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黄芪具有以下特点:1)黄芪的临床用量范围为10~24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黄芪,如黄芪发挥其补中益气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脾肿大、肝癌、胰癌肿、复发性口腔炎时,其用量为20~100 g;发挥其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肝硬变胸水、糖尿病肾病、老年夜尿频多时,其用量为30~90 g。3)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黄芪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补中益气时常配伍党参、白术、甘草等;利水消肿时常配伍益母草、茯苓、车前子、车前草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名老中医及"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临床应用白芍经验及用量的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白芍临床用量范围为5~12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白芍,如白芍发挥其调和营卫的功效,用于治疗表证、鼻炎、非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时,其用量为6~30 g,发挥其缓急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脘痛、糖尿病神经病变、痹症时,其用量为5~120 g。(3)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白芍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调和营卫时常配伍桂枝、防风、甘草等;缓急止痛时常配伍赤芍、甘草、乌头、附子、桂枝等。(4)白芍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少,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偶见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古代医学文献及现代医家经验,总结出蒲公英临床应用特点如下:1)临床用量范围为4.5~100 g。2)临床使用随着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剂量。如治疗痈疮、疖肿、胃溃疡、淋证、慢性胃炎、化脓性扁桃腺炎、痤疮等疾病时常用剂量为4.5~100 g,治疗牙痛时常用剂量为18.75~30 g,治疗乳腺炎、腮腺炎、伤口硬结、乳腺增生、甲状腺肿等疾病时常用剂量为5~33.75 g。3)临床配伍时需灵活,如需清热解毒时常配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需清热止痛时常配伍当归、川芎,需清热散结时常配伍贝母、玄参、路路通。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酸枣仁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的用量范围是10~200 g,可根据病情程度决定用量,而针对顽固性的失眠,最多可用200 g。2)结合疾病、症状选择酸枣仁的最佳剂量,如治疗失眠时,常为10~90 g,最多可用200 g;治疗心悸、怔忡时,为30 g;当酸枣仁用以治疗便秘时,常为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养血安神常配伍当归、生地、白芍、龙眼肉;滋阴除烦安神常配伍知母、麦冬、远志、茯神;养心宁神常配伍柏子仁、五味子、茯神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茯苓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3~150g范围之内。2)临床运用茯苓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茯苓最佳剂量,如茯苓小剂量健脾渗湿、化痰止泻,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厌食症、泄泻等),临床用量多为3~30 g;中剂量利水行气、宁心安神,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失眠、抑郁症、癫痫等),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等),皮肤病(如顽固性湿疹、胆碱性荨麻疹等),临床用量多为10~90 g;大剂量利水消肿、和胃止呕,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恶性心包积液、高血压病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症、类风湿关节炎等)临床用量多为10~150 g。3)为发挥茯苓最佳功效,临床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水渗湿常配伍泽泻、白术等;宁心安神常配伍酸枣仁、知母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薇在临床用量方面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用量为1.875~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总结临床用量范围,如白薇清热凉血治疗低热症、急性脑卒中、白癜风、甲状腺肿大,为8~15 g;清虚热治疗内伤发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青盲,为9~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炒白术、黄芪、泽泻;滋阴清热常配伍地骨皮、青蒿、黄芪。  相似文献   

7.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麻黄的功效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用量多为3~82.8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及配伍,如解表发汗、宣肺平喘时,常配伍桂枝、杏仁、甘草,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非化脓性中耳炎,病毒性肝炎,为3~12 g;辛温散寒时,常配伍细辛、附子、乌头、干姜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性肺间质纤维化,癔症,心肌梗死,为6~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麻黄配伍相应中药,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时常配伍桂枝、杏仁、甘草;辛温散寒时常配伍细辛、附子、乌头、干姜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黄柏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3~45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黄柏最佳剂量,如黄柏发挥清热泻火解毒功效时,治疗高血压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等代谢性、传染性、泌尿系统疾病,为6~30 g;发挥滋肾降火功效时,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少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生殖系统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燥湿功效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银屑病、疱疹、尖锐湿疣等皮肤黏膜疾病,口服剂量为3~20 g,外用剂量为9~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大黄、黄连、栀子;滋肾降火常配伍芍药、仙灵脾、知母、五味子;清热燥湿常配伍枳壳、苍术、萆薢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古代经典用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胆南星的量效特点为:临床汤剂用量为3~30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为0.060~6.87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胆南星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清热化痰开窍功效,治疗心系病(冠心病)、五官科疾病(耳鸣)、精神类疾病(被迫害妄想症)等,临床用量6~15 g(丸散0.060~6.875 g);化痰散结治疗肿瘤、皮痹等,常用汤剂用量3~30 g;化痰通络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汤剂用量6~15 g;化痰定惊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等,常用量6~12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化痰开窍,常配伍陈皮、半夏、石菖蒲等;化痰散结常配伍薏苡仁、茯苓等;化痰通络常配伍白芥子、柴胡等;化痰定惊常配伍枳壳、大黄、天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