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尿白三烯(LTs)E4(LTE4)在儿童典型川崎病(KD)中的变化,探讨是否可以将LTs作为KD后的监测指标。方法    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儿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收治68例完全性KD患儿,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其在治疗前后尿LTE4水平,55名正常儿童尿LTE4作为对照组,同时对KD急性期患儿行心脏彩超检查,分为有冠状动脉损害组(8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60例)。结果    KD 患儿治疗前尿LTE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尿LTE4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所有KD患儿治疗前后比较,LTE4均明显降低(P <0.01)。结论    KD尤其是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LTs水平明显增高,尿LTE4可作为KD后临床监测指标,可以考虑通过早期应用LTs受体拮抗剂干预来达到预防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促进冠状动脉损伤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检测对川崎病(KD)患儿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5岁以下KD患儿55例,采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猴骨骼肌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5例急性期KD患儿和43例对照组(发热对照23例,健康对照20名)血清中AECA,并通过比较AECA阴性和阳性组相应的实验室、临床指标,初步评估AECA对KD早期诊断、预后转归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KD患儿中AECA阳性率为4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 P = 0.004),但与发热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4%,P = 0.053);AECA对KD诊断的灵敏度为40.0%,特异性为88.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则分别为80.0%、53.5%,准确率为60.4%。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蛋白酶3抗体(抗-PR3)阳性KD患儿中AECA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值分别为0.013、0.034)。AECA阳性组与阴性患儿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CA阳性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 < 0.05),发生动脉瘤的相对危险度为6.67(95% CI 1.2~36.1)。结论 AECA检测对KD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但对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具有预警意义。AECA可能与抗-PR3相互协同在KD冠状动脉损伤、进展至动脉瘤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冠脉瘤远期血管改变及其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病程大于1年且合并中型以上冠脉瘤的KD患儿31例为研究对象(KD冠脉瘤组),以CD34/CD133/KDR+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表面分子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周血EP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及载脂蛋白。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21名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KD冠脉瘤组患儿病程1.0~12.5年,中位病程2.5年;中型冠脉瘤9例,巨大瘤22例,12例存在心肌缺血证据。KD冠脉瘤组血清hs-CRP为(2.77±1.06) mg/L,对照组为(1.60±1.53) mg/L,KD冠脉瘤组显著升高(P < 0.01)。外周血EPC及血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KD冠脉瘤组恢复期血清hs-CRP显著升高,提示仍有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KD成年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KD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3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等治疗5d,治疗前后测定其血清CRP和PCT的水平变化,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KD患儿治疗前血清CRP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后(P<0.01)。结论:KD患儿血清CRP和PCT明显升高,IVIG治疗后明显下降,联合检测两者对于川崎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 01 01—2004 12 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血沉及C反应蛋白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与冠状动脉扩张显著独立相关(P<0.05)。 结论对男性、发热持续时间长的KD患儿应予足够重视,早期足量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0—2007年收治的6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冠脉瘤的KD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冠脉瘤患儿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为5.3∶1;冠脉巨大瘤男女比例为8.3∶1;<1岁患儿多发,占28.6%。(2)本组患儿中不完全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以及KD复发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36.5%、30.2%和7.9%;急性期57例(90.5%)患儿使用IVIG冲击治疗,3例未用,3例使用情况不详;36例(57.1%)患儿发病至丙种球蛋白应用的时间间隔大于10 d。(3)超声检查发现小冠脉瘤患儿7例,中等冠脉瘤19例,巨大瘤37例,左冠脉受累者占76.2%,其中58.3%发生在前降支;右冠脉受累者达87.3%,其中47.3%发生在右冠Ⅱ段;双侧冠脉同时受累者占63.5%。(4)随诊发现71.4%冠脉瘤呈现回缩趋势,45.2%的受累分支冠脉瘤消退,平均消退时间为(2.1±1.5)年。结论对于男性、发病年龄<1岁、不完全KD、发生IVIG抵抗、复发患儿及应用IVIG治疗较晚患儿要警惕冠脉瘤的发生;左冠前降支及右冠脉瘤样病变最多见,多数冠脉瘤在恢复期发生回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0d内已退热的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同剂量IVGG治疗对KD预后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10—2005-10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56例KD患儿,所有患儿均为10d内退热后确诊且无冠脉病变。