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营养状态对神经系统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鹤壁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严格按照合理营养给予标准实施营养支持,对照组仅参照正常出生儿供给方式给予营养,分析两组新生儿1 a内神经系统发育[发育商(DQ评分)]情况。结果营养支持3、6个月、1 a后两组DQ评分均较营养支持前明显升高,且实验组DQ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营养状态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潮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24 h内微量喂养组(观察组)与72 h后微量喂养组(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质量增长、生后宫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明显改善VLBWI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与神经系统发育关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出院后定期在我院早教门诊随访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在校正年龄3个月采用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估其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和智能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l).根据测评得分将患儿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85分)及神经发育异常组(<85分),搜集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结果 神经发育正常组生后第1、7、14天平均总热卡摄入量、平均肠内能量所占比例及生后第1、7天平均氨基酸供给量均高于神经发育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组相比,神经发育正常组体重下降程度更轻,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较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过程中,出生后早期营养状况与后期神经系统发育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内营养中的影响.方法 将98例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情况、生长体质量和过渡到全胃肠营养的天数.结果 观察组患儿呕吐、胃潴留、腹胀、血便发生率分别为14.29%、16.33%、16.33%和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第7、14、21天平均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过渡到全胃肠营养天数在25 d以内的百分比高达83.67%,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患儿肠内营养状况,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出院后的系统化随访探讨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院后的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18例,出院后定期回科室随访门诊完成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评测,获得相关测评数据;同时接受个体化的早期干预。结果:218例纳入对象中,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5例。218例对象中,最小胎龄25+6周,最小出生体质量650 g;平均胎龄(31.06±1.5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7±0.18) kg。随访至矫正(14.53±2.36)个月,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者分别为5.05%、5.50%及2.65%;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完成神经行为测评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均≤69分者18例(8.26%)、均≥80分107例(49.08%);3例(1.37%)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根据出生体质量分组,超低出生体质量组(n=25)MDI评分[(74.84±13.30)分]明显低于极低出生体质量组[(n=193,(81.47±11.86)分]。根据不同出生胎龄分组,胎龄<28周组的MDI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28~31+6周组和≥32周组)。MDI和PDI评分异常组(<70分)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及母亲妊娠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生率高于评分正常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头颅MRI异常、母亲ICP是发生神经发育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滞后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者,神经发育滞后发生率越高。需要长期规范随访及早期干预,减少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宫外生长过程中发生发育迟缓的比率和影响因素。方法:从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选出181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记录其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首次肠内营养供给时间、首次完全肠内营养供给时间。同时在其生长到37~42周时测量患儿的体重、身长、头围,研究宫外发育迟缓几率和各类危险因素,并同时研究适于胎龄儿和小于胎龄儿宫外发育迟缓发生几率。结果:发育迟缓的患儿胎龄、出生时的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均明显低于发育正常新生儿,同时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首次肠内营养供给时间、首次完全肠内营养供给时间均大于正常发育新生儿,且小于胎龄儿发育迟缓发生几率明显高于适于胎龄儿。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包括胎龄、营养摄入时间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随访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的1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新生儿门诊随访,观察组新生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极低出生体重儿管理模式进行出院随访,对比两组新生儿随访半年后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身长、体重和头围等身长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新生儿;观察组新生儿各项神经项目(仰卧抬头、翻身、头眼协调、扶掖迈步、认母及发元音)完成月龄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随访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帮助极低出生体重儿逐渐发育正常,改善其预后状况,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肖凤 《当代医学》2016,(23):59-60
目的:分析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正常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8例,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48例,为静脉留置针置管,根据患儿的日龄、体质量为2组患儿补充营养液,比较2组患儿每天平均体质量的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每天体质量增长(46.87±6.14)g,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27.43±5.13)g(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37.51±3.15)d,显著少于对照组患儿的(45.82±3.06)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能够避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预防作用及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3—12间康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生后24h内口服或鼻饲谷氨酰胺0.1/kg.次,Q8H,连续28天。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记录每日体重增长值,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及达到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开奶前,开奶后7d、14d两组患儿血胃动素水平,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5.0%vs.55.0%),达全胃肠喂养及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短[(18.7±2.8)d VS.(21.7±2.7)d,(12.1±1.3)dvs.(15.3±1.2)d],干预组生后7d,14d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可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血浆胃动素分泌,从而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徐春彩  朱以琳  朱佳骏  吴明远 《浙江医学》2017,39(16):1349-1352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胎龄≤32周且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276例,根据是否发生EUGR,分成EUGR组104例和非EUGR组172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基本情况、母孕期合并症、住院期间合并症、体重变化、营养摄入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UG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率、多胎发生率、体重恢复时间、体重日均增长、出院体重、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孕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激素应用、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非EUG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酸碱失衡、动脉导管未闭、贫血发生率均高于非EUG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孕期激素应用、宫内生长迟缓、呼吸窘迫综合征、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均为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后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注重母孕期保健、降低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率、出生后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等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检测分析,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其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早产儿200例,按出生体质量均分为4组(n=50),即超低体质量儿组、极低体质量儿组、低体质量儿组和正常体质量儿组(2500~4000 g).采集产后24 h内的抗凝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超低体质量儿组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极低体质量儿组和低体质量儿组分别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下程度与出生体质量相关,出生体质量越低于正常体质量,其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越大,出血倾向越大,建议临床医生要更重视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产后24 h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曹丽  冉域辰  王红   《四川医学》2018,39(4):427-431
