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误诊为心包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误诊为心包炎一例中国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高莹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胸痛半年,曾在外院经X线检查提示"胸腔积液",按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以后出现心悸,气短,不能平卧,下肢水肿。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  相似文献   

2.
肺动脉巨大瘤样扩张一例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陈玉林,秦正义,刘志敏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刘民杰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反复咯血30年,1992年10月21日来诊。30年前无诱因出现咳痰带血,诊断"肺结核",服异烟肼10余天后血痰消失。...  相似文献   

3.
幼儿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一例陈日玲,龙凤雅,李昌荣患儿,男,2岁。出生时即出现全身性紫绀,5个月后加重,咳嗽、哭闹、活动后更甚,吸氧紫绀可减轻。于出生8个月和1岁半时均以"支气管肺炎并心衰"住院,经抗炎、强心、吸氧等治疗好转出院。近20天来又因咳嗽、气促...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高压是由Dresdale等人于1951年首先正式提出,1980年以来在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研究、自然病程、流行病学等多方面进展迅速。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肺动脉高压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制定出相关的指南,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我们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也逐渐提高,现通过4个典型临床病例谈谈不同原因导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从而开拓思路,更好地对肺动脉高压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廖发荣 《内科》2007,2(1):85-87
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原位血栓形成综合所致,由此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而死亡的疾病。肺动脉高压不是一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病因复杂。根据2003年9月召开的世界第三届肺动脉高压会议决定,仍基本维持Evian标准,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肺动脉收缩压〉40mmHg(相当于多普勒超声检查三尖瓣血液反流速度〉310m/s),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大类以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为特点的肺血管疾病。目前广泛采用的PAH血流动力学定义为: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或运动状态下〉30mmHg。而相应的肺毛细血管嵌压小于15mmHg。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也日趋深入。2003年威尼斯第三届世界PAH会议上,新指南将肺动脉高压分为肺动脉性高压(PAH)、左心疾病伴发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及各种治疗方案对肺动脉高压与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8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14例明确诊断为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X线胸片示右下肺动脉增宽7例,检出率50%,且主要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心电图示右室肥厚4例,检出率28.57%,仅见于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高压与右室内径增大及右下肺动脉增宽有一定的相关性。14例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左心功能不全4例(28.57%),全心功能不全5例(35.71%)。在各种抗风湿及抗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案中以激素盼疗效最为显著,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心功能不全发病率较高,对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应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在了解肺动脉压的同时了解心功能状况;早期积极治疗可纠正肺动脉高压,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综合征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或肺气肿/COPD相比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及肺动脉压力水平。 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中国知网)、Wan Fang Data(万方数据库)、VIP(维普)、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查找报道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的全部文献,检索时间为2005年至2018年1月。由两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分别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估文献,采用Revman5.3及Stata14.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13篇文献,共1 385例患者。Meta结果分析表明:CPFE综合征与独立存在的IPF相比,无论是肺动脉高压发生率[OR=1.93,95%CI(1.17,3.17),P=0.010]还是肺动脉压力水平[MD=11.89,95%CI(7.39,16.39),P<0.00001]都较高而且存在统计学差异。CPFE综合征与肺气肿/COPD相比,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OR=2.62,95%CI(1.42,4.81),P=0.002]及肺动脉压力水平[MD=7.49,95%CI(5.27,9.72),P<0.00001]也较高且具有显著差异。 结论CPFE综合征与IPF相比,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肺动脉压力水平均较高;CPFE综合征与肺气肿/COPD相比,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肺动脉压力水平也较高。CPFE综合征更容易并发肺动脉高压且更严重,对CPFE综合征患者应定期监测肺动脉压力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孟丽丽  郭志红 《山东医药》2003,43(17):69-69
主肺动脉间隔窗(又称主肺动脉缺损、主肺动脉瘘)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2003年3月,我院将主肺动脉间隔窗补片加活瓣修补术用于1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高压血管收缩与重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高压(PH)可以出现在原发于肺动脉的疾病(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或者继发于心肺疾病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如继发性肺动脉高压,SPH)。由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复杂且有许多机制不明,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别是IPAH,一经确诊,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5年,有学者认为其预后比恶性肿瘤还差。诸多致病因素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发展并最终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1.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肺动脉高压,顾名思义.就是肺动脉的阻力增加、压力增大,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后可引发心脏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心功能衰竭。但目前可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不多.其中一种称为波生坦(bosentan)是有一定疗效。研究显示,波生坦可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活动能力,降低肺血管阻力,延缓疾病进展。2005年,波生坦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但只是应用于晚期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近日,一份发表于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报告指出,波生坦对早期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也有好处。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栓塞系栓子堵塞肺动脉或某一分支引起,其中以下肢深静脉及盆腔静脉栓子最常见。本病如诊断、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达20%~30%。2001年4月~2003年5月,我们采用溶栓与抗凝疗法治疗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  王枢传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5):1188-1192
