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指导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417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部位、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EG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3.9%(58/417)。其中,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3%(11/208),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5%(47/209)。性别(P=0.050)、肿瘤大小(P=0.047)、浸润深度(P=0.000)和组织学类型(P=0.000)是影响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8例肿瘤直径≤2.0 cm的男性分化型黏膜内癌患者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肿瘤直径≤2.0 cm的男性分化型黏膜内EGC患者可考虑行内镜切除术,但尚需后期大样本资料来验证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根据术中探查发现及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将215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6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直径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病有关(OR=3.103,95%CI:1.495~6.609).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6年12月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早期胃癌患者年龄55岁占30.8%,≥55岁占69.2%,男性占63.3%,女性占36.7%,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和食欲下降,分别占40.8%和22.5%,主要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管状腺癌,分别占48.3%和27.5%,分化型52例,占43.3%,未分化型68例,占56.7%,淋巴结转移14例,占11.7%,黏膜内癌66例,占55.0%,黏膜下癌54例,占45.0%。内镜下表现:早期胃癌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贲门部的构成比分别为49.2%、26.7%、12.5%、11.7%,病灶直径0.5 cm、0.5~1.0 cm、1.0 cm的构成比分别为14.2%、38.3%、47.5%,大体类型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和Ⅲ型的构成比分别为10.8%、25.8%、11.7%、35.8%和15.8%。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直径、内镜下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早期胃癌男性多见,低分化腺癌比例高,内镜下见胃窦部好发,直径1.0 cm以上者较多,大体类型以Ⅱ型为主,未分化型癌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4.
早期胃癌27例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电子内镜检查活检发现胃癌,手术切除后经病理学确诊早期胃癌27例,分别观察肿瘤的好发部位、肉眼分型、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类、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学指标。结果:电子胃镜检查活检证实早期胃癌的阳性率93.1%,好发部位以胃窦居多占74%,溃疡型多见;组织学分类以管状型腺癌为主,常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相伴随;全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59.3%。结论: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伴随疾病、淋巴结转移的数据是早期胃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41例IIb型早期胃癌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Ⅱb型早期胃癌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2年我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胃癌203例。结果:203例中,Ⅱb型早期胃癌41例,男女比例为1.05∶1(21比20)。在Ⅱb型早期胃癌中,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早于男性[(47±14)岁比(52±12)岁,P<0.05],且男性的分化程度高于女性(高分化12例、低分化9例比高分化3例、低分化17例,P<0.05)。在分化型病例中,12例为黏膜内癌,3例为黏膜下癌,而未分化型病例中21例为黏膜内癌,5例为黏膜下癌。41例Ⅱb早期胃癌中,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为黏膜内癌,2例为黏膜下癌,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在Ⅱb型早期胃癌,女性发病早于男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低于男性;而Ⅱb早期胃癌肿瘤的浸润深度与其分化程度有关;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Ⅱb型早期胃癌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2年我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胃癌203例.结果203例中,Ⅱb型早期胃癌41例,男女比例为1.051(21比20).在Ⅱb型早期胃癌中,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早于男性[(47±14)岁比(52±12)岁,P<0.05],且男性的分化程度高于女性(高分化12例、低分化9例比高分化3例、低分化17例,P<0.05).在分化型病例中,12例为黏膜内癌,3例为黏膜下癌,而未分化型病例中21例为黏膜内癌,5例为黏膜下癌.41例Ⅱb早期胃癌中,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为黏膜内癌,2例为黏膜下癌,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在Ⅱb型早期胃癌,女性发病早于男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低于男性;而Ⅱb早期胃癌肿瘤的浸润深度与其分化程度有关;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胃癌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包括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过去EGC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EGC作为一类新技术在临床中逐渐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378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78例EGC标本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肉眼分型、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进行检查。结果:全组病例男性312例,女性66例;182例肿瘤局限在粘膜层,196例侵及粘膜下层;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贲门222例(58.73%);肉眼分型以Ⅱ型为主(53.44%);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为主(77.25%);出现淋巴结转移20例(5.29%)。结论: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是EGC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O型进展期胃癌40例的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O型进展期胃癌的内镜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经我院外科手术确诊的944例胃癌患者的病理手术记录和相应的内镜图像,筛选出其中O型进展期胃癌者,对其一般情况、内镜下病变形态、手术病理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的早期胃癌患者作比较.