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革 《国医论坛》1999,14(1):19-19
1吐衄咳血降逆安冲《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临床上吐阶咳血,多由肝胃火盛,阳给受损,气逆血溢所致。然这些病证也与冲脉密切相关,盖“冲为血海”,具有调节气血之功能,冲气上逆,血不归经,必见吐翩咳血等症,亟宜降气安冲,气降则血不上溢,安冲则血自归经。如治孙某,男,48岁。咳嗽咯血反复发作近3年,支气管造影论为“支扩”。近因愤怒,导致咯血发作,量多色鲜红,面部供热,头昏目眩,口子心烦,苔薄质红,脉弦数。证系肝郁化火,冲气上逆,损伤阳给,血从上溢。治宜降逆乎i?。药用生储石sog…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扩张咯血为内科急症之一,一般发病急骤,病因复杂。《济生方·吐衄》指出“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气血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丹溪心法》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认为出血由于阳盛阴虚之故。咯血之症,咳或不咳,血自肺系而来,从口中而出,其病机多由气火上逆,经曰:“而血动之由,唯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阳络损伤而血随之上溢所致。气属阳而易动,血属阴宜静。若妄动则为病,“气有余便生大”火性上炎而灼伤肺络迫血妄行是血不循经而上溢,则咯血由此而作。 咯血症之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别。外因因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犯,均易伤津动血。内因多伴为七情过极,五志化火,素体阴虚,阴虚火旺,火升则血溢。然而亦有气阴两虚,气不摄血者,临床诊断治疗则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妄行,溢出体外的病证。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命以不同的名称,如衄血,吐血,呕血,咳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之因虽多,但不外气火淤三者,气火盛则迫血妄行,气火衰则血失统摄,淤血阻滞则血不归经。其中尤以火热所致者最多,《血证论》说:“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济生方·吐衄》亦说:“失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至于因外伤所致出血则另当别论。出血的治疗,诸家各有特点,刘河间从火,朱丹溪从痰,张锡纯  相似文献   

4.
阴火论     
"阴火"一词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正如张景岳云:"其以阴火名者自东垣始",而且贯穿全书,是其核心内容也。其指的"阴火"系由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而伤脾胃,脾胃中气下陷所致的肝肾相火离位,上乘脾土,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既非火热烦渴的实火,也非阴虚发热的虚火,更非阴盛格阳的假火。《脾胃病·脾胃胜衰论》云:"脾病则下流乘肾,……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此所谓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井水寒,而雷电合也。  相似文献   

5.
<正> 心衰咯血是由于心力衰竭,肺郁血或肺循环高压而见支气管静脉曲张破裂;或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出现心衰,造成肺内小动脉破裂所致,属中医咳血范畴。 治法上前人认为:咳血多是火郁肺中,治宜清肺降火,开郁消痰,咳止血亦止。心衰咯血虽亦出于肺系,但究其源实在于心。《血证论》说:“昔人谓咯血出于心”。祖国医学认为,心力衰竭是疾病损及心脏后,形成心气虚弱,进一步导致心阳不振;或因耗伤心阴,其后阴虚火旺,以至气阴两虚,终极阴损及阳。其造成咯血原由,大致有气虚阳虚咯血,阴虚火旺迫血亡行及血瘀出血几种。当心衰患者出现咯血时,泛泛止血常  相似文献   

6.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病,统称“血证”。《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生化于脾。若因外感内伤而致阴阳偏胜,脏腑功能失调,经脉损伤,则使血溢流于脉络之外,产生各种出血病症。血证的治疗,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  相似文献   

7.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属中医“血证”、“衄血”、“紫斑”范畴 ,现从其病因病机、治疗体会等方面加以讨论。1 病因病机《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 :“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火为阳而生血之阴 ,即赖阴血以养火 ,故火不上炎 ,而血液下注 ,内藏于肝 ,寄居血海 ,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 ,以温养肢体”。火与血作为一阴一阳 ,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都会导致出血的发生。 1火旺伤血 :小儿气血未充 ,卫外功能不足 ,易受外邪入侵。小儿又为纯阳之体 ,外感风热…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扩张咯血属于中医“咯血”、“咳血”范畴。临床以反复咳吐血痰,甚至咯吐鲜血为其主要特征。近年来,国内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剂型改革、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就有关文献予以综述。1病因病机探讨明代张景岳认为:“血动之由,惟火惟气”;清代唐容J;;则有“未有冲气不逆而血逆上者”之说;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也谓“血随火而升,凡治血证以治火为先”,均提到“火热”、“气逆’为喀血的主要病机。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亦多宗前人之经验,抓住了“火、热、气、痰、瘀”等致病因…  相似文献   

9.
肺结核病在中医典籍中属于五痨之一。肺为嬌脏,一旦受伤,每易发生咳血,甚则大咯血不止。經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調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肺失清肃之令,则荣卫之气逆,血不归经,湧泄妄动,頃刻之間,盈盆盈碗,若不急治,将有暴脫之虞。  相似文献   

10.
肺癌中医学称“肺积” ,临床上多因咳嗽或咯血或胸痛经检查而确诊 ,本病的成因 ,中医学认为正气不足 ,邪毒侵肺 ,致使肺气肃降失司 ,肺气郁滞不宣 ,进而血瘀痰凝 ,久则形成肿块。如《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瘕痞源流》说 :“邪积胸中 ,阻塞气道 ,气不宣通 ,为痰……为血。皆得与正相搏 ,邪既胜 ,正不得而制之 ,遂结成形而有块。”举验案 2则 ,介绍如下 :例 1 陈某某 ,男 ,66岁 ,退休工人。 2 0 0 0年 3月 2 0日初诊 ,因反复咳嗽中带血 ,经胸片检查发现右肺肿块 ,痰中找到癌细胞 ,苔黄腻 ,脉弦滑。患者拒绝手术及化疗 ,要求中药治疗 ,治拟清肺…  相似文献   