肺动脉高压是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威胁生命的疾病,近10年来,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涉及2003年威尼斯会议修改的肺动脉高压的命名和分类、遗传基因的发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其发病学以及内科和外科治疗效果的改善。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使肺动脉高压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手术治疗经验及早中期预后。方法 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收治78例单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6例患儿因无手术指征或行姑息手术,未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直接吻合组(A组)、心包补片扩大组(B组)、大动脉flap肺动脉成形组(C组)和内隧道补片分隔组(D组)。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48.0~260.0 min,中位时间91.0 min;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27.0~151.0 min,中位时间54.0 min。院内死亡3例。术后反应性肺高压危象6例。64例术后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2.4月~9.4年,中位时间为1.4年。无远期死亡发生。术后1、2、5年免于肺动脉梗阻的概率分别为70.0%、66.9%、62.8%。4种手术方式术后肺动脉梗阻的时间分布有差异(?2 = 7.904,P = 0.048),且A组较B组(P = 0.046)和C组(P = 0.024)术后肺动脉梗阻发生更少。B组与C组,D组与A、B、C组术后肺动脉梗阻情况无统计学异。结论 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术后预后较好。对于大年龄患儿,术后肺高压危象时有发生。单侧肺动脉梗阻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需要密切随访术后肺动脉的情况。在没有吻合张力情况下,直接吻合是最好的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9岁,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6年,反复晕厥3年,加重5d"入院.6年前因Ebstein畸形行Glenn手术(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术)、房化右心室折叠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前3年患者反复出现晕厥,在外院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给予胺碘酮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前5d,患者睡眠中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呼之不应,伴大小便失禁,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行心电图检查示室速,于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为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入住我院心内科.入院后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及房化右心室增大.三尖瓣隔瓣及后瓣下移,三尖瓣少-中量反流.心内及大血管水平未见确切分流.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口处血流通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提高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率,减少漏诊率。方法 笔者总结了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经螺旋CT肺血管造影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人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均见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直接征象及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肺纹理稀疏和肺斑片状模糊影等间接征象。结论 对比其它检查方法,说明螺旋CT肺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安全、快速、敏感性高、价格较低,同时还可以诊断胸部其它疾病,有望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心肺系统疾病,1891年,首次发现于右心室肥厚的患者尸检标本中,1951年,首次采用“肺动脉高压”一词以区分肺动脉压增高导致的右心力衰竭竭和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右心力衰竭。最新的临床指南将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定义为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20mmHg(1mmHg=0.133kPa),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PVR)≥3Wood单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对肺栓塞疾病诊断的比较,认识MSCT肺动脉重建在诊断肺栓塞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收治的肺栓塞病历19例,每例患者均行MSCT肺动脉重建及介入肺动脉造影两种方法,比较两种诊断方法阳性率,分析MSCTPA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两种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疾病的阳性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以介入性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MSCT肺动脉重建诊断肺栓塞敏感性95.4%,特异性99.5%。结论MSCT肺动脉重建诊断肺栓塞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无创性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在肺栓塞疾病诊断中是一种可以替代DSA造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我国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蓬勃发展,并取得长足进展,临床医师诊治水平有所提高,令人欣慰。但临床医师对肺动脉高压诊治方面的认识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误区[1-2],亟待进一步规范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将结合有关肺动脉高压诊断方面的新进展和笔者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谈谈如何规范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病因筛查。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的过去和现在及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是以肺血管阻力增加为本质的血流动力学概念,是一组以肺循环高压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直到1945年Cournard用心导管直接测量肺动脉压以后,肺动脉高压才得以临床诊断,迄今已逾55年。虽然,上世纪50年代初心导管技术已由黄宛教授引进中国,70年代曾有人做过一些肺动脉高压“正常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