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索控制肿瘤转移性骨痛方法.方法采用放化疗、骨膦或阿可达及使用止痛药物,联合治疗中度以上疼痛病人48例,在全面、系统的护理下,对镇痛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行了观察.结果疼痛的显著缓解率85.4%(41/48),疼痛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治疗后Qol平均分增加7.91±0.26.结论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和系统的护理,是控制肿瘤转移性骨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明秀云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586-2588
目的:总结护理肿瘤骨转移经验。方法:对肿瘤转移性骨痛病人使用氯化锶(89SrCl2)治疗,治疗前后加强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正确处理一次性物品及病人的排泄物;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适当加强锻炼,预防病理性骨折。结果:治疗后37例病人骨痛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83.8%。结论:89SrCl2治疗肿瘤多发骨转移止痛效果明显,精心护理可使晚期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30例静脉注射氯化锶(89Sr)治疗多发性骨转移肿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治疗前准备及疼痛护理等.本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86.7%,提示89Sr能有效缓解转移性骨痛;注重治疗前的健康教育,加强治疗中的观察和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转移性腹膜后淋巴结缓解晚期癌症疼痛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应用FEP-BYO2聚集超声治疗机对30例转移性腹膜后淋巴结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治疗前后疼痛的程度及KP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晚期癌痛得到了有效缓解,完全缓解16.67%,明显缓解46.67%,中度缓解20%,无缓解10%,总缓解率(中度以上)为83.33%,治疗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部治疗无疼痛、无皮肤灼伤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转移性腹膜后淋巴结具有明显止痛作用,强调护理配合,将更好地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沈峰平  崔静  ) 《护理研究》2013,27(15):1503-1505
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高达15%~70%。骨转移导致的持续疼痛及爆发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些病人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1]。药物治疗是控制慢性癌痛的主要方法[2]。其中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磷酸盐治疗能明显减轻骨转移性癌痛,缓解恶性肿瘤对骨质的破坏,降低病人发生病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使用唑来膦酸联合放疗的方式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肿瘤科确诊治疗的8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有恶性肿瘤骨转性疼痛的患者给予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性疼痛,回顾性分析疼痛护理、用药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骨髓抑制护理和病理性骨折的预防及护理等多方面护理方式对患者治疗和预后的积极影响。结果: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患者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调查问卷评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在院期间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达97.50%。结论:有针对性的对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用药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骨髓抑制护理和病理性骨折的预防及护理等多方面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较高,约60%,骨转移普遍后果是剧烈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控制骨痛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转移性骨痛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药物(激素和止痛药)和核素治疗,其中最常用的姑息疗法是放疗,对于局限性骨转移灶可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但对于广泛多发骨转移灶,放疗作用是有限的,而核素治疗被认为是缓解广泛转移性骨痛最有希望的止痛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钐153-乙二胺四撑膦酸治疗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探讨其治疗骨转移性癌痛的效果,并分析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的类型以及治疗前Karnofasky评分、疼痛严重程度和止痛剂使用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在接受钐153-乙二胺四撑膦酸治疗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中,选取158例进行16周的随访.该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癌痛,并能够合作汇报、记载癌痛的症状;预期寿命>6个月;接受治疗前至少4周未行放射治疗和抗肿瘤药物治疗;无肝、肾及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病理性骨折或其他机械性失稳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白细胞>4.0×109L-1,血小板>100×109 L-1.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程度、止痛剂的使用、Kamofsky评分、血常规及血生化学变化.用骨痛缓解情况和止痛剂使用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同时分析疗效与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的类型以及治疗前Kamofasky评分、疼痛严重程度和止痛剂使用分级的相关性.结果15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27例骨痛减轻,125例止痛剂使用减少.Kamofsky评分治疗前为57.8±27.6,治疗后增加为66.4±24.4.②最常见副反应为可逆性骨髓抑制.③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示仅原发肿瘤的类型可能是影响钐153-乙二胺四撑膦酸疗效的主要因素(OR=1.8),对肺癌性性疼痛的止痛效果低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性疼痛,而后者之间止痛效果比较基本接近.结论钐153-乙二胺四撑膦酸对各种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有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原发肿瘤的类型是影响止痛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肿瘤病灶清除联合残存病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及内固定术治疗累及附件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例累及附件的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联合手术,并施行精心护理,包括术前评估、心理护理、营养支持、术后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疼痛护理、功能训练及出院指导。结果:本组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随访10~18个月,通过X线、CT或MRI观察,证实内固定牢固。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率达100%,术后疼痛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8例。结论:后路肿瘤病灶清除联合残存病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及内固定术是治疗累及附件转移性脊柱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建立有效的护理康复流程是巩固疗效及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50例多节段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均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及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患者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均明显增高,椎体后凸Cobb角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等生活质量维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性肿瘤期间,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手术疼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密盖息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疼痛中的作用和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多发性骨髓瘤3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应用密盖息治疗,对照组16例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血钙、血磷及疼痛的变化。结果;两组血钙、血磷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校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结论:密盖息在治疗多发性管髓瘤疼痛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做好心理护理及疼痛护理,加强生活护理是保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0例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虹 《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2):13-14
