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因为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该病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胎龄37周者〈5%,32—34周者为15%-30%,小于28周者为60%-8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好发于早产儿,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病因,约占围产儿死亡的75%。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8例足月RD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儿全部经剖宫产分娩,13例为男婴,8例有羊水胎粪污染。经治疗13例治愈,3例好转出院,2例放弃治疗后于院外死亡。结论剖宫产、男婴及羊水胎粪污染可能是足月RDS发病的危险因素,确诊后需尽早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于胎龄儿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我国小于胎龄儿(SGA)的现状。方法 调研我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所医院提供的2005 - 01 - 01 T 00:00:00至2005 - 12 - 31 T 00:00:00出院的产科出生的新生儿(45 014例)中SGA的发生率,总结分析该86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54 466例)中SGA的临床资料。结果 (1)产科出生的 新生儿中SGA 的发生率为6.61 %,其中早产儿中SGA发生率(13.10 %)高于足月儿(6.05 %);(2)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SGA的比例为9.19 %;(3)SGA中窒息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肺出血、呼吸暂停、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胃潴留、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寒冷损伤综合征、先天畸形的构 成比高于适于胎龄儿(AGA)和大于胎龄儿(LGA);(4)在SGA的转归中,治愈、好转率分别为57.47 %和27.41 %, 自动出院占13.17 %,病死率为1.95 %。其 中SGA病死率明显高于AGA和LGA, 而治愈好转率(84.88 %)则明显低于AGA 和LGA。 结论 我国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SGA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加强围生期监 测和干预以减少SGA发生、积极防治SGA并发症仍是我国目前围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640例脑性瘫痪的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诊断以利防治。 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早期干预门诊确诊的640例脑患儿[早产儿258例(早产儿组),足月儿382例(足月儿组)]分析其病因、早期临床表现及头颅CT征象,进行体格神经系统检查并智测。 结果(1)高危因素,两组在颅内出血、肺部疾病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足月儿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外余P均>0.05。(2)6个月以内确诊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各为28、90例的临床表现,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肌张力低下,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而不停啼哭,护理困难,肌张力增高,足月儿组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1及0.05余P均>0.05。(3)早产儿、足月儿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各为73.24±9.82、73.58±11.64(cm),9.12±2.31、9.23±2.80(kg),44.15±3.47、42.99±4.23(cm),44.42±6.09、41.99±7.28(分),43.81±4.95、40.80±4.51(分)。(4)头颅CT表现。早产儿、足月儿两组CT异常率各为95.4%及89.8%,P<0.05。(5)发育落后早产儿组言语落后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外,足月儿组身长<2SD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余P均>0.05。 结论当患儿具有高危因素、异常临床表现与神经症状、发育明显落后,应结合头颅CT密切随访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适用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70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46例、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16例和足月儿组(胎龄≥37周)8例。对全部患儿采用NCIS法10项评定、总分100分的评分方式来进行评分,初次评分在入NICU后24h内进行,隔天评分1次,取其最危重分值,如病情加重者立即评分,取最危重分值,病情继续恶化者,每天评分直至死亡为止,总分值90分者为非危重,70~90分者为危重,70分者为极危重,另对于符合单项指标一项或一项以上者亦可判定为新生儿危重病例。结果非危重病例在3组间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病例在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中的发生率均较高,但与足月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病例在足月儿组中的发生率最高,且与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病例中无死亡病例,3组极危重病例的死亡率均较高,且与非危重、危重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IS法对评估NRDS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有较好的帮助,还能用于预测死亡风险,并且为继续治疗及与家属沟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休克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新生儿休克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50例休克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存活与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存活26例,死亡24例,病死率48.0%。50例中,足月儿36例,死亡14例,病死率38.9%;早产儿14例,死亡10例,病死率71.4%。休克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共29例(占58.0%),其中早产儿感染性休克9例,占早产儿休克64.3%;败血症为其主要基础疾病。休克合并器官功能衰竭42例, 其中合并肺功能衰竭31例,占首位(73.8%)。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入院体重、日龄、5分钟Apgar评分、pH 值、血压、器官功能衰竭对新生儿休克死亡有显著影响(P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胎龄(OR = 0.006,95% CI 0.000-0.583,P = 0.028)、血压(OR = 0.025,95% CI 0.002-0.297,P = 0.004)、多器官功能衰竭(OR = 14.949,95% CI 1.181-189.250,P = 0.037)。结论 新生儿休克所致的死亡与胎龄、血压、多器官功能衰竭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归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68例RDS患儿临床资料,平均胎龄为(32.3±3.7)周,平均体重为(1.73±0.75)g。观察比较国产PS(珂立苏,calsurf)应用前后的主要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模式以及并发症、转归等。结果 应用PS在0、1、12和72 h不同时点的比较显示:吸氧浓度(FiO2)分别为0.51±0.11、0.32±0.1、0.28±0.08 和 0.26±0.09。应用PS 1h时,RDS患儿所需FiO2明显下降,此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P < 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 /吸入氧浓度FiO2(P/F)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a/APO2比值则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S能较快地改善新生儿RDS氧合状况;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8.
