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摘要:目的 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NICCD)和先天性胆管闭锁(BA)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2个常见原因。研究生化指标在BA和NICCD的诊断价值,以利于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2008 - 12 - 01—2009 - 03 - 31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患儿77例,其中确诊BA 28例,NICCD 11例。选用患儿入院时的第一份生化检查结果,纳入指标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计算ALT/AST,ALP/γ-GT值。NICCD组还纳入血糖(GLU)、乳酸(LAC)、总蛋白(TP)、白蛋白(ALB)进行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包对组间差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绘制ROC曲线。结果 对于BA组,γ-GT、ALP/γ-GT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γ-GT > 332.5 U/L,ALP/γ-GT < 1.93,有较高的诊断价值。NICCD组与其他非BA的IHS患儿比较,在GLU、LAC、TP、ALB、ALT/AST、γ-G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IHS患儿的生化指标对BA和NICCD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功能的检查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功能检测分类1.1 胆红素代谢1.1.1 血清胆红素测定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价值在于 :①了解临床有无黄疸 ,黄疸的程度及动态演变 ;②肝脏疾病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高常反映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 ;③成人溶血性黄疸时 ,血清胆红素浓度很少超过 85 5 μmol/L ,超过此值常提示有肝细胞损害或胆道阻塞 ;④新生儿溶血时血清胆红素测定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1.1.2 尿内胆红素测定 正常人尿内胆红素为阴性 ,如出现阳性 ,则提示血液内结合胆红素增高 ,其临床应用为 :①快速诊断可疑黄疸的患者 ;②患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时 ,于黄疸前期…  相似文献   

3.
1 妊娠期肝脏的生理改变 妊娠期肝脏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大小亦无变化,肝血流量并不增多,只是在孕晚期行肝功能检查时部分生化指标发生一定的变化,如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轻度增加,但正常情况下转氨酶没有明显改变,碱性磷酸酶会升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乐托儿(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对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肠道菌群及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IHS为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乐托尔组和对照组,随机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患儿均给予熊去氧胆酸(25 mg/次,日3次)及护肝治疗。乐托尔组口服乐托尔散剂(嗜酸乳杆菌散剂)每次1袋,2次/d;15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中和冻干培养基。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个疗程结束后,乐托尔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乐托尔组患儿血清中TB、DB、ALT、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乐托尔组肝脏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十二指肠引流液中TB、DB、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乐托尔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 IHS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调节剂(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与熊去氧胆酸合用能促进胆汁酸排泄,改善肝功能及肠道菌群,在IHS的治疗中有明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 (UDCA)的应用对雌、孕激素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孕鼠血生化指标、肝脏病理以及肝细胞膜ATP酶的影响。方法 :建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 :胆淤非治疗组、治疗组 ,设立对照组。应用比色法测定各组肝细胞膜ATP酶 ,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治疗组与胆淤非治疗组比较 ,治疗组的丙氨酸转氨酶 (ALT)、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总胆酸 (TBA)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无差异。②病理组织学检查 :胆淤非治疗组肝脏光镜下见肝细胞周围胆酸形成。对照组和治疗组肝脏电镜下毛细胆管不扩张 ,无高电子密度物沉积。③胆淤非治疗组Na+ K+ ATP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 ;治疗组Na+ K+ ATP酶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但却明显高于胆淤非治疗组 (P <0 0 5 )。结论 :熊去氧胆酸可能是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1,2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s 1, 2 ,ICAM 1,2 )在肝内胆汁淤积 (intrahepaticcholestasis ,IHC)孕鼠肝脏不同部位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雌二醇 (ethinylestradiol ,EE)诱导孕鼠IH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脏ICAM 1,2的表达。结果 :(1)用药第 5天 ,孕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总胆酸 (TBA)、碱性磷酸酶 (AKP)明显升高 ,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IHC ;(2 )孕鼠ICAM 1,2在肝细胞、肝门静脉内皮、肝胆管上皮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粘附分子 (adhesionmolecules ,AM)表达异常可能是妊娠肝内胆汁淤积 (ICP)发病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所占比例,按肝功能是否异常分为肝功能正常组70例和肝功能损害组35例。