按IVGG治疗剂量分成3组,A组(11例)用1g/kg,B组(26例)用2g/kg,C组(19例)未使用,余治疗相同。对其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病程14~21d时发生CAL例数:A组2例(1818%),B组4例(1538%),C组16例(8421%),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05年CAL例数:A组1例(909%),B组1例(385%),C组11例(5789%),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10d内一经确诊的KD无论是否已退热均应给予IVGG治疗,对已退热且无冠脉损害的患儿应用总量1g/kg IVGG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42例和典型川崎病4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中确诊前发热时间、皮疹、口唇皲裂、手足硬肿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检查项目中,典型川崎病患儿心肌酶学值升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出现改变在病程中出现的时间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最终均完全康复,无明显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川崎病进行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指标及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尽可能的避免漏诊、误诊或延误诊断,尽早对患儿进行药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医学电子数据库中选择相关RCT文献,应用Juni量表进行质量评价,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疗效判断指标为观察期内体温改善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用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有3篇RCT入选,绘制漏斗图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3篇RCT Meta分析包括再次IVIG治疗组(159例)和糖皮质激素(GCS)治疗对照组(66例),研究显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在静脉应用首剂IVIG无反应后,再次IVIG治疗组在体温恢复方面优于GCS治疗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 1.29,95% CI:1.10~1.52,P = 0.002);但在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0.91,95% CI:0.33~2.49,P = 0.85)。结论 目前已发表的RCT Meta分析结果显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在首剂IVIG治疗无反应后,再次应用IVIG治疗较GCS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体温,但两者在CAA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与肾脏病理进展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糖皮质激素(GC)耐药的关系。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行肾穿刺活检的INS患儿40例,分为激素耐药性肾病综合征(SRNS)组(20例)和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SSNS)组(20例)。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INS患儿和5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肾组织中细胞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肾脏病理评分半定量评价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结果 SRNS组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显著高于SSNS组(P < 0.05);正常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只表达CK,不表达vimentin;INS肾小管上皮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SRNS组肾组织CK表达较SSNS组显著降低[分别为(66.25±12.13)%和(76.64±7.64)%,P < 0.05],vimentin表达较SSNS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1.51±7.48)%和(4.98±2.27)%,P < 0.05];不同肾小管-间质病变(轻、中、重度)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CK和vimentin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K表达量分别为(79.97±3.70)%、(65.47±7.93)%和(48.47±5.98)%,P < 0.05];vimentin表达量分别为(4.74±1.84)%、(9.65±5.10)%、(23.60±7.72)%,P < 0.05];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CK表达呈负相关(r = -0.887,P < 0.01),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868,P < 0.01)。结论  肾病综合征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现象,尤以SRNS为甚;检测肾组织EMT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IN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比较10 d序贯疗法(包括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克拉霉素)和7 d传统三联疗法(包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洛阳市机车医院123例Hp阳性胃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进行7 d传统三联疗法,治疗组(82例)给予10 d序贯疗法。疗程结束7 ~ 10 d后检查消化性溃疡愈合情况和Hp清除率,评估症状积分和副反应。结果 溃疡愈合率对照组为40%,治疗组为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p清除率治疗组为92.68%,对照组为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为(56.89 ± 4.32)分,治疗后为(14.96 ± 2.13)分;对照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为(58.75 ± 5.12)分,治疗后为(21.42 ± 3.78)分,两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P < 0.01)。治疗组副反应低于对照组(6.1%对17.1%,P > 0.05)。结论 包括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及克拉霉素的10 d序贯疗法治疗儿童Hp阳性胃病比7 d传统三联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VitC)对川崎病(KD)急性期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的影响,探讨VitC对KD急性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否有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多普勒超声仪测定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36例KD急性期患儿(KD组)及15名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肱动脉FMD,并比较KD组静脉滴注大剂量VitC(200mg/kg,最大量为4g)和安慰剂(10%葡萄糖)前后肱动脉FMD的变化。