11.
“虚而相并”,是内经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灵活地阐发脏腑经络间病理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值得认真探讨。原话出自《素·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对于这段经文,历来注家注解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解释法。一种以杨上善为代表,以“并”作偏胜解,认为肾脏有病,可乘他脏之虚,偏并五脏而致病,如曰:“精谓命门所藏精也……命门通名为肾,肝之母也,母实并子,故为忧也。心为火也,精为水也,水克于火,遂坏为喜。肺为金也,水子  相似文献   

12.
咯血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症状之一。许多病例,往往由于反复咯血而致病情恶化,亦有因大咯血而引起窒息或虚脱以致死亡者。本文仅就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方面,举例进行探讨。希批评指正。一、辨证论治及例案对肺结核咯血的病机,依据《内经》“阳络伤则血外溢”的论点,认为是“肺虚络损”所致;但是更重要的在于整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机能失衡。特别是与阴阳的偏胜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13.
1 阴经充蕴 ,存亡关键《灵枢·本神篇》云 :“五脏六腑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说明阴经为五脏所共藏 ;而“肝藏血 ,脾藏营 ,心藏脉 ,肺藏气 ,肾藏精”又道出五脏所藏阴精的个别特异性。仲景重视阴阳协调认为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非阴盛格阳阳为寒邪所陷 ,则阳盛阴衰、阳为热邪所阻 ,二气必不相接交通故此。 111条太阳中风火劫发汗“两阳相熏灼”后 ,或“阴虚小便难”或“阴阳俱虚竭 ,身体则枯燥” ,强调“小便利者” ,阴液虽伤 ,但未尽亡 ,“其人可治”。2 血濡脏腑 ,营养诸经《灵…  相似文献   

14.
咯血往往伴有咳嗽,是临床常见的证侯之一。其证虽关乎肺、心两脏,但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唐容川《血证记》有“咯血出于肾”之说。兹就咯血从肾论治,谈几点浅见。壮水滋肺降火止血《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人体水液自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通调而下归于肾,经过肾的气化作用而分其清浊;清者上归于肺,输布各脏器,浊者入于膀胱而排出体外。肾水不足,阴液亏损,相火亢旺,则水不济火。肺为娇脏居高位,主水之上源。若水亏火旺,相火刑金,  相似文献   

15.
先来談談血症的概念。血症总不外乎阴虛阳亢,故属热者居多。它的成因有三个方面:一、外因,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二、內伤多数来自肝、腎、心、脾、肺、胃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和。三、不內外因,为跌扑、重伤、烟酒。《內经云》:“阳絡伤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阴絡伤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这里所說的“衄血”和”后血”是一种广义的提法,具体来說,包含吐血、鼻衄、呕血、咳血、咯血、尿血、便血、崩中漏下、肠风血痢等等。还有一种瘀血在里、漱水不欲咽、小腹滿、身黄便黑,亦卽《伤寒論》所指的  相似文献   

16.
夏三月,属火。言用附子者鲜矣。唯恐背于古训“用热远热”之理,直待夏去而渐用之。实为错过外“热”机会。因寒痹为寒邪偏胜,风寒湿三气杂至,使经脉闭塞不通所致。《内经·痹论篇》云:“凡痹之类,逢寒则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著《脾胃论》创“阴火”一说,立补中益气汤为治阴火主方,数百年来为医界所遵循沿用,阴火之证屡见不鲜,其方则屡试不敝。然阴火的病机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余粗读《脾胃论》之后,略有体会,现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不是之处愿闻指教。“阴火”之机众说纷云阴火之因由脾气虚所致,这已被公认不讳,然气虚成火的机理颇令费解。朱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今气虚安能成火?似越常理。一般而云,气盛才能生火,或为外邪所闭,或为内湿所壅,加之素体壮实,邪正相争发之为火,此为“壮火”;或为阴虚,阴不制阳,内火乘虚而发,此为“虚火”;或为阳虚,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此为“浮火”。  相似文献   

18.
一、妊娠咳血(“支扩”咯血)妊妇素体虚弱,易受病邪侵袭,肺气失宣,或肝气侮肺,灼伤肺络,而致咳嗽痰血、胸闷、心悸等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之,以平肝降气,止咳宁血。例1:徐某,30岁,农民。1986年7月9日诊。患者怀孕4月,恶泛未平,又起发热,  相似文献   

19.
火是指人体在病因作用之下所呈现的机能亢奋状态,亦即热之甚也,《内经》说:“热化火”是也。火为六淫之一,但六淫皆为外感,为气候之变化,而医书中论火的大都从体内阴阳偏胜而论,自素问以至后世,其意义皆同,体内阴阳偏胜,则是病之结果,而非外感矣,亦即古人所谓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论血证分吐血、衄血、下血、淤血、亡血五法。下面仅就吐血之证细细研求。吐血与咳血二者均经口而出 ,但应注意鉴别。《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说 :“胃中呕出名吐血 ,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阳明胃家症 ,咳血太阴肺家症……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 ,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而《金匮要略》所言之吐血 ,吐者口中出 ,由此可见 ,应包括胃中呕血和肺中咳血。《金匮要略》论吐血只 5条 ,在此寥寥文字之中 ,欲求其真谛 ,实觉难以详备。今细加咀嚼 ,抛砖引玉 ,与同仁共析。1 吐血脉证辨别1 .1 吐血的一般诊断 文曰“病人面无色 ,无寒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