结果:944例胃癌患者中,进展期胃癌患者共748例,其中40例为O型进展期胃癌,占进展期胃癌的5.3%,占胃癌总数的4.2%.40例中除1例为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复发病灶外,其余均为原发病灶.病变部位以胃角最多见(14例,35.0%).内镜形态以单纯O-Ⅱc型及O-Ⅱc+Ⅲ型为多见;病灶平均最大径为(3.2±1.2)cm.分化癌与未分化癌间病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40例患者中,有28例(70.0%)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局限于肌层,而肿瘤浸润浆膜下层及浆膜层者分别为2例(5.0%)和9例(22.5%);同时,有6例患者(15.0%)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与同期早期胃癌相比,O型进展期胃癌患者被确诊时平均年龄较大(P=0.045),病灶最大径较大(P=0.018),周同黏膜皱襞改变尤其是V型皱襞融合的现象更多见(P<0.00l,P=0.002).结论:O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约占进展期胃癌总数的5.0%,其内镜形态与早期胃癌相似,浸润深度大多限于肌层,淋巴结转移率亦与早期胃癌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确诊为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7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内镜分型、病变直径、黏膜凹陷、溃疡、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等,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以术后病理浸润深度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超声内镜与病理结果是否一致,分析其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结果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4.1%,对黏膜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8%、66.7%、95.9%和20.4%。多因素分析发现黏膜凹陷是影响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内镜可以作为诊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伴有黏膜凹陷的病变,其诊断准确性可能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In case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the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and histologic type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its prognosis. To predict the depth of invasion and histologic type by a double-contrast barium study of the stomach, 304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EGC were analyzed, comparing barium study with pathologic findings. We predicted the depth of invasion and histologic type according to the lesion size, surface pat6ern, and surrounding mucosal pattern. The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was correctly diagnosed in 65.3% (66 of 101) of cancers limited to the mucosal layer (m), and in 59.1% (110 of 186) of cancers which have invaded to the submucosal layer (sm). The histologic type was correctly predicted in 78.9% (56 of 71) of a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and 73.1% (57 of 78) of an un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Prediction of the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and histologic type was promising and showed good correlation to the pathologic findings.An editorial commentary on this article follows on pp. 532–53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电子分光图像处理(FICE)技术在早期胃癌中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内镜FICE技术对6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142个病灶进行诊断观察,并行病理活检,将内镜FICE技术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内镜FICE技术诊断隆起型(0-Ⅲ)、平坦型(0-Ⅳ)及凹陷型(0-Ⅴ)胃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1.7%、96.7%、87.5%,总病理符合率为95.0%。结论通过内镜FICE技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黏膜及黏膜下观察黏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及微血管形态,记录最佳波长组合,推测病变的组织类型及浸润深度,及时作出诊断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鑫  李力  冯利 《华西医学》2014,(2):252-25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发生转移的规律,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并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118例,对8个可能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无溃疡、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4个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溃疡、肿瘤大小≥3cm、浸润深度至黏膜下层、有淋巴管浸润(OR值分别为2.872、2.351、3.461、1.784,均P〈0.05)。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与多因素有关,建议术前严格筛查,排除各危险因素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癌卵巢转移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治疗中切除卵巢的宫颈癌病例90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Ⅰ~Ⅱ期宫颈癌的卵巢转移率为0.8%,其中鳞癌为0.4%,腺癌为2.1%,腺鳞癌为5.0%(P〈0.001)。7例卵巢转移以单侧为主,均为镜下转移,转移灶主要位于卵巢门。单因素分析显示,卵巢转移与组织学类型、颈管深肌层浸润、宫体侵犯、宫旁侵犯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P=0.039)、颈管深肌层浸润(P=0.048)、宫旁侵犯(P=0.001)是宫颈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Ⅱ期宫颈癌中,腺癌、腺鳞癌的卵巢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血行转移可能是卵巢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年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若组织学类型为腺癌或腺鳞癌、颈管肌层浸润≥1/2或宫旁侵犯,保留卵巢须慎重。  相似文献   

15.