晚期早产儿是指胎龄34~36+6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和身高接近于足月儿,但生理及代谢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出生后病率、病死率及新生儿期再入院率比足月儿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导致晚期早产儿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首要病因.及时将存存危险因素的晚期早产儿从基层医院转运到条件较好的三级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诊治,对改善晚期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自1993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转运网络内的医院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以不断提高[1].本研究分析区域性转运的晚期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以了解广泛开展区域性转运后晚期早产儿NRDS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影响新生儿脐血β内啡肽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妊娠、分娩因素对脐血β内啡肽 (β-EP)水平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不同孕期的新生儿脐血共95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β-EP水平,以β EP为因变量,以新生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母患高血压、母患糖尿病、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筛选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不同影响因素时脐血β-EP变化。 结果 胎龄、分娩方式、宫内窘迫是影响脐血β-EP水平的重要因素(P均<0.05)。早产儿组脐血β EP值高于足月儿组,分别为(409.5±150.1)pg/ml、(261.4±141.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阴道分娩组及产钳助产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阴道分娩组与产钳助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宫内窘迫组高于无宫内窘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分娩应激、疼痛会使β-EP升高,缺氧是影响β-EP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脐血β-EP水平可作为胎儿缺氧的一个指标。早产儿脐血β EP高于足月儿是否是早产儿易发生呼吸暂停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通常发生于胎龄较小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原因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少和肺发育不成熟。目前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替代治疗是防治早产儿RDS的主要手段,此外,产前预防、产房复苏策略以及出生后早期呼吸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也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早产儿RDS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晚期早产儿的出生率呈上升趋势.尽管在外观和体重上,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相似,但和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晚期早产儿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就晚期早产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一些临床问题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一、晚期早产儿的定义 晚期早产儿指胎龄34~36+6周(孕妇末次月经第239~259天)的早产儿."晚期早产儿"这一名词反映了这一群体存在生理发育不成熟风险和早产的特点[1]."晚期早产儿"曾经被称作"近足月儿",但因后者可能会造成误解:这一群体几乎足月,故在诊疗护理上低估其风险,像对待足月儿一样来处理.因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05年正式提出用"晚期早产儿"取代"近足月儿"[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三种病毒活动性感染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垂直传播及先天性感染率。方法观察组为出生体重<2500g早产儿和足月小于胎龄儿(SGA),对照组为同期出生单胎足月正常新生儿;两组均与生母配对分别于分娩后48小时采血,用间接法ELISA检测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结果产妇三种病毒活动性感染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母婴传播率早产组三种病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直接概率<0025)。三种病毒先天性感染率早产儿组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P<005),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先天性感染率愈高。结论妊娠晚期孕母病毒活动性感染,小胎龄早产儿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病毒容易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因而早产儿组先天性感染率高于足月儿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出生后6h内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出生后单纯采用常规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6h后,病情如无缓解则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两组患儿如治疗12h后仍无效,均给予第二剂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新生儿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新生儿症状均改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及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沐舒坦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以沐舒坦治疗组为观察组,以单纯综合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于生后4h内给以沐舒坦每次7.5mg/kg,每6h 1次,疗程3—5d。观察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机械通气开始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下机后氧疗时间及死亡率情况。结果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机械通气开始时间(7.9±0.91)h,对照组(8.2±0.98)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0.5±4.78)h,对照组(83.14±8.31)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机后氧疗时间,观察组(18.32±0.64)h,对照组(26.37±0.3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应用沐舒坦,能够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和分泌。