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入院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发生情况有无差异。结果肝功能损害组中32例患儿出院时肝功能恢复正常,余3例患儿随访肝功能至2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正常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为5.7%(4/70),显著低于肝功能损害组25.7%(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AST、GGT、总胆汁酸、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急性川崎病患儿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且存在肝功能损害的患儿C反应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更高。我们应重视川崎病的肝功能损害,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空腹静脉血标本留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及探讨。方法:选取136例健康体检者,采集血清在同温、同压、同湿度的情况下密封避光保存,分别测定其在采集当时,采集放置4h、8h、12h、24h、48h、72h的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糖(GLU)、总蛋白(TP)等进行测定,作统计学比较。结果:在4小时、8小时、24小时分别有1、3、11项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有影响,其中对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等7项结果检测值偏高,尿素氮、总胆红素两项结果偏低,比较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不同程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母婴结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所特发的一种疾病,该病对母婴危害极大。围生儿预后与本病严重程度有直接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诊断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6例为观察对象(占同期分娩总数2468例的227%),年龄在20~31岁之间,平均为(243±48)岁,孕龄32~40周,平均为(365±35)周。ICP诊断标准:①血清甘氨胆酸(CG)升高。②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③肝功能检查提示血清胆红素升高、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④妊娠为引起皮肤瘙痒的唯一原因。⑤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  相似文献   

10.
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龚时鹏  余艳红  陈莉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3):191-193,F000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两种不同输液方法使失血性休克孕兔复苏,对比各组各时间点ALT的变化,观察处死后孕兔肝脏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孕兔失血性休克后血清ALT增高,导致肝细胞功能损害;复苏后限制性输液(PLH组)和传统输液(PNL组)的ALT随着输液抢救逐步下降;在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的90、180、240min时,比较PLH组与PNL组血清ALT,见PLH组的ALT下降明显,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PLH组在4h时ALT值已达到正常水平。病理检查表明,假休克组的肝脏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休克未处理组肝脏结构破坏,充血肿胀、坏死;限制性输液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传统输液组肝脏结构基本正常,部分组织充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限制性输液能有效地保护肝细胞功能,减低谷丙转氨酶,减少肝脏病理损害,是抢救孕兔失血性休克的理想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1.
1病历摘要 患者29岁,因恶心、呕吐18天,孕33+4周双胎早产顺产后2天于2012年1月20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末次月经:2011年5月24日,B超检查提示双胎妊娠,孕期曾不定期产前检查,查乙肝两对半阴性,转氨酶无异常.1月17日因孕33+4周,双胎妊娠,恶心、呕吐2周,不规则腹痛13小时于江西九江某院就诊,查肝功能ALT 214 U/L,AST 260 U/L,总胆红素143.5 μmol/L,直接胆红素51.9 μmol/L,Cr 235 μmol/L,PT 22.3秒,APTT 33.9秒,B超检查提示轻度脂肪肝,予保肝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2.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肝功能指标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指标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6例ICP孕妇肝功能指标及围生儿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妇血清转酶(ALT、AST)及胆红素(BIL)水平升高者胎儿窘迫及羊水粪染发生率增加,新生体重及Apgar评分均与胆红素水平有关,通过公式计算可以预测围生和预后,孕妇胆汁酸(TBA)升高程度与羊水粪染及胎儿窘迫率无关,其它肝功能指标,脐动脉S/D比值及瘙痒时间的长短也与胎儿预后无关。结ICP孕妇转氨酸航胆红素水平升高胆胎儿预后不佳,必须高度重视,适时剖宫终止妊娠将明显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正>诊断:黄疸待诊(梗阻性黄疸?);胎盘前置状态(中央型)伴胎盘植入;G4P1+227+3周宫内孕头位单活胎;胎儿畸形?中度贫血;瘢痕子宫。1诊断依据1.1孕期反复胆红素增高,皮肤巩膜发黄,尿色黄,B超提示肝内胆管结石。1.2孕期B超提示前置胎盘(疑伴部分植入,穿透性胎盘植入可能)1.3 B超提示,胎儿透明隔腔偏小伴双侧侧脑室扩张,无创DNA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性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郁积症的甘胆酸值变化及分娩方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采用放免测定对63例妊娠合并肝内胆汁郁积症(ICP)的患者进行血清甘胆酸(CG)含量测定,结果表明CG值在诊断ICP中比较氨酶灵敏,其异常值,前者为100%,后者为83%,因此妊娠期瘙痒,CG值增高或伴转氨酶及/或胆红素的增高是ICP严重程度不同的表现。且CG值的增高倍数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有关(P〈0.05)。在CG值异常组中必须动态观察临床和实验室各项指标的变化,用胎儿监护仪,加强产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确诊的9例妊娠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资料、生化指标、治疗经过以及出院随访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9例妊娠合并肝癌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并不典型,肝功能仅显示轻~中度异常,2例在中孕期确诊肝癌,7例在晚孕期确诊。