目的:探讨预防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00例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患者进行分组护理,2004年1月~12月的10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05年1月~12月的100例为系统护理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加强气道管理、基础护理和防止医源感染等系统化护理。结果:对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2例,发病率为12%,死亡3例。系统护理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7例,发病率为7%,死亡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患者给予合理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能降低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普外科大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普外科大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护理,为改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选取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普外科大手术患者210例,其中108例采用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102例采用传统方法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结果自控镇痛有效率为93.5%,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镇痛(P〈0.01)。结论 自控镇痛在普通外科大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减少患者术后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6例肺癌骨转移放射治疗止痛效果。方法采用6MV或15MV-X线照射肺癌骨转移患者36例共计50处病灶,常规分割照射32处病灶,照射剂量:21.6-60Gy/12-30次,共3-6周,非常规分割照射18处,照射剂量:29.7-45Gy/3-15次,共1-3周。结果全组50处病灶放疗止痛总有效率92.00%,且与照射总剂量、时间-剂量分割方式、照射部位、原发灶是否行局部治疗、转移灶是单发或多发无关系。起效时间与剂量分割方式有关,非常规分割照射起效快(P-0.0125)。全组有7例患者,计10处病灶在放射期间有疼痛加重.但其发生率与照射方式无关。结论放射治疗肺癌骨转移止痛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肺癌骨转移止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197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99例和对照组98例。实验组给予系统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对比2种护理方法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QOL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为(92.1±1.6)分,明显高于自身护理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对比2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护理后实验组的癌因性疲乏程度均较自身护理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显著的改善。结论应用系统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癌症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同时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癌痛病人心理支持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癌病病人通过换位思考法、教育引导法、医患互信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治疗。[结果]经认知行为治疗,56例病人止痛有效率达96%,止痛效果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消除癌痛病人的负性情绪,提高病人的止痛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治疗方案影响的因素。[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卫生中心42例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综合干预治疗对病人进行长期护理,B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案,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护理效果。[结果]1年后接受综合干预治疗病人比未接受综合干预治疗病人的SQLS总平均分值降低9.01分;ADL总平均分值降低2.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治疗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方案。系统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治疗能影响和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的社会功能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科学、系统、实用的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方法 以三维质量结构管理模式为依据,通过逐条分析《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涉及的静脉输液条目,结合文献检索法、专家小组讨论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百分比权重法,确定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9%,100%,专家权威程度Cr值分别为0.864,0.940,总体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310,0.254,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10项二级指标和48项三级指标。结论 该指标体系设置合理,构建过程科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护理管理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改善戒毒康复期海洛因依赖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主观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156例,按照随机化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7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7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及躯体症状干预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干预前后运用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DA)进行生存质量评定.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生存质量的4个功能维度分值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的体重指数(BMI)明显增高.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促进海洛因依赖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完善,减轻其戒断症状及不良反应,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前血糖的影响。方法:将4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分别于入院第2天及术前1 d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焦虑程度;入院第2天及手术当日测量患者空腹血糖。结果:干预组术前1 d SAS评分及术日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