结果 KD组肱动脉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KD组静滴大剂量VitC后肱动脉FMD明显增加(P<0.01),静滴安慰剂后肱动脉FMD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大剂量VitC能明显改善KD急性期肱动脉FMD,其对KD急性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igh dose vitamin C on 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 of brachial artery in acute phase of Kawasaki disease(KD) and investigate whether high dose vitamin C could improve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KD.Methods Using high resolution vascular ultrasound,we measured FMD of the brachial artery of 36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2001 to Dec.2002. in acute phase of KD and 15 matched healthy subjects as controls.Studie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high dose vitamin C (200mg/kg,max≤4g) or placebo in KD group.Results The FMD of the brachial artery in K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55±3.00% vs 10.34±4.29%,P<0.001).Intravenous infusion of vitamin C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FMD of the brachial artery in 18 KD patients (6.97±2.93% vs 3.51±2.01%,P<0.01),while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placebo in the other 18 patien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FMD(4.12±2.21% vs 3.75±3.00%,P>0.05).Conclusion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high dose vitamin C can increase the FMD of the brachial artery,and it can improve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KD. 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Vitamin C;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Endothelial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KD并发症间的关系。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10—2005-12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88例KD患儿,测定其血清PCT、IL-6水平;正常对照为同期33例健康儿 童,进行同样检测。 结果(1)71例急性期患儿PCT水平与14例亚急性期患儿、33例正常对照儿童PCT水平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2)急性期24 例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PCT水平显著高于47例无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CT≤0.5ng/mL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 率16.3%;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6例急性期患儿IL-6水平与11例亚急性期患儿、 14例正常对照儿童IL-6水平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急性期17例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IL-6水平显著高于39例无其他系统 并发症患儿IL-6水平,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KD患儿急性期血清PCT、IL-6水平增高,亚急性期下降,PCT增高维持时间较IL-6稍长。(2)血清PCT、IL-6水平在发生其他系统并发症患 儿中是显著升高的,对其检测有助于KD的病情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010年10 至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及普通儿科呼吸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喘息患儿9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规范采用联合降阶梯疗法患儿作为治疗组,以仅采用门诊常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非联合降阶梯疗法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综合性治疗,包括吸氧、退热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口服泼尼松5 mg/d,每天1次,疗程3 d;口服阿奇霉素0.1 g/(kg·d),疗程3 d;每晚用妥洛特罗贴剂1贴(0.5 mg/d),疗程7 d;口服氯雷他定3 mL/d,疗程 14 d;口服孟鲁司特钠4 mg/d,疗程 21 d。对照组采用目前门诊常用治疗方案,包括采用静脉滴注琥珀氢考或甲强龙、平喘药物、抗生素、祛痰止咳合剂、雾化吸入激素等。 结果    治疗组患儿咳嗽、喘息、哮鸣音评分及症状体征消失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1个月内复发次数、治疗费用、家长误工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治疗组患儿对该方案接受度较高(P < 0.05)。 结论    联合降阶梯疗法应用于婴幼儿喘息疗效肯定,且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两种保守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1例CSP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化疗组为甲氨蝶呤(MTX)治疗后行清宫术30例;介入组为子宫动脉MTX灌注加栓塞后清宫术21例。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转为正常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结果 介入组保守治疗成功率(95.2%)高于化疗组(56.7%)(P<0.05),介入组住院时间[(11.8±2.7)d]明显短于化疗组[(23.2±5.2)d](P<0.05),但介入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1.4%)高于化疗组(13.3%)(P<0.05)。