治疗方法包括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和肝脏肿物切除;孕妇结局不佳,有5例合并肝癌破裂出血,随访期间患者存活4例,死亡3例,失访2例;9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均为肝硬变声像;生化指标显示,9例患者HBsAg均阳性,体内乙型肝炎病毒DNA不同程度复制;肝癌血清学标志物的甲胎蛋白升高显著,α-L-岩藻糖苷酶则无明显升高。 结论妊娠合并肝癌早期诊断较困难,预后差,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变是肝细胞癌高危人群,重视高危人群的肝脏超声检查及血清甲胎蛋白的测定是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7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7例患儿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应的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9~11月,共183例(88.4%)。部分伴有抽搐、发热、咳嗽、四肢肌肉关节疼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增高,心肌酶异常等;11例抽搐的患儿伴有头颅CT、脑电图异常改变;少数病例还有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增高,胸片提示肺炎,诱导痰液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等改变。结论2012年度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高峰季节提前,发病持续时间明显减短,肌肉关节损害可能为新的肠外损害。  相似文献   

17.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241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Ai Y  Liu SY  Yao Q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17-220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41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1241例ICP患者中,多胎妊娠44例(3.5%),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101例(8.1%);。126例经产妇中,38例(30.2%)为ICP复发;有发病时间记录的123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孕周为32.6周,孕晚期发病有1100例(88.6%);1201例(96.8%)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也有以黄疸(8例,占0.6%)、肝功能异常(28例,占2.3%)等为起始表现者;生化指标中主要以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为主,但大多为轻、中度升高;也有患者TBA、ALT或AST正常(分别占17.7%、15.6%、17.1%),少数患者(35例,3.2%)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结论 (1)ICP具有复发性,多胎妊娠孕妇更易发病,瘙痒常是ICP显著而且首发的症状,TBA和肝脏转氨酶升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2)少数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不典型,对此要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8.
过氧化氢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细胞核雌激素受体家族成员,包括PPAR α、β/δ和γ。PPAR γ参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因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及肿瘤形成密切相关而成为研究的热点。PPAR γ是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关,但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较少,且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综述PPAR γ在子宫内膜癌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PPAR γ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临床后续的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炎病毒多重感染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产前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孕妇行甲、乙、丙、丁、戊等5种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其中确诊为肝炎病毒多重感染者32例(多重感染组),确诊为肝炎病毒单一感染者32例(单一感染组),对两组母儿并发症及预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重感染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35.7%)显著低于单一感染组(76.9%,P<0.05),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阳性率(57.1%)显著高于单一感染组(15.4%,P<0.01)。多重感染组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产后出血、重症肝炎、死亡的发生率与单一感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多重感染组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生率(28.1%,25.0%)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组(6.3%、3.1%,P<0.05);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31.3%,25.0%)显著高于单一感染组(9.4%、0.0%,P<0.05、P<0.01)。结论 妊娠期肝炎病毒多重感染对孕妇的影响无明显加重,而对围产儿的影响较为明显;应加强孕期保健,防止胎膜早破及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妊娠急性脂肪肝11例早期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1例AFLP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乏力、黄疸等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到中度升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肾功异常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降低、DIC;其他部分患者白细胞增高,血糖降低;(3)影像学检查超声诊断AFLP9例.CT诊断AFLP2例;(4)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孕产妇死亡1例;围生儿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终止妊娠,并加强支持疗法是治疗AFLP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母婴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