目的探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营养支持的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及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NICU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符合入院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0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未实施早期营养支持的50例为对照组,实施早期营养支持的5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延迟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并发症的发生及神经系统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日增长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宫外生长迟滞的发生率(以出院体重为参考),观察组为25例(48.1%),对照组为38例(73.1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低血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纠正胎龄40周时,两组患儿的体质量及身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项神经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分值高(P<0.05)。结论早期营养支持能够有效解决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的营养和生长发育问题,提高胎儿宫外发育的速度,有效增加患儿的体质量,缩短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减少宫外生长迟滞的发生,减少常见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脐静脉序贯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脐静脉序贯PICC置管术的148例为观察组,单纯应用PICC置管术的152例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的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达到全胃肠内营养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2组医院感染、颅内出血、NEC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序贯PICC,可明显缩短达到胃肠内营养的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体重的增长,降低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医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故此项技术值得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7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0.5 g、3次/d,连用21 d.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但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益生菌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其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双歧杆菌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生后存活7 d并且开始胃肠道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8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预防组NEC发病率为2.10%(2/95),对照组NEC发生率为11.36%(10/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预防组每日体质量增加(8.108±2.205)g,对照组为(6.256±2.298)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 d两组患儿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治疗前、治疗后7 d杆球菌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大便双歧杆菌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患儿大便双歧杆菌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治疗前、治疗后7 d大便双歧杆菌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7 d大便双歧杆菌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口服双歧杆菌能够降低NEC发病率,促进其体质量增长。其机制与口服双歧杆菌后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比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和一"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2008年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全和一"静脉营养,对比两组患儿体重的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和一"静脉营养支持可明显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而且简单易行,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极低体质量儿的发病原因、并发症、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延边地区20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边地区朝鲜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病原因中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多胎及劳累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民族(P<0.05);朝鲜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数明显多于其他民族(P<0.05),并发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数明显少于其他民族(P<0.05);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朝鲜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数明显多于其他民族(P<0.05),而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患儿数明显少于其他民族(P<0.05);延边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好转、转院、放弃及死亡等预后方面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检测及预防与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可预防极低体质量儿的出生,极低体质量儿出生后及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参照《早产儿管理指南》进行常规早产儿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穴位按摩。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胃肠道功能、生长发育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胃动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21 d时体质量平均日增长量及21 d头围增长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常规早产儿管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早产儿管理,可明显改善患儿喂养不耐受和胃肠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寻找加强静脉营养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其中行传统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8例),行改良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例)。观察2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脐出血、脱垂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计划性拔管情况,以及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脐出血发生率、脱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应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变化与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及营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5月新生儿科住院的8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适于胎龄儿(AGA)52例,小于胎龄儿(SAG)30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儿出生后第1、8、15、21、28天的血清IGF-Ⅰ水平,同时监测体重及摄入的能量。结果:AGA组从出生后至第28天血清IGF-Ⅰ浓度均高于SAG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IGF-Ⅰ浓度与出生后第8、15、21、28天摄入的能量呈正相关(P0.05)。血清IGF-Ⅰ浓度随着患儿的日龄而上升,与日龄及体重增长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GF-Ⅰ水平浓度受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摄入能量、体重、日龄的影响,是生长调节激素。IGF-Ⅰ水平可作为观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及营养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