介入组出血量[(23.5±7.1)mL]与化疗组[(20.1±6.9)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血HCG恢复正常的时间[(23.0±2.6)d]与化疗组[(23.8±3.0)d]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X治疗后行清宫术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子宫动脉MTX灌注加栓塞后清宫术更快捷,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诱发的儿童哮喘临床发病特征。 方法 选择2006年1 - 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收治的确诊为MP感染诱发的哮喘发作患儿50例为MP感染诱发组,并以同期入院的非MP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喘息特征、辅助检查特点及对哮喘药物治疗的反应等进行分析。 结果 MP感染诱发组的哮喘发作年龄以3岁以上多发(60%),平均发病(4.4±2.9)岁;MP感染诱发组患儿喘息反复史、发热、热程、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咳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C反应蛋白(CRP)、嗜酸细胞计数、肝功受累、心肌受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性意义(P < 0.05);在呼吸系统受累方面,MP感染诱发组以肺炎为主,而对照组则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P < 0.05);MP感染诱发组与对照组在患病高峰、个人及家族特应性病史、WBC、PCT、免疫球蛋白、总IgE的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P感染诱发组应用平喘药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结论 MP感染诱发的儿童哮喘发作具有自己的特征,平喘药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942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CAL(170例)和未发生CAL(772例)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对13种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热程大于10d(X1)的OR值为1.203(95%CI=1.104~1.312,P<0.001)、血红蛋白(Hb)小于100g/L(X2)的OR值为0.658(95%CI=0.472~0.995,P<0.05)。建立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主效应模型是Logit(P)=β0(-2.995)+0.185X1+(-0.378)X2(χ2=16.920,P=0.031)。结论热程大于10d、Hb<100g/L是KD发生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术联合体位管理加速产程进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待产、单胎头位要求行无痛分娩的初产妇200例,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体位管理:枕前位和枕横位时,取胎儿脊柱对侧卧位;枕后位时,取胎儿脊柱同侧卧位;宫口开全后,取半卧屈腿外展式。对照组不做体位指导,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孕妇可取自由舒适体位,直到宫口开全,第二产程取膀胱截石位,直到分娩结束。分别监测2组各产程的时间,计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和剖宫产产妇数量,测量产后出血量,计新生儿评分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第一、二产程时间缩短[(366±32)min vs.(636±49)min,(42±11)min vs. (69±26)min ,P<0.05)],自然分娩率高(89.0% vs.72.0%,P=0.039),手术产率低(10.0% vs.23.0%,P=0.031),产后出血率低(1.0% vs.4.0%,P=0.027)、新生儿窒息率低(4.0% vs. 9.0%,P=0.036)。结论 无痛分娩术联合体位管理可以加速产程的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儿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7~14岁癫痫儿童的睡眠习惯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华西第二医院小儿神经科确诊的癫痫患儿162例作为癫痫组,通过对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询问,运用专门针对儿童使用的儿童睡眠习惯调查表对癫痫组和162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睡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癫痫组睡眠习惯评分为(46.1±7.5)分,而正常对照组为(32.4±3.6)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癫痫组运动和认知发育正常者评分为(43.5±8.1)分,落后者评分为(49.9±7.3)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药治疗患儿71例,评分为(42.9±6.3)分;2种或2种以上药物治疗患儿22例,评分为(54.3±5.7)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另外,夜间睡眠发作的癫痫患儿(36例)相对白天清醒时发作患儿(50例)、清醒及睡眠中均有发作患儿(76例)睡眠习惯较差,评分分别为(52.3±5.7)、(44.1±7.6)、(44.5±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儿(46例)相对全身性发作(57例)、部分性泛化全身(59例)对睡眠习惯的影响较小,评分分别为(41.6±4.9)、(47.4±8.7)、(48.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癫痫易出现睡眠障碍,多种因素包括运动和认知发育落后、发作控制及治疗情况、发作类型等可影响患儿睡眠习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与正常人卵巢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FAL1的表达差异及沉默卵巢癌细胞株SKVO3中lncRNA FAL1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lncRNA FAL1表达水平;设计并合成FAL1-siRNA引物序列转染SKVO3,通过细胞划痕试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凋亡,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和磷酸化丝裂原细胞外激酶1/2(p-MEK1/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lncRNA FAL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15.04±2.24) vs. (2.93±0.39),P<0.05]。沉默lncRNA FAL1的表达后,卵巢癌细胞的凋亡能力显著增强[(18.38±0.73)% vs. (2.86±0.09)%,P<0.05],而卵巢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降低[(6.68±1.49)μm vs. (12.85±2.56)μm,(25.80±2.59)个 vs. (145.6±5.23)个,均P<0.05],MEK/ERK通路MEK1/2和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lncRNA FAL1通过激活MEK/ERK通路影响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及凋亡,其表达异常增高可能是卵巢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