包晓玲  江秀娟 《临床荟萃》2010,25(8):658-66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患者血清中含量与病理类型及TNM分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 检测腺癌、鳞癌及不同TNM分期中肺癌患者血清MMP-9及VEGF的含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肺腺癌患者血清中MMP-9的含量明显高于鳞癌(856.70±85.10)μg/L vs(623.20±75.20)μg/L(P<0.05);VEGF的含量在肺腺癌和鳞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4.20±47.20)ng/L vs(324.50±42.43)ng/L(P>0.05).②Ⅰ、Ⅱ、Ⅲ和Ⅳ期肺癌患者血清中MMP-9含量不同(602.80±78.40)μg/L vs(714.50±79.30)μg/L vs(880.50±72.90)μg/L vs(934.50±73.80)μg/L(P<0.05),随着分期的进展MMP-9含量逐渐增高,TNM分期与血清中MMP-9含量呈正相关(rs=0.520,P<0.01);VEGF各期间含量(251.10±72.43)ng/L vs(261.30±67.21)ng/L vs(279.10±74.67)ng/L VS(313.20±75.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分期的进展VEGF逐渐增高,TNM分期与血清中VEGF含量呈正相关(rs=0.620,P<0.01).③MMP-9与VEGF呈高度的正相关(rs=0.740,P<0.01).结论 MMP-9及VEGF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与病理类型及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30例卵巢良性浆液性腺瘤、30例交界性浆液性腺瘤和50例浆液性腺癌中MT1-MMP的表达。结果MT1-MMP在卵巢浆液性腺癌(78.0%)和交界性浆液性腺瘤(56.7%)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浆液性腺瘤(23.3%),其差异有显著性(χ^2=22.93、8.30,P〈0.05)。MT1-MMP在组织学G2/G3级、有转移和临床Ⅲ/Ⅳ期的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5.7%、92.9%和86.5%)明显高于组织学G1级、无转移和临床Ⅰ/Ⅱ期(3/8、59.1%和7/13),其差异有显著性(χ^2=5.97~9.10,P〈0.05)。结论MT1-MMP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卵巢浆液性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通过胃镜加活检确诊胃癌患者1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71.25%(114/160)],且男性感染率较女性偏高,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Z=2.303,P=0.021);胃癌大体形态:≤35岁者以Borrmann Ⅲ、Ⅳ型为主(9例),随年龄增长BorrmannⅢ、Ⅳ型减少,BorrmannⅠ、Ⅱ型增加;男女胃癌发病比例为2.26:1,但青年人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男性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Z=3.599,P〈0.001);各部位胃癌组织类型均以低分化腺癌为主,随年龄增长低分化腺癌等高度恶性癌有下降趋势(x2=9.831,P=0.042)。结论胃癌发病与HP感染有关;随年龄增长,BorrmannⅢ、Ⅳ型发病率呈下降趋势,BorrmannⅠ、Ⅱ型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部位呈上移趋势;高恶性度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 TAR DNA结合蛋白(transactive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TARDBP)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确诊的 49例胃腺癌、 19例癌旁组织及 19例正常胃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TARDBP的表达,并探讨 TARDBP表达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TARDBP的着色部位在细胞核,其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89.80%(44/49),在胃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68.42%(13/19),在胃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26.32%(5/19)。TARDBP蛋白在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胃正常黏膜组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756~ 27.400,均 P< 0.05);TARDBP在胃腺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171,P> 0.05);TARDBP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 (χ2=0.000~ 0.762,均 P> 0.05)。结论 TARDBP在胃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可高表达, TARDBP表达失调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9年6月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28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术前白蛋白、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术前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远处转移率的相关性和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Ⅰ~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转移率术前血清癌胚抗原≥10 μg/L组明显高于<10 μg/L组,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0.01).淋巴结转移阳性(比值比2.37,95%CI为1.19~4.72,P<0.01)、术前血清癌胚抗原≥10 μg/L(比值比3.34,95%CI为1.69~6.62,P<0.01)是发生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阳性、术前血清癌胚抗原≥10 μg/L的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要加强随访和复查.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测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CD44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胃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胃腺癌组织标本42例、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5例和正常胃组织标本25例中Ep CAM和CD44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Ep CAM和CD4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p CAM在胃腺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8.1%,64.0%,8.0%,P均〈0.01),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浆膜侵润和TNM分期(Ⅰ~Ⅱ/Ⅲ~Ⅳ)有关(P均〈0.05);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69.4%,40.0%,12.0%,P均〈0.01),其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中高分化/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Ep CAM和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3,P〈0.01)。结论 Ep CAM和CD44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