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究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多系统感染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多系统感染是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中以发热、合并贫血、白细胞正常为主,白细胞减少等次之.结论 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年龄偏大,而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水平高以及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多系统感染比例大,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ICU 危重感染患者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住该院重症医学科的76例重症感染患者(男39例,女37例)的资料。以并发血小板减少症为 A 组(40例),无血小板减少症为 B 组(36例),考察重症感染患者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差异。结果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系统感染与重症感染患者并发血小板减少症具有相关性(P <0.05),两组患者 ICU 停留时间和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需重视对危重感染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监测,对年龄大、因呼吸系统感染尤其合并有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应重点干预和及时发现问题予以防治以改善其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3.
曹丹  张慧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95-95,10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指标与重症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85例伴血小板减少重症细菌感染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变化,并与不伴血小板减少者比较。结果重症细菌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47.2%,CD62p、CD63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感染控制后血小板计数回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存在血小板的活化,且与血小板减少并存,能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4.
毛雪兰  邓宝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79-298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患者感染后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010年-2016年10月全国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平均病死率为5.3%,其中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2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关键在于及早诊断,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并对症支持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本文就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展开综述,以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30例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30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减少原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3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重症感染占42%,感染原因主要为脓毒症休克,COPD,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创伤出血消耗占25%,消化道出血5%,床旁血液滤过消耗3%,血液系统疾病12%,主要为白血病。药物性血小板减少8%,肝素诱血小板减少3%,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2%。确定血小板减少的根本原因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均有发热,年龄(81.2±9.8)岁,体温(38.7±0.7)℃,一半以上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其次为泌尿系感染和胆系感染,病原学多为革兰阴性菌.Ⅰ~Ⅲ度血小板减少比例高(78.3%,18/23),出现Ⅳ度血小板减少时需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3例死亡,其余20例在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均恢复正常.结论 老年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肺部细菌感染为主,多数为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在感染控制后1~2周多数血小板可恢复正常.重症感染患者常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严重下降时预后差,但老年患者即使血小板轻中度下降,由于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亦明显增加了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治疗ICU重症感染患者及其对重症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方法:20例ICU重症感染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同时,B组患者还加用日达仙(胸腺肽α1,由美国赛生公司提供)治疗。结果:①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存在血小板减少症,其WBC、NEUT均异常增高;②治疗过程中,B组患者WBC(P<0.05)及NEUT(P<0.01)有显著的恢复,而B组患者PLT也有明显的回升(P<0.05);③B组感染控制总有效率为90%,优于A组(其总有效率为70%),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达仙综合内科保守治疗,有利于尽快纠正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有利于ICU重症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减少与重症感染DIC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重症感染往往引起血小板减少,而血小板减少是确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项目并认为是感染性休克的高危因素之一[1]。作者选择我院儿科1986~1995年间收治的重症感染患儿218例,其中血小板<100×109/L者135例(6192%),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发生DIC者60例,本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对小儿重症感染时血小板减少发生DIC的危险因素及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134例,女84例。年龄5日龄~12岁。原发病:感染所致新生儿硬肿症116例,暴发型流脑43例,金葡菌败血症18例,鼠伤寒败血症21例,中毒型菌痢8例,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相似文献   

9.
王治华 《吉林医学》2011,(21):4436-4437
目的:总结近年来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汉族18例,哈族4例,维族1例;男12例,女11例;重症3例;其中自述发病前有明确感染史患者13例,其中3例哈族,1例维族,9例汉族。结论:ITP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感染有关,临床上急、重症患者增多,且易复发,应加强对本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严重感染即指全身感染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流不足或低血压等,它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疾病。本文报道2例严重感染病人,合并继发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藉此讨论感染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Hp阳性的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经Hp检测,均为Hp阳性,全部患者血小板恢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阴转率为88.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为治疗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曹昌萌 《当代医学》2021,27(2):33-34
目的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重症医学科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重症医学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万古霉素治疗,研究组予以利奈唑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细菌清除有效率、治愈率、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结果两组治愈率、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细菌清除有效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的5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重症医学科患者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均较高,利奈唑胺具有更高的细菌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甲强龙及西艾克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6042)青岛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马丽莉袁成录孟冬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疾病。重症患者不仅出现严重的粘膜出血,同时也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分析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7例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46例为观察组,应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达正常值的用时、住院天数、CR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达正常值的用时、住院天数、CR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2,P=0.285)。结论:针对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小板水平,快速止血,且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因而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NTP病儿48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感染性疾病导致NTP占52.1%,生后细菌感染占41.7%,TORCH感染占10.4%;窒息低氧导致NTP占29.2%。重症血小板减少症(〈50×109/L)21例(43.8%),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生后≤72h)26例(54.2%)。45例(93.8%)病儿经治疗好转或治愈,3例(6.3%)宫内TORCH感染及存在严重窒息的早期重症NTP病儿死亡。结论临床上引起NTP的病因复杂多样,积极治疗原发病极其关键,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宫内TORCH感染、严重窒息、早期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病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16年09月23日收治的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吴XX的临床资料,根据情况给与其适当护理,并总结效果。结果经过有效护理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虽然患者最终因并发严重的呼吸衰竭而死亡,但仍为临床护理提供了经验。结论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通常表现为昏迷状态,烦躁不安,有效的护理对策缓解了患者不良情绪,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医患纠纷,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卵巢黄体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对5例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卵巢黄体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为突发腹痛、皮肤出血、腹腔积液、血小板极度低下,4例并发失血性休克,5例患者均予以输注血小板悬液、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其中4例行手术缝合卵巢创面,5例患者均局部止血,症状好转出院。结论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卵巢黄体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危重,积极予以内科治疗,出血量大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及实施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和确诊患者制定包括标准预防、隔离消毒和医疗废物管理等医院感染综合防控措施,并评价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结果经过严格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后,未发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引起的其他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结论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9.
王德文 《当代医学》2013,(27):49-50
目的分析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急性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用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均有效。自身免疫性疾病8例,用激素治疗有效。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5例,通常会转化为其他疾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通常用激素治疗无效,需根据特定疾病对因处理。非化疗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2例,停药后上升。结论引起急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登革热( 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通过媒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功能障碍是登革热重要的临床特征之一[1-2]。根据血小板计数不同分为轻度血小板减少(>50×109·L-1)、中度血小板减少(30×109·L-1~50×109·L-1)和重度血小板减少(<30×109·L-1)。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并发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多脏器的出血导致死亡。2014年9—11月广州市爆发近10年以来疫情最为严重的一次登革热,我科是番禺区重症登革热患者收治病区,期间收治登革热患者72例,其中7例患者伴有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9.72%。经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