有利于促进肺发育成熟,促进早产儿RDS临床过程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以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影像学资料为依据,评价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MRI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收治的262例早产儿,全部在7 d内完成磁共振检查,根据MRI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分为病例组134例,对照组128例。并对病例组29例患儿进行二次复查。结果 (1)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局灶性病变表现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T1加权(T1WI)信号正常或稍高信号,伴有或不伴有T2加权(T2WI)低信号;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仅能看到DWI弥漫性高信号,常规MRI无信号改变。复查结果,局灶性病变有两种情况:一是病灶消失,二是DWI高信号消失或稍高信号,T1WI高信号,伴或不伴有T2WI低信号;弥漫性病变,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表现为T2WI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 DWI异常信号消失或高低混杂信号,T1WI高低混杂信号。(2)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母孕期感染、双胎、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氧、机械通气和感染与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模型多因素分析,母孕期感染、低氧和胎儿宫内窘迫是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1)DWI能发现早期脑白质损伤病变。(2)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母孕期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及出生后低氧与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有密切关系。(3)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建议常规行头MRI检查,且脑白质信号异常均需要动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胎膜早破与早产儿肺部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胎龄28~37周的88例早产儿依据产妇是否有胎膜早破分为胎膜早破组37例与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及白细胞计数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组患儿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呼吸窘迫综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能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却增加早产儿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在我院分娩的早产儿508例作为病例组,并随机选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50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相关情况,围产儿结局,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结果早产儿窒息、RDS发生率及死亡率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显著;孕周越小,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胎盘因素是造成早产的高危因素。应用地塞米松与未应用者相比,足量应用地塞米松与未足量应用者相比,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早产儿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孕35周后早产患者,延长孕周并不能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论早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孕周越小,早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改善早产儿结局的重要治疗措施。35~36^+6周PPROM者建议在破膜48h内分娩,以减少早产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诊治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现状,并比较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方法 国内23家拥有NICU建制的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组成研究协作组参加调查.采用前瞻性方法调查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2月28日期间协作医院诊断为RDS的患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资料搜集.调查表内容包括患儿的一般临床特征、产前和出生史、表面活性物质和辅助通气的使用情况、患儿预后和疾病负担等. 结果 23家医院连续12个月收治RDS患儿711例,占NICU收治总数的5.4%.平均胎龄(32.0±2.8)周,平均出生体重(1767±571)g,72.3%为男性,18.O%为小于胎龄儿,20.6%有胎儿窘迫史,剖宫产率为38.7%,多胎出生率为21.4%,15.5%患儿5 rain Apgar评分<7分.胎龄≤34周患儿母亲中仅25.0%接受了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与东南沿海地区医院相比,中西部医院收治的RDS患儿胎龄或出生体重更大,小于胎龄儿、胎儿窘迫、剖宫产和多胎分娩率更高,而产前激素使用率更低(P均<0.05).711例患儿中,241例(33.9%)在产房或NICU接受了表面活性物质治疗,602例(84.7%)接受了辅助通气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东南沿海地区表面活性物质和辅助通气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p=0.000),且东南沿海地区54.9%(245/446)的患儿接受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而中西部地区仅有35.1%(93/265).RDS患儿总病死率为31.4%(223/711);中西部地区患儿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沿海地区(χ<'2>=13.384,P=0.000).存活出院患儿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8.0 d,住院费用为人民币1.65万元;东南沿海地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当前我国RDS的救治技术和救治疗效均显著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84例定期保健的不同胎龄0~2岁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体格发育评价的分析,探讨不同胎龄生长发育迟缓儿童发病相关因素及干预效果。方法:将儿保门诊诊断的84例0~2岁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按胎龄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按儿童系统保健规范进行保健管理,定期测量身高、体重,比较两组儿童体格发育变化。结果:两组儿童生长迟缓发生年龄段不同;经过定期保健在24月龄时体重、身高均值均达正常范围,早产儿组在12月龄后身高增长优于足月儿组。结论:生长发育迟缓儿童通过定期儿童保健可通过追赶性生长使身高达到正常范围,早产儿组的身高增长速率优于足月儿组,应加强足月生长迟缓儿童的身高保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lCU)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将2006年2月1日至2007年1月31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纳入研究.应用超声诊断仪对早产儿进行系列床边头颅B超检查.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 (1)328例早产儿完成系列头颅B超检查,141例(43.0%)发生脑室内出血(IVH),其中轻度101例,重度40例.9.8%的患儿(32/328)发生脑白质损伤(WMD).13.4%的患儿(44/328)发生持续脑室扩大.10.7%的患儿(35/328)在生后初次头颅B超筛查时即发现有颅内囊肿形成.(2)IVH组和WMD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和胎龄较未发病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NICU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