延辉 《吉林医学》2009,30(15):1581-1583
目的:探讨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①梗阻性重型患者10例中8例采取早期手术治疗全部痊愈,非手术治疗1例病死,1例略有好转。②梗阻性轻型患者70例中57例采取早期手术治疗全部痊愈。ERCP+EST治疗1例,非手术治疗5例,病症缓解,但未去除根本病因,仍需择期手术治疗。③非梗阻性重型患者47例中采取早期手术治疗13例,4例死于早期多脏器衰竭:另3例采用区域动脉灌注联合早期手术治愈,30例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④非梗阻性轻型患者146例中采取早期手术治疗55例,ERCP+EST共3例,传统非手术治疗80例,均全部治愈。结论:①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是早期手术的绝对适应症,胆道解压和胰周引流是其基本术式;②非梗阻性重型胆源性胰腺炎原则不采取早期手术;③非梗阻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可采取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肝胆管囊腺瘤的低磁场MRI影像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低磁场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评价低磁场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7例以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病例.5例作常规扫描,2例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7例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低磁场MRI表现,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6例胆管囊腺瘤,1例胆管囊腺瘤.7例均为多囊,囊壁、分隔光整,有的囊壁、分隔增厚.均可见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囊内为液体成份信号,两例可见3种T1WI、T2WI信号.结论 低磁场MRI可显示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一些特征性表现,但难于鉴别良性肝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其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20.
报告PTC(PTCD)施术220例,合并急性胆管炎19例(8.6%),胆汁性腹膜炎9例(4.1%),梗阻性黄疸伴高热1例死亡。35例置管引流,19例发生导管阻塞和脱落(54.2%)。